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冲击

这是一个并不符合人本能的社会……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更注重生活的质量而非速度? 为什么我们不用面对面的交流代替冷冰冰电脑屏幕上的文字代码?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选择一个虽然有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道格拉斯•洛西科夫 (Douglas Rushkoff)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59.00元
  • ISBN:7508641388
即时素材:CNN效应 //
  • Tania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44页
    这个世界正被24小时滚动播出的新闻联结在一起,我们几乎同时通过慢镜头见证卡特里娜飓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等灾难的实时画面,也同时感受到领导人在这些灾难面前是何等无能为力。CNN曾在其电视画面的一角专门播放有关英国石油公司的油井在墨西哥湾漏油的画面,坚持了长达数月。这种不断播放的画面,比如卡特里娜飓风幸存者在新奥尔良市超级圆顶体育馆前举着求助标语的画面,使人们既紧张又逐渐麻木。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情况却没有丝毫好转,焦急之情就越来越强烈,对政府无能的印象也随之放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Tania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43页
    通过简单故事灌输给我们的长远目标,人们对待任何事情的反应就只有恐惧。如果我们没有前进的目的地,那么唯一能让我们行动起来的理由就是摆脱威胁。我们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竭尽所能地避免灾难,世界观也更加凸显一种恐慌感。我们的新闻电视网和互联网消息更是加剧了这种危机感,通过放大最具轰动效应的负面消息来获得点击率和更高排名,但也使人们的恐惧不断加深。没错,新闻报道主要呈现的是灾难和黑暗面;在封面刊登尸体照片的报纸一定比报道鲜花展销会圆满结束的报纸更有销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Tania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40页
    政界和媒体有一个广泛共识,那就是公众并没有聪明到抓得住一天当中真正重要的新闻的地步。作为美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专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他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中提到:“真实环境太复杂、稍纵即逝,人们很难一下子就弄明白。”由于公众没有能力直接捕捉新闻,因此只能等精英阶层将所有信息及其内涵打磨成一个个简单又顺耳的故事后,再传达给他们。按照这种逻辑,公众也没有资格作为知情者参与民主活动。与此相反,公共关系专家们反而会受雇去说服人们根据自己的最大利益投票。因此,举例来说,伍德罗•威尔逊在和平年代赢得大选后转而决定参战。他雇用李普曼及其弟子爱德华•伯内斯为美国参加“一战”营造社会共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