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最新力作,总结多年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之思想成果 ★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求解中国人的正义诉求与幸福生活来源 ★附赠作者亲绘课程配套全彩“心智地图集”
……
[ 展开全部 ]
在无神的社会里,正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性质——它如此重要,以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每一个人或绝大多 数人是否感觉幸福。我这部讲义,不仅是“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而且是关于中国人怎样可以生活得更美好的讲义。也因此,这部讲义是我关于“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长期探讨的最近一次总结。——汪丁丁 本书以汪丁丁教授于北京大学开设“新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汇集多年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求解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及制度改革前景的思想成果。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其核心议题——正义,具体包括正义理论中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正义观念的发展史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正义与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的关系等主题,并重点关注艾智仁、奈特与布坎南等经济学家的作品和贡献。同时,作者以跨学科的视域、思想史的方法,梳理了“正义”的实践智慧,最终将全部的理论探讨应用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与未来变革方向的探索之中。
[ 收起 ]
作者:汪丁丁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99.80元
ISBN:720811470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杨雪松
2018-05-05 15:02:31 摘录
中国以往的计划体制培养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这个由干数育而获得广阔发展能力的群体,在改革开放时期最可能首先致富,如果政治形势允许他们致富的话。换句话说,这部分尚未实现潜在可能的发展的公民一他们更广阔的发展包括“致富”和“从政。在1990年,他们致富或从政的机会关键性地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演化方向。事后可以看得很清楚,邓小平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这一部分人的情感的和政治的支持。如果邓小平没有到南方视察,或他的南方谈话”不能广泛传播(这是当时很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不难想像,中国将走另一条路线,很可能是扼杀市场经济发展的路线。总之,中国现在仍在上述两种稳定的政治体制之间。
现在可以讨论下面引文中这两位作者的观点。根据1988年闵琦的那次调查,许多中国人通过私人关系而不是通过政治行动来改善自己的福利。也因此,他们指出,1989年的学生运动没有在教育程度更低的普通民众当中激发很强烈的共鸣。
如果他们的分析正确,那么我们不妨认为,1989年之后,在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形成了某种“交易”—政府为民众提供致富机会,而民众不再有兴趣参与政治。这庸俗的政治格局延续至今,很可能成为未来政治变革的严重障碍。
不宽容,这是对民主政治损害最烈的一种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黎安友对民主在中国的前途之悲观态度。作者们将数据按照教育程度分解,他们注意到民主与教育正相关。
不过,与各国比较,中国人仍是最不能容忍不同意见的。即使是受过最高教育的人群,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也只是50%,而这比例在奥地利和德国高达8C%,在意大利也达到59%(欧美各国当中最低的)。在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群体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在中国仅为5%,而在德国高达80%(欧美各国当中最高的)。这一指标在澳大利亚达到西方各国的最低数值,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群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只有25%,但仍远高于中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雪松
2018-05-05 14:55:42 摘录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黎安友与史天健:中国政治文化调查
这篇文章发表于人文学科的著名期刊《代达罗斯》1993年春季卷。
他们要解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人是否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威权主义?”
他通过实证和对比研究得出的三个结论:
第一,中国人较为认同带有民本色彩和自由内容的实质民主,老百姓更看重执政的政策给自身带来的好处,对谁在台上执政看得并不最重要,因而熊彼特的程序民主并不是中国百姓对民主的首要选择。
第二,百姓对民主的认知受制度因素影响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中国特有的集体主义的民本文化的变迁是相对独立和缓慢的。
第三,一个社会对于民主的要求,并非筒单地取决于人们的民主需求,更重要的是取决它们之间的供求关系。中国的民主供给要考虑它的民主需求的程度和种类。这三点
结论与我近年来在地方和基层的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完全是一致的。
两位作者报告了他们的中国数据反映在三个方面的公民态度:
(1)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民日常生活:
(2)公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理解并参与政治生活:
(3)持不同政见的公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其他公民容忍。”
中国人普遍缺乏参与政治的意愿,另一方面,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机会应当有很低的刻度。
中国政治历来很残酷,不能宽容政治反对派。
可见,与美国、英国和德国相比,中国人想像中的政府影响力实在很小。在美国、英国和德国,政府开支主要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养老、失业、医疗、低保)。例如,最近的统计显示美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不同程度地领取政府的各种补助,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效应都比美国更显著。日常生活如此依赖福利国家政策,公民想像的政府影响力就会很高,与政府财政开支占GDP的比例大约呈正向关系。美国政府开支约为GDP的这一比例在法国和瑞典已超过1/2,而在中国大约是1/4,远低于欧美各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现在可以讨论下面引文中这两位作者的观点。根据1988年闵琦的那次调查,许多中国人通过私人关系而不是通过政治行动来改善自己的福利。也因此,他们指出,1989年的学生运动没有在教育程度更低的普通民众当中激发很强烈的共鸣。
如果他们的分析正确,那么我们不妨认为,1989年之后,在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形成了某种“交易”—政府为民众提供致富机会,而民众不再有兴趣参与政治。这庸俗的政治格局延续至今,很可能成为未来政治变革的严重障碍。
不宽容,这是对民主政治损害最烈的一种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黎安友对民主在中国的前途之悲观态度。作者们将数据按照教育程度分解,他们注意到民主与教育正相关。
不过,与各国比较,中国人仍是最不能容忍不同意见的。即使是受过最高教育的人群,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也只是50%,而这比例在奥地利和德国高达8C%,在意大利也达到59%(欧美各国当中最低的)。在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群体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在中国仅为5%,而在德国高达80%(欧美各国当中最高的)。这一指标在澳大利亚达到西方各国的最低数值,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群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只有25%,但仍远高于中国。
黎安友与史天健:中国政治文化调查
这篇文章发表于人文学科的著名期刊《代达罗斯》1993年春季卷。
他们要解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人是否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威权主义?”
他通过实证和对比研究得出的三个结论:
第一,中国人较为认同带有民本色彩和自由内容的实质民主,老百姓更看重执政的政策给自身带来的好处,对谁在台上执政看得并不最重要,因而熊彼特的程序民主并不是中国百姓对民主的首要选择。
第二,百姓对民主的认知受制度因素影响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中国特有的集体主义的民本文化的变迁是相对独立和缓慢的。
第三,一个社会对于民主的要求,并非筒单地取决于人们的民主需求,更重要的是取决它们之间的供求关系。中国的民主供给要考虑它的民主需求的程度和种类。这三点
结论与我近年来在地方和基层的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完全是一致的。
两位作者报告了他们的中国数据反映在三个方面的公民态度:
(1)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民日常生活:
(2)公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理解并参与政治生活:
(3)持不同政见的公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其他公民容忍。”
中国人普遍缺乏参与政治的意愿,另一方面,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机会应当有很低的刻度。
中国政治历来很残酷,不能宽容政治反对派。
可见,与美国、英国和德国相比,中国人想像中的政府影响力实在很小。在美国、英国和德国,政府开支主要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养老、失业、医疗、低保)。例如,最近的统计显示美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不同程度地领取政府的各种补助,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效应都比美国更显著。日常生活如此依赖福利国家政策,公民想像的政府影响力就会很高,与政府财政开支占GDP的比例大约呈正向关系。美国政府开支约为GDP的这一比例在法国和瑞典已超过1/2,而在中国大约是1/4,远低于欧美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