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程美宝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定价:24.80
  • ISBN:7108024411
岭学源流——165
  • 蔡小妖
    2019-02-20 14:11:43 摘录
    对于当时学海堂学者致力研究南汉历史的现象,麦哲维(steven miles)指出,此举除了表达了广东学人对本地文化历史的推崇之外,也显示他们借着这类课题的研究表现自己考据的功力。[1]曾钊(17931854)重新刊刻汉、晋、宋代省内外学者有关南方的记载。[2]谭莹(1800-1871)在行商伍崇曜的资助下,编纂了《粵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以及经过三十多年才完成的《岭南遗书》;[3]又为另一行商潘仕成将其私藏的善本编辑成《海山仙馆丛书》。[4]这些出版物收集了自宋以来广东文人的著作,丰富了广东文化的积累。这类印刷数量有限,商业价值不高的地方文化出版事业,如果没有商人的资助和高官的荫庇,自然难成其事。[5]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小妖
    2019-02-20 13:56:44 摘录
    陈澧和朱次琦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再传弟子,在他们身后为他们出书立传,又进一步维持和扩大陈、朱二人的名声。陈作为学海堂学长,在生时便出版了不少著作。(2)自陈澧去世后,其部分未刊稿得到结集刊行,且一版再版,陈澧著名的《东塾集》,便是他的弟子廖廷相在同治七至九年(1868-1870)间在陈澧塾中读书时承命编辑,在陈澧去世后,由廖及其他弟子以及陈澧的后人校勘出版的。(3)其逾千册的读书札记,原四散于公私庋藏及书贾手中,后历经转卖、传抄和校订,部分在1920年代为岭南大学购入,因而得以在广东学术机构留存。(4陈澧的年谱,是由学海堂专课肄业生汪兆镛的儿子汪宗衍编撰的。汪宗衍因为其叔祖与陈澧交好,其父汪兆镛从陈澧问学,故“家藏先生著述文物独多”。他所撰的陈澧年谱,先在1929年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出版,后于1935年在《岭南学报》出版的广东专号发表,此后又作修订增补,最后由台湾的文海出版社在1970年正式出版。(1)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小妖
    2019-01-13 20:38:25 摘录
    学海堂学长在编撰地方文史,搜罗地方文献方面,贡献良多。吴兰修(1789-1873)和梁廷枏(1796-1861)致力研究南汉和南越国的历史、地理和金石,分别出版了《南汉记》、《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志》和《南越丛录》、《南越五主传》、《南汉书》等著作。对于当时学海堂学者致力研究南汉历史的现象,麦哲维( Steven Miles指出,此举除了表达了广东学人对本地文化历史的推崇之外,也显示他们借着这类课题的研究表现自己考据的功力。曾钊(1793–1854)重新刊刻汉、晋、宋代省内外学者有关南方的记载。谭莹(1800-1871)在行商伍崇曜的资助下,编纂了《粵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以及经过三十多年才完成的《岭南遗书》;又为另一行商潘仕成将其私藏的善本编辑成《海山仙馆丛书》。这些出版物收集了自宋以来广东文人的著作,丰富了广东文化的积累。这类印刷数量有限,商业价值不高的地方文化出版事业,如果没有商人的资助和高官的荫庇,自然难成其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小妖
    2019-01-13 20:34:36 摘录
    学海堂学长在编撰地方文史,搜罗地方文献方面,贡献良多。吴兰修(1789-1873)和梁廷枏(1796-1861)致力研究南汉和南越国的历史、地理和金石,分别出版了《南汉记》、《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志》和《南越丛录》、《南越五主传》、《南汉书》等著作。对于当时学海堂学者致力研究南汉历史的现象,麦哲维( Steven Miles指出,此举除了表达了广东学人对本地文化历史的推崇之外,也显示他们借着这类课题的研究表现自己考据的功力。曾钊(1793–1854)重新刊刻汉、晋、宋代省内外学者有关南方的记载。谭莹(1800-1871)在行商伍崇曜的资助下,编纂了《粵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以及经过三十多年才完成的《岭南遗书》;又为另一行商潘仕成将其私藏的善本编辑成《海山仙馆丛书》。这些出版物收集了自宋以来广东文人的著作,丰富了广东文化的积累。这类印刷数量有限,商业价值不高的地方文化出版事业,如果没有商人的资助和高官的荫庇,自然难成其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小妖
    2019-01-13 20:34:06 摘录
    学海堂学长在编撰地方文史,搜罗地方文献方面,贡献良多。吴兰修(1789-1873)和梁廷枏(1796-1861)致力研究南汉和南越国的历史、地理和金石,分别出版了《南汉记》、《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志》和《南越丛录》、《南越五主传》、《南汉书》等著作。对于当时学海堂学者致力研究南汉历史的现象,麦哲维( Steven Miles指出,此举除了表达了广东学人对本地文化历史的推崇之外,也显示他们借着这类课题的研究表现自己考据的功力。曾钊(1793–1854)重新刊刻汉、晋、宋代省内外学者有关南方的记载。谭莹(1800-1871)在行商伍崇曜的资助下,编纂了《粵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以及经过三十多年才完成的《岭南遗书》;又为另一行商潘仕成将其私藏的善本编辑成《海山仙馆丛书》。这些出版物收集了自宋以来广东文人的著作,丰富了广东文化的积累。这类印刷数量有限,商业价值不高的地方文化出版事业,如果没有商人的资助和高官的荫庇,自然难成其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小妖
    2019-01-13 20:33:36 摘录
    学海堂学长在编撰地方文史,搜罗地方文献方面,贡献良多。吴兰修(1789-1873)和梁廷枏(1796-1861)致力研究南汉和南越国的历史、地理和金石,分别出版了《南汉记》、《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志》和《南越丛录》、《南越五主传》、《南汉书》等著作。对于当时学海堂学者致力研究南汉历史的现象,麦哲维( Steven Miles指出,此举除了表达了广东学人对本地文化历史的推崇之外,也显示他们借着这类课题的研究表现自己考据的功力。曾钊(1793–1854)重新刊刻汉、晋、宋代省内外学者有关南方的记载。谭莹(1800-1871)在行商伍崇曜的资助下,编纂了《粵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以及经过三十多年才完成的《岭南遗书》;又为另一行商潘仕成将其私藏的善本编辑成《海山仙馆丛书》。这些出版物收集了自宋以来广东文人的著作,丰富了广东文化的积累。这类印刷数量有限,商业价值不高的地方文化出版事业,如果没有商人的资助和高官的荫庇,自然难成其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