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毕生的经典代表作! 被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奉为生命灯塔,给了她战胜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
……
[ 展开全部 ]
唯一版本! 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 ,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 所获荣誉: “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简介: 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 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 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 名家评论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 收起 ]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38.00元
ISBN:978730121569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返璞归真
2018-12-15 19:37:07 摘录
由此看来,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并不是矛盾的,倒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但是如果它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作为哲学的实质的清晰思想。神秘主义不是清晰思想的对立面,更不在清晰思想之下。毋宁说它在清晰思想之外。它不是反对理性的,它是超越理性的。……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暗示这样的真理: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正即逻辑分析方法。不用“正”,就缺少作为哲学的实质的清晰思想;不用“负”,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9:32:13 摘录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9:20:39 摘录
就我所能看出的而论,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分析方法。在第二十一章我曾说,佛家和道家都用负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正和这种负的方法相反,所以可以叫做正的方法。负的方法,试图消除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正的方法,则试图做出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传入佛家的负的方法,并无关紧要,因为道家早已有负的方法,当然佛家的确加强了它。可是,正的方法的传入,就真正是极其重要的大事了。它给予中国人一个新的思想方法,使其整个思想为之一变。但是在下一章我们就会看到,它没有取代负的方法,只是补充了负的方法。
西方哲学对中国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学方法。传统中国哲学,偏用“负”的方法,即试图消除区别,抹杀对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9:16:56 摘录
用中国的成语来说,他深知其中甘苦。但是整个说来,在本世纪初,真懂西方哲学的人是极少的。我自己在上海读中国公学的时候,有一门初等逻辑课程,当时在上海没有人能教这个课程。最后找到了一位教师,他要我们各买一本耶方斯《逻辑读本》的原本,用它做教科书。他用英文教师教学生读英文课本的办法,教我们读这本书。讲到《论判断》一课时,他叫起我拼 judgment这个词,为的是考考我是不是在g与m中间插进一个e。
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9:12:00 摘录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戊戌年即1898年,康有为和他的同志们对于西方哲学,如果不是毫无所知,也是知之极少。谭嗣同(18651898)在变法运动失败的壮烈殉难,作为思想家他比康有为本人深邃多了。他写了一部《仁学》,将现代化学、物理学的一些概念引入了新儒家。他在这部书的开端,列举了一些书,说明要读《仁学》必须先读这些书。在这个书目中,有关西方思想的书,他只提到《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事实很明显,当时的人简直不知道西方的哲学,他们所有的西方文化知识,除了机器和战舰,就基本上限于自然科学和基督教义了。
西方哲学在中国传播之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9:10:13 摘录
按他(康有为)的意见,他所主张的并不是采用西方新文化,而是实行中国古代孔子的真正教义。他写了许多儒家经典的注释,注入他自己的新思想。除了这些,他还在1884年写了一部《大同书》,其中描绘了一个具体的乌托邦,根据孔教的设计,将在人类进步的第三阶段实现。这部书虽然大胆、革命,足以使最能空想的著作家瞠目结舌,可是康有为自己却远远不是空想家。他断言他的纲领,不到人类文明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决不可以付诸实施。至于当前实施的政治纲领,他坚决主张,只能是君主立宪。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他最初被保守派痛恨,因为他太激进了;后来又被激进派痛恨,因为他太保守了。
康有为的思想,长远来看偏激进,短期来看偏保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9:07:02 摘录
如果欧洲人把中国及周围地区称为“远东”,那么,中国人在与欧洲人接触的初期就把欧洲称为“远西”,即“泰西”。在此以前,中国人已经把印度称为“西天”,当然只有把印度以西的国家称为“泰西”了。这个称呼现在已经不用了,但是直到上世纪末还是常用的。
泰西,印度以西国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9:01:52 摘录
若顺着这种论证推下去,我们可以说,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为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观念。他们比道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
新儒家本身就是结合儒道释三家而产生的学说,并非儒家单纯的延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8:36:23 摘录
程氏兄弟是今河南省人。程颢号明道先生,程颐号伊川先生。他们的父亲是周敦颐的朋友、张载的表兄弟。所以他们年少时受过周敦颐的教诲,后来又常与张载进行讨论。还有,他们住的离邵雍不远,时常会见他。这五位哲学家的亲密接触,确实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佳话。
当世哲学家竟还有这层关系,有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8:34:31 摘录
新儒家接着分成两个主要的学派,真是喜人的巧合,这两个学派竟是兄弟二人开创的。他们号称“二程”。弟弟程颐(1033—1108)开创的学派,由朱熹(1130-1200)完成,称为“程朱学派”,或“理学”。哥哥程颢(1032-1085)开创的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1139—1193)继续,王守仁(1473-1529)完成,称为“陆王学派”,或“心学”。在“二程”的时代,还没有充分认识这两个学派不同的意义,但是到了朱熹和陆九渊,就开始了一场大论战,一直继续到今天。
二程兄弟各开一宗,有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39:32 摘录
第十四章已经讲到,中国哲学家大都认为,历史是不断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在的一切都不
如理想的过去。
中国哲学家大都奉行历史退化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32:00 摘录
韩愈在其文《原道》里写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祥。”(《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这种“道统说”,孟子早已说了一个大概(见《孟子·尽心下》)韩愈、李翱所说的显然又是受到禅宗传述的宗系的重新启发。禅宗的说法是,佛的心传,经过历代佛祖,一脉相传,传到弘忍和慧能。……人们普遍地相信,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失传了。可是李翱,显然感到他自己对道统颇有了解,通过他的传授,他也就俨然成为孟子的继承者。要做到这一点,成了在李翱以后的一切新儒家的抱负。他们都接受了韩愈的道统说,并且坚持说他们自己是上承道统。他们这样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新儒家的确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特别是孟子的神秘倾向的继续,……正因为这个缘故,这些人被称为“道学家”,他们的哲学被称为“道学”。“新儒家”这个名词,是一个新造的西洋名词,与“道学”完全相等
道统说,孟子早已提出,新儒家受禅宗传述的宗系的重新启发进一步完善。道学由此出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21:54 摘录
顿悟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禅宗有一句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看透一切的本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19:28 摘录
禅师们用“如桶底子脱”的比喻,形容顿悟。桶底子脱了,则桶中所有之物,都顿时脱出。同样,一个人顿悟了,就觉得以前所有的各种问题,也顿时解决。其解决并不是具体地解决,而是在悟中了解此等问题,本来都不是问题。所以悟后所得之道,为“不疑之道”。
顿悟之后,并非解决了问题,而是把问题看开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5 11:18:28 摘录
修行,不论多么长久,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为了成佛,这种修行必须达到高峰,就是顿悟,如在前一章描述的,它好比飞跃。只有发生飞跃之后才能成佛。
这样的飞跃,禅师们常常叫做“见道”。南泉禅师普愿(830年卒)告诉他的弟子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岂可强是非也。”(《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达道就是与道同一。它如太虚廓然,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
这种状态,禅师们描写为“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后两句最初见于《六祖坛经》,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意思是,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顿悟,非由量变积累而成的质变。玄之又玄,不可言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 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 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 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 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 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 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 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 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 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如理想的过去。
这样的飞跃,禅师们常常叫做“见道”。南泉禅师普愿(830年卒)告诉他的弟子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岂可强是非也。”(《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达道就是与道同一。它如太虚廓然,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
这种状态,禅师们描写为“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后两句最初见于《六祖坛经》,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意思是,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