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最新力作,总结多年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之思想成果 ★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求解中国人的正义诉求与幸福生活来源 ★附赠作者亲绘课程配套全彩“心智地图集”
……
[ 展开全部 ]
在无神的社会里,正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性质——它如此重要,以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每一个人或绝大多 数人是否感觉幸福。我这部讲义,不仅是“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而且是关于中国人怎样可以生活得更美好的讲义。也因此,这部讲义是我关于“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长期探讨的最近一次总结。——汪丁丁 本书以汪丁丁教授于北京大学开设“新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汇集多年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求解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及制度改革前景的思想成果。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其核心议题——正义,具体包括正义理论中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正义观念的发展史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正义与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的关系等主题,并重点关注艾智仁、奈特与布坎南等经济学家的作品和贡献。同时,作者以跨学科的视域、思想史的方法,梳理了“正义”的实践智慧,最终将全部的理论探讨应用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与未来变革方向的探索之中。
[ 收起 ]
作者:汪丁丁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99.80元
ISBN:720811470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杨雪松
2018-05-05 14:00:46 摘录
在中国转型期社会里,由于家长们的教养不足,更由于幼儿园教师们的教养不足,我们的孩子们的幼年教养远不是完善的。例如,我们常常看到被父母和祖父母们宠坏了的孩子,他们的行为特征是,要么过于仁慈以至于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要么过于自私以至于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我们有时也看到一些被遗弃在贫困中的孩子,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爱或任何人的呵护他们在垃圾堆旁边的生存竞争中熟悉了“弱肉强食”法则。固然,这一法则与人类社会的原始正义相关,但仅仅凭着这一法则,却不能养成被我们称为“正义感”的道德情感。
基于观察,我们几乎可以简单地把政治家的品格定义为正义感与仁慈感按照特定比例混合所得的那种气质。这一特定比例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各伦理学》和《政治学》里推崇的“中庸”——对任何行为的各种极端情形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也就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推崇的“合宜”—在每一情境内保持最恰当的举止、态度、情感。
未来的中国社会,必是政治的。未来的中国政治,非有政治家而不能有公民生活的政治升华。未来中国的政治家的数量的多寡及质量的优劣,取决于今天我们的孩子们的教养,取决于这些孩子们能否形成被称为“高贵比例”的正义感与
仁慈感的恰当比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雪松
2018-05-05 13:59:01 摘录
按照我的理解,贵族应当由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来界定,而不应由出身和第的渊源来界定,虽然贵族气质往往与一个人的出身和门第有关。近代以来,世道变幻莫测,门第兴衰无常,我们几乎不可能仅凭外在特征来推测一个人是否具有贵族的精神气质。更常见的情形反而是,在许多蓬头垢面的囚徒中,我们被张高贵的面孔所吸引,或者,甚至那面孔也被污泥浊水遮掩着,却遮掩不住那目光所传达的智慧、沧桑、悲悯、高贵。
根据多数作者的观察,贵族气质主要来自教养。这里,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个人的教养,究竟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因素决定的?
教养与现代社会里所谓“正规教育”有本质不同。正规教育至今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虽然我和我的朋友们正努力推广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把正规教育视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过程。教养与传授知识几乎无关,如章太炎所论的“小学”,教养所涉及的,是洒扫进退、接人待物的习惯。由幼时的教养,随着阅历与见识的积累而逐渐融为风度。不过在日常语言里,不同品味的人可能赞美不同品味的风度,从而被称为“有风度”的行为可能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格调。
一个人的幼年教养,通常定义为3岁至7岁,最晚可至10岁,在这段时间内的全部体验,意识的和身体的,构成了幼年教养的内容和性格的定势。人格心理学的当代研究表明,性格一旦定型,几乎终生不变。
在幼年教养所培育的各种性情当中,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最重要的两种人类情感——一正义感和仁慈感,通常发生于3岁而定型于7岁,只要有语言能力和模仿能力。仔细辨认,我们不难注意到,我们自己幼年时期通过语言所习得的对各种行为的褒或贬的判断能力,以及相应而有的道德情感,其实仍基于我们对成年人使用这些语言的情境及行为的判断的模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基于观察,我们几乎可以简单地把政治家的品格定义为正义感与仁慈感按照特定比例混合所得的那种气质。这一特定比例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各伦理学》和《政治学》里推崇的“中庸”——对任何行为的各种极端情形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也就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推崇的“合宜”—在每一情境内保持最恰当的举止、态度、情感。
未来的中国社会,必是政治的。未来的中国政治,非有政治家而不能有公民生活的政治升华。未来中国的政治家的数量的多寡及质量的优劣,取决于今天我们的孩子们的教养,取决于这些孩子们能否形成被称为“高贵比例”的正义感与
仁慈感的恰当比例。
根据多数作者的观察,贵族气质主要来自教养。这里,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个人的教养,究竟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因素决定的?
教养与现代社会里所谓“正规教育”有本质不同。正规教育至今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虽然我和我的朋友们正努力推广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把正规教育视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过程。教养与传授知识几乎无关,如章太炎所论的“小学”,教养所涉及的,是洒扫进退、接人待物的习惯。由幼时的教养,随着阅历与见识的积累而逐渐融为风度。不过在日常语言里,不同品味的人可能赞美不同品味的风度,从而被称为“有风度”的行为可能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格调。
一个人的幼年教养,通常定义为3岁至7岁,最晚可至10岁,在这段时间内的全部体验,意识的和身体的,构成了幼年教养的内容和性格的定势。人格心理学的当代研究表明,性格一旦定型,几乎终生不变。
在幼年教养所培育的各种性情当中,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最重要的两种人类情感——一正义感和仁慈感,通常发生于3岁而定型于7岁,只要有语言能力和模仿能力。仔细辨认,我们不难注意到,我们自己幼年时期通过语言所习得的对各种行为的褒或贬的判断能力,以及相应而有的道德情感,其实仍基于我们对成年人使用这些语言的情境及行为的判断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