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奇案

《洞穴奇案》讲述的是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借助这个假想公案,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彼得·萨伯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定价:23.00元
  • ISBN:7108039877
推荐(一)期待第十五个观点 曾志朗
  • 周萌
    2017-06-16 15:11:1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周萌
    2017-06-16 14:57:08 摘录
    对立法机关而言,法律和道德不可分离;对司法机关而言,法律和道德相互独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wyman
    2017-06-08 22:38:08 摘录
    我们对“法律”与“司法”,经常有两种矛盾的情绪:一方面,我们期待它是客观中立的,因此法官不应有任何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许多人却幻想法律与司法应该代表正义,不应拘泥于法律条文。
    直戳人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周萌
    2017-06-06 15:54:59 摘录
    严密的法律思想既不排斥创造性,也不要求专业的术语表达,更不会让道德成为与法律无关的独立变数或事后的思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周萌
    2017-06-06 14:29:31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西西
    2017-06-05 20:19:35 摘录
    本法院的先辈们曾经一度坚持认为,强奸罪中的犯罪意图对于男人来讲就是他知道性行为当时妇女是不同意的。因此,如果他真挚地相信妇女确实同意了,那么他就没有犯罪意图,就不是强奸犯,他需要的仅仅是善意确信,或者是真诚,因为这是关于他心理状态的问题。他的确信不一定非要是真实的,或者在当时情境下是合理的,或者要有些许证据的支持,它只需在心理上确实存在就可以了。但一个男人对妇女的同意的确信可以既是真挚的,同时在当时情形下又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妇女发出的信号含糊不清,或者他喝醉了或者很愚蠢。他也可能乐于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事情。但是他只要可以以自己的心理状态为由而被免责,受害人的心理状态无关紧要,那么即使妇女明确地表示拒绝,也只能任由男人摆布了。所有这些都是无可
    避免地从每一种犯罪都一定要存在犯罪意图的那一古训中引出的。这一原则将妇女的同意转换为男人对女人同意的确信。
    同意 不等于 对方对同意的确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