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之美

去吴哥,面朝一处佛的微笑,安放现世里,你无处倾诉的心事和秘密。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蒋勋
  •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 定价:48元
  • ISBN:7535668771
巴扬寺:无处不在的“高棉的微笑”
  • 梁天羽
    2019-12-17 20:45:06 摘录
    耶跋摩七世使吴哥的建筑和雕刻有了新的风格。
    印度教观看人性的种种异变,就像吴哥寺石壁上的浮雕,表现四当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战争,无论诸神的战争或是人世间的战争,到了最后,仿佛并没有原因,只是原本人性中残酷暴戾的本质一触即发。
    晚年的阇耶跋摩七世,年迈苍苍,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冥想另一个宁静无厮杀之声的世界。
    我攀爬在巴扬寺愈来愈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49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从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说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继续攀升。
    战争消失了,尸横遍野的场景消失了,瞋怒与威吓的面孔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静定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连面容也消失了,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使我想到经典中的句子:不可思议。
    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在战乱的年代,在饥饿的年代,在血流成河、人比野兽还残酷地彼此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穆地微笑着。他微笑,是因为看见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吗?或者,他微笑,是因为他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想领悟?
    《金刚经》的经文最不易解,但巴扬寺的微笑像一部《金刚经》。
    那些笑容,也是寺庙四周乞讨者和残疾者的笑容。
    哭过、恨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哀伤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过多少种不同的表情,如同《罗摩衍那》里诸神的表情。当一切的表情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梁天羽
    2019-12-17 20:35:05 摘录
    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吴哥寺庙的崇高,却是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在通向心灵修行的阶梯上,匍匐而上,因为愈来愈陡直的攀升,知道自己必须多么精进谨慎。没有攀爬过吴哥寺庙的高梯,不会领悟吴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

    我一直记得吴哥寺的阶梯,以及巴扬寺的佛头寺塔。巴扬寺是图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在位1181-1219)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升华成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使我在阶梯上不断向上攀升的力量,不再是抵抗自己内在恐惧慌乱的精进专一,而似乎更是在寺庙高处那无所不在的巨大人像脸上静穆的沉思与微笑的表情。

    【注】小乘佛教,着重自我解脱;大乘佛教,着重利他。象征涅槃的卧佛是大乘佛教特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YingUpUpUp
    2018-09-27 15:38:02 摘录
    如果埃及的社会结构正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所有我们今日欣赏的埃及艺术,其实是金字塔顶端最高层级、极少部分人所享有的生活内容。也可以想见,一个长达一千年的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只是随波逐流,在时间里淹没,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他们用手制作出技术惊人的金银器皿,但是他们一生无缘享用,他们生活里可能只有土木制作的器物,只有草和树皮编制的物件,这些物品随时间腐朽风化,无法保留,留下来的是不朽的金银珠宝,是巨大的石造建筑。
    用社会史的角度去看艺术,艺术的不朽或许只是一小部分的精英拥有的特权。追问下去:希腊的雕像与谁有关?宋代的山水画是哪些人在欣赏?如同我常常在想:台湾2300万人中,有多少人一生没有进过故宫博物院和音乐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YingUpUpUp
    2018-09-27 15:28:20 摘录
    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穆地微笑着。
    他微笑,是因为看见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吗?
    或者,他微笑,是因为他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想领悟?
    美,也许总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解的,属于理性、逻辑、科学;不可解的,归属于神秘、宗教。
    而美,往往在两者之间,“非有想”、“非无想”。《金刚经》的经文最不易解,但巴扬寺的微笑像一部《金刚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YingUpUpUp
    2018-09-27 15:26:1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YingUpUpUp
    2018-09-27 15:24:43 摘录
    我攀爬在巴扬寺愈来愈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49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说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继续攀升。
    战争消失了,尸横遍野的场景消失了,瞋怒与威吓的面孔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静定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连面容也消失了,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
    不在,无时不在,使我想到经典中的句子:不可思议。
    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YingUpUpUp
    2018-09-27 15:19:21 摘录
    坛城最高处是五座耸峻的尖塔。一座特别高的塔,位于建筑的中心点,是全部空间向上拔起的焦点,象征须弥山,是诸神所在之地。
    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也追求信仰的高度,以结构上的尖拱、肋拱、飞扶拱来达到高耸上升的信仰空间。
    但是,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
    吴哥寺庙的崇高,却是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
    在通向心灵修行的阶梯上,匍匐而上,因为愈来愈陡直的攀升,知道自己必须多么精进谨慎。没有攀爬过昊哥寺庙的高梯,不会领悟吴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
    许多人不解:这样陡直的高梯不是很危险吗?
    但是,从没有虔诚的信徒会从梯上坠落,坠落的只是来此玩耍嬉戏的游客。吴哥寺庙的建筑设计当然是为了信徒的信仰,而不会是为了玩耍的游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YingUpUpUp
    2018-09-27 15:16:17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韩敏
    2017-07-27 23:13:29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navita
    2016-10-17 18:15:54 摘录
    用社会史的角度去看艺术,艺术的不朽或许只是一小部分的精英拥有的特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navita
    2016-10-17 18:14:27 摘录
    “艺术源自于生活”,也许是一句轻松又冠冕堂皇的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navita
    2016-10-17 18:11:55 摘录
    我知道,在修行的路上,我还没有像他们一样精进认真,在攀爬向上的高梯间,每次稍有晕眩,他们的笑容便从我心里升起。
    他们的笑容,在巴扬寺的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哭过·恨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哀伤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过多少种不同的表情,如同《罗摩衍那》里诸神的表情。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navita
    2016-10-17 15:36:40 摘录
    战争,无论诸神的战争或是人世间的战争,到了最后,仿佛并没有原因,只是原本人性中残酷暴戾的本质一触即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