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中国哲学简史
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毕生的经典代表作! 被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奉为生命灯塔,给了她战胜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
……
[ 展开全部 ]
唯一版本! 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 ,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 所获荣誉: “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简介: 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 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 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 名家评论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 收起 ]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38.00元
ISBN:730121569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21:54 摘录
顿悟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禅宗有一句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看透一切的本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19:28 摘录
禅师们用“如桶底子脱”的比喻,形容顿悟。桶底子脱了,则桶中所有之物,都顿时脱出。同样,一个人顿悟了,就觉得以前所有的各种问题,也顿时解决。其解决并不是具体地解决,而是在悟中了解此等问题,本来都不是问题。所以悟后所得之道,为“不疑之道”。
顿悟之后,并非解决了问题,而是把问题看开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18:28 摘录
修行,不论多么长久,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为了成佛,这种修行必须达到高峰,就是顿悟,如在前一章描述的,它好比飞跃。只有发生飞跃之后才能成佛。
这样的飞跃,禅师们常常叫做“见道”。南泉禅师普愿(830年卒)告诉他的弟子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岂可强是非也。”(《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达道就是与道同一。它如太虚廓然,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
这种状态,禅师们描写为“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后两句最初见于《六祖坛经》,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意思是,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顿悟,非由量变积累而成的质变。玄之又玄,不可言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11:57 摘录
慧忠立的义,是静默的义。他无言说,无表示,而立义,其所立正是第一义。关于第一义,或“无”,不可以有任何言说,所以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静默。
从这个观点看来,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所以,建立临济宗的义玄禅师(866年卒)说:“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古尊宿语录》卷四)
第一义不可说,只能静默以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08:34 摘录
人,在弘忍门下为僧。自序中说,有一天弘忍自知快要死了,把弟子们召集在一起,说现在要指定一个继承人,其条件是写出一首最好的“偈”,把禅宗的教义概括起来。当下神秀作偈云: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据说弘忍赞赏慧能的偈,指定他为继承人,是为六祖。(见《六祖坛经》卷一)
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说的佛性。慧能的偈强调僧肇所说的无。禅宗有两句常说的话:“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神秀的偈表现了前一句,慧能的偈表现了后一句。
所以还是慧能高了一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chiva
2018-11-08 16:28:43 摘录
禅宗:静默的哲学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音译,作沉思、静虑意。
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义,释迦牟尼佛传到菩提达摩(28代)。达摩于梁武帝(约520-526)时至中国,是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后将心传传给慧可(486-593)(中国禅宗二祖)。传至五祖弘忍(605-675),分为两个大弟子,神秀创北宗,慧能创南宗。后称慧能为六祖。
彩蛋:某日弘忍自知大限,以写“偈”定继承人。
神秀作偈云: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轻拂拭,莫使染尘埃。
慧能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强调“宇宙的心”,即是道生所说佛性。慧能强调僧肇所说的无。
禅宗“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即是此二者。
第一义不可说
空宗(中道宗/三论宗)“第三层真谛”=禅宗“第一义”
皆为不可说。表达第一义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静默。
由此观点看来,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
“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义玄禅师《古尊宿语录》
修行的方法——不修之修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因此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类道家的“无为无心”)
顿悟
修行为了成佛,成佛的瞬间—顿悟(又称见道)。
达道就是与道统一。它如太虚廓然,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
“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无得之得
?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 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 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 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 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 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 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 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 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 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这样的飞跃,禅师们常常叫做“见道”。南泉禅师普愿(830年卒)告诉他的弟子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岂可强是非也。”(《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达道就是与道同一。它如太虚廓然,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
这种状态,禅师们描写为“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后两句最初见于《六祖坛经》,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意思是,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从这个观点看来,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所以,建立临济宗的义玄禅师(866年卒)说:“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古尊宿语录》卷四)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据说弘忍赞赏慧能的偈,指定他为继承人,是为六祖。(见《六祖坛经》卷一)
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说的佛性。慧能的偈强调僧肇所说的无。禅宗有两句常说的话:“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神秀的偈表现了前一句,慧能的偈表现了后一句。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音译,作沉思、静虑意。
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义,释迦牟尼佛传到菩提达摩(28代)。达摩于梁武帝(约520-526)时至中国,是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后将心传传给慧可(486-593)(中国禅宗二祖)。传至五祖弘忍(605-675),分为两个大弟子,神秀创北宗,慧能创南宗。后称慧能为六祖。
彩蛋:某日弘忍自知大限,以写“偈”定继承人。
神秀作偈云: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轻拂拭,莫使染尘埃。
慧能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强调“宇宙的心”,即是道生所说佛性。慧能强调僧肇所说的无。
禅宗“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即是此二者。
第一义不可说
空宗(中道宗/三论宗)“第三层真谛”=禅宗“第一义”
皆为不可说。表达第一义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静默。
由此观点看来,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
“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义玄禅师《古尊宿语录》
修行的方法——不修之修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因此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类道家的“无为无心”)
顿悟
修行为了成佛,成佛的瞬间—顿悟(又称见道)。
达道就是与道统一。它如太虚廓然,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
“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无得之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