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最新力作,总结多年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之思想成果 ★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求解中国人的正义诉求与幸福生活来源 ★附赠作者亲绘课程配套全彩“心智地图集”
……
[ 展开全部 ]
在无神的社会里,正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性质——它如此重要,以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每一个人或绝大多 数人是否感觉幸福。我这部讲义,不仅是“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而且是关于中国人怎样可以生活得更美好的讲义。也因此,这部讲义是我关于“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长期探讨的最近一次总结。——汪丁丁 本书以汪丁丁教授于北京大学开设“新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汇集多年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求解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及制度改革前景的思想成果。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其核心议题——正义,具体包括正义理论中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正义观念的发展史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正义与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的关系等主题,并重点关注艾智仁、奈特与布坎南等经济学家的作品和贡献。同时,作者以跨学科的视域、思想史的方法,梳理了“正义”的实践智慧,最终将全部的理论探讨应用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与未来变革方向的探索之中。
[ 收起 ]
作者:汪丁丁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99.80元
ISBN:720811470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杨雪松
2018-05-05 15:12:44 摘录
这张图表明,政治民主程度与教育水平显著正相关。
这两位作者认为,政治民主其实是这样一个过程:因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故而,理性的独裁者为获取经济增长的好处,必须普及教育,而教育普及的项副产品,就是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成本迅速降低,于是有政治民主的发展。问题是:理性程度足够高的独裁者,为何要为短期的经济增长的利益而接受教育的“副产品”一民主政治?如果这位独裁者看到长期后果是他的子孙后代的统治被颠覆,他就不会为了经济增长而普及教育。
这里显示的是英国数据,由于贵族对平民机会的过分剥夺而引发“群体事件”的指标在1830年迅速增加几十倍。对于英国而言,镇压反抗的成本已经太高,故而,当群体事件突然增加几十倍的时候,贵族们的理性选择就是妥协—让平民获得选举权。他们相信,这是英国在19世纪中期实行普选制度的主要理由。
新加坡的情况是,这两位作者认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程度始终被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不致引发大规校群体反抗事件。所以,尽管镇压反抗的成本并不很高,但新加坡仍维持了非民主政体。最后,南非的情形是图6.52中区域C的典型,至少在1990年代之前,维持了非民主政体,而且机会不平等程度极高,因为镇压反抗的成本很低。
19世纪,多数西方社会扩展了选举权,这是一项导致前所未有的收入再分配过程的政治决策。我们认为,这些政治改革可视为政治精英的策略性决定,为了防止大规模社会动荡和革命。在既有政治制度框架内的政治转型,而不是收入再分配,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短期的利益转移(从富人移交给穷人)不能确保将来同等程度的利益转移,而普选杈改变了政治的均衡格局,从而使收入再分配获得长期的制度保障。
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更复杂的关系—独裁者可因短期利益的诱导而普及教育,也可更理性地阻止那些可能带来长期威胁的变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言
第一讲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政治社会学三维理解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三、核心议题:正义
附录 逝者:艾智仁
第二讲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与艾智仁和休谟的产权学说
一、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思想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界定方式:前五种
三、艾智仁:UCLA视角下的经济学定义
四、休谟的产权学说
附录一 论政治家的品格
附录二 民主的条件
第三讲 正义理论“两条路线”的纠缠
一、两条道路: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
二、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
三、功利主义的核心困境
附录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第四讲 正义:观念与社会实践
一、“社会正义”观念史
二、正义观念的社会实践
三、中国的正义实践
四、斯蒂格勒:奈特的阐释者
五、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一)
第五讲 从奈特到布坎南
一、奈特:“科学、哲学与社会过程”(二)
二、布坎南品味
附录一 关于“常识”的思想史考察
附录二 逝者:赫希曼
第六讲 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社会正义
一、公共理性
二、政治民主与社会正义
附录一 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研究报告及相关评论
附录二 关于政治民主的实证研究
第七讲 实践智慧
一、政治经济学的三种语言风格
二、哈贝马斯:恢复实践智慧
三、余英时: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四、梁漱溟:静心求仁
五、克里希那穆提:神与努斯分离
附录 语言、符号、族群与文化
第八讲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一、文化与道统
二、制度:探求“合理稳态”的转型期中国
三、中国人的幸福三维空间
附录 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心智地图集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这两位作者认为,政治民主其实是这样一个过程:因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故而,理性的独裁者为获取经济增长的好处,必须普及教育,而教育普及的项副产品,就是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成本迅速降低,于是有政治民主的发展。问题是:理性程度足够高的独裁者,为何要为短期的经济增长的利益而接受教育的“副产品”一民主政治?如果这位独裁者看到长期后果是他的子孙后代的统治被颠覆,他就不会为了经济增长而普及教育。
这里显示的是英国数据,由于贵族对平民机会的过分剥夺而引发“群体事件”的指标在1830年迅速增加几十倍。对于英国而言,镇压反抗的成本已经太高,故而,当群体事件突然增加几十倍的时候,贵族们的理性选择就是妥协—让平民获得选举权。他们相信,这是英国在19世纪中期实行普选制度的主要理由。
新加坡的情况是,这两位作者认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程度始终被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不致引发大规校群体反抗事件。所以,尽管镇压反抗的成本并不很高,但新加坡仍维持了非民主政体。最后,南非的情形是图6.52中区域C的典型,至少在1990年代之前,维持了非民主政体,而且机会不平等程度极高,因为镇压反抗的成本很低。
19世纪,多数西方社会扩展了选举权,这是一项导致前所未有的收入再分配过程的政治决策。我们认为,这些政治改革可视为政治精英的策略性决定,为了防止大规模社会动荡和革命。在既有政治制度框架内的政治转型,而不是收入再分配,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短期的利益转移(从富人移交给穷人)不能确保将来同等程度的利益转移,而普选杈改变了政治的均衡格局,从而使收入再分配获得长期的制度保障。
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更复杂的关系—独裁者可因短期利益的诱导而普及教育,也可更理性地阻止那些可能带来长期威胁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