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西方哲学十五讲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弓l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
……
[ 展开全部 ]
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西方哲学十五讲》系作为参考教材。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从很早以前,到很久以后,这种爱将牢固地支配着一类智慧,就是哲学。《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 海报:
[ 收起 ]
作者:张志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29.50元
ISBN:7301068689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返璞归真
2018-12-17 20:16:38 摘录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可以说是希腊哲学的顶峰或鼎盛时期。他们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希腊哲学的最高水平,而且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西方哲学就是由此而奠基的。苏格拉底对“是什么”问题的探索、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以及他的体系框架、亚里士多德的推理分析方法等等,以理性主义的基调为西方哲学确立了基本的观念和方向,当然也暴露出种种新的难题,从
而吸引着哲学家们不断地变换角度和思路,展开了无穷无尽的探索。
师徒三代人,使希腊哲学达到巅峰,也奠基了西方哲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7 15:12:27 摘录
按照希腊人的观念,宇宙自然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自然是神圣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因此,他们的确主张认识自然,认识自然的本性,并且把这种认识看做是人的使命和最高的境界,但是却没有“改造自然”的观念。自然不能“改造”也不应该“改造”,那将使神圣的活生生的自然失去生命。其实不仅是希腊人,古代各大古老文明都具有类似的朴素观念,所谓“改造自然”的观念是近代才产生的。
所谓“改造自然”,是近代才产生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7 15:10:29 摘录
后世的哲学家们为什么热衷于建立体系?方面是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是对世界之整体性的总的看法,把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事物总括为一个整体,当然需要体系,更何况哲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使哲学成为科学的惟一可能性就在于哲学的体系性。另一方面,出于同样的原因,哲学家们相信,这个统一的体系将解决所有的哲学问题。于是,当一个哲学体系建立之后,哲学家们通常就会把问题抛在一边儿,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了如何维护这个体系。这就像一座大厦建成之后,工人们的工作就是如何维护它,至于地基是否坚固,材料是否可靠,设计有没有问题,基本上就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了。当然,哲学本身的特点也是一个原因:由于哲学的对象是最高的存在,在此存在之上没有更高的根据,而它的普遍性似乎也不需要经验的证明,所以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哲学是自圆其说的。
后世哲学家热衷于体系建设的原因:1、哲学是对世界之整体性的总的看法,当然需要体系。2、哲学家相信统一的体系能解决所有哲学问题。3、哲学本身是自圆其说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7 15:06:43 摘录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古代人与我们不同,他们的哲学思考面对的是问题,很少在体系上下功夫,柏拉图也许是在体系上下功夫最多的希腊哲学家,虽然他的体系与后世那些恢弘、庞大、严密、规整的体系难以相提并论。……换句话说,古代哲学家可以为了解决问题而不顾体系,近代哲学家则往往为了体系而不顾这体系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古代哲学家大都是问题型哲学家,现代哲学家大都是体系型哲学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返璞归真
2018-12-17 15:04:06 摘录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活动集中体现了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学以致知,为知识而追求知识,为智慧而追求智慧的探索精神。对他来说,知识尤其是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而且仅仅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是因为自知自己无知而求知的。因此,他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异”(thaumai):人最初是对于面前的现象继而对整个宇宙自然感到困惑不解,感到自己无知,于是就去追求知识,因而人追求知识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求知。当然,一般的知识总是有一定的目的的,不过真正的知识—哲学则是无目的的,或者说它本身就是目的。所以在一切知识中,所有的知识可能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惟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在一切知识中,所有的知识可能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惟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第七讲 信仰的时代
第八讲 人的发现
第九讲 主体性的觉醒
第十讲 大陆理性主义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第十二讲 社会政治理论
第十三讲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十四讲 费希特和谢林
第十五讲 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第七讲 信仰的时代
第八讲 人的发现
第九讲 主体性的觉醒
第十讲 大陆理性主义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第十二讲 社会政治理论
第十三讲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十四讲 费希特和谢林
第十五讲 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第七讲 信仰的时代
第八讲 人的发现
第九讲 主体性的觉醒
第十讲 大陆理性主义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第十二讲 社会政治理论
第十三讲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十四讲 费希特和谢林
第十五讲 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而吸引着哲学家们不断地变换角度和思路,展开了无穷无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