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十五讲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弓l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张志伟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29.50元
  • ISBN:7301068689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 返璞归真
    2018-12-17 14:43:27 摘录
    希腊哲学毕竞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而名副其实的西方哲学—欧洲哲学—是从中世纪经院哲学开始的,教父哲学时代还有东方教父和西方教父之分,经院哲学则是纯粹的日耳曼民族的哲学。柏拉图的思想路线在希腊也许算是异类,但在欧洲哲学中则是主流。在某种意义上说,后世的哲学家们都在努力走出“洞穴”,并且努力使所有的人都走出“洞穴”。
    “在某种意义上说,后世的哲学家们都在努力走出“洞穴”,并且努力使所有的人都走出“洞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8-12-17 12:31:43 摘录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柏拉图哲学核心概念:理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8-12-17 11:22:39 摘录
    所以柏拉图断言,“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那是奇迹,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而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只有一种可能,让哲学家为王。这就是“哲学王”的理想。
    柏拉图思想: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8-12-17 11:19:38 摘录
    “洞穴”比喻出现在《国家篇》(汉译为《理想国》)第七卷中,内容是这样的: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做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
    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
    洞穴的意义:人类总是为现象迷惑,忽略了本质。哲学家的的使命就是引导人类看清事物本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