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话与心灵的构造
-
成为大人后的「认知」太多,而无法理解从前的自己。 希望自己从来一无所知,重新开始学习的经历。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荣格非常关注成长中心理成熟的过程,将之命名为。自性的实现外(或称为自性化)。上述瞬间正是以此为支撑的。这个问题后文将有详述,这里要阐明的是,我认为童话、寓言故事描述的正是这一过程的某个阶段。无论神话还是童话,它们的主题都是成长。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神话在素材是原型性的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作为与民族和国家确立自身主体性有关的事物,它经过有意识的文化上的雕琢。因此,在探求原型性素材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神话、传说、童话及寓言故事视为相同的体裁,但是否还应该看到,神话与传说更受到有意识的统辖?实际上也有些神话和传说,随着₩代的变迁逐渐失去了与特定场所及国家、文化等的联系,最后变化为童话、寓言故事。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正如后面将要谈到的那样,荣格发现了很多原型。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一个特定原型的力量能够发挥十分强大的作用。例如我前面提到的,日本现代社会中宁少年儿童原型的力量非常强大多母亲几乎都期待自己的孩景成长为。杰出少年。。她们无视孩子的现实能力和个性,要将孩子打造成英雄。当然,在现代社会成为英雄只需要进人-_流大学就行了,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所有母亲都这么期待,就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了。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瑞士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非常重视世界上的童话、寓言和神话中具有共性并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他在致力治疗时发现,上述形象与患者讲述的梦境及胡思乱想的内容有共通之处于是荣格提出将人的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进行研究。他认为人的无意识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能够创造出这些具有非凡特质的。杰出少年。形象,由此又提出了。原型"(archetype)理论。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人有了精神意识后,就在不断磨炼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构筑起来的意识一旦离开无意识的土壤,便会失去生命力我们获得了太多有关太阳和雨水的知识,甚至丧失了对太阳和雨水的感受力。印象派画家莫奈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他说。我多么希望生来就是一个瞎子,而后忽然获得视觉,这样~来,我就能不知眼前看到的东西原本是什么,而开始作画。。突然想起了《野性的呼唤》这本书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大学生们提交的小论文。对自我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书籍。为我的研究助了一臂之力,这是我布置给他们的作业。令我吃惊的是,很多学生谈到少儿时期的读书经历时,提到了童话与寓言故事,这出乎我的意料。其中,既有人提到像《格林童话》这样的书,也有人提到某个特定的故事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读了这些小论文,我再次感受到童话、寓言故事拥有的巨大力量。我倒是没觉得童话对我的性格影响有描述的那么巨大。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