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魏晋南北朝史
作者:张德文 陈雪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48.00
ISBN:429496729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目 录
王小汪
2019-08-27 04:57:51 摘录
二世听了以后很震惊,本想治李斯的罪,但想到李斯拥立自己即位有功,觉得还是谨慎一些为好,于是派人去调查李由不抵抗的真相。李斯很快得知二世派人调查李由的消息,他知道这一切的幕后指使一定是赵高,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提前揭发赵高。李斯写信给二世,检举赵高早有谋夺帝位之心。二世收到信后,回信给李斯,说赵高对自己忠心耿耿,希望丞相不要猜疑。二世还把李斯的检举信给赵高看。赵高说:“现在能够保护陛下的只有臣下,李斯除掉了臣下,下一个目标就是陛下了。”
二世听了以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让郎中令赵高治李斯的罪!”
李斯刚被投入监狱时,还存有幻想,觉得自己没有谋反,不至于获死罪,还上书皇帝自辩。但李斯哪里知
道,这时候朝廷上全部是赵高的人,自己的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中,反倒是各种证明李斯谋反的证据每天都会提交皇帝。李斯最后被判为腰斩,全家灭族。当李斯被押赴刑场、即将行刑时,他转过身来,对自己的二儿子说:“当年我们在家乡一起牵着猎犬打猎,多么快乐。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父子二人相对而泣。李斯被处死以后,赵高成为丞相,他的权势已无人能够制约。为了检验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赵高命人给皇帝进献一只鹿。赵高当着众大臣的面指着鹿说是马。二世很奇怪,说这分明是鹿嘛。而众大臣都附和赵高说是马。这就是典故“指鹿为马”的由来。
这时的赵高,已经成为秦帝国实际的主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54:51 摘录
经过一番血腥的清洗,赵高实际掌控了大权。这时二世反倒成了赵高专权的障碍。赵高找机会对二世说
陛下太年轻,办事还不成熟,要是被大臣们看见,难免会有轻视之心。不如让大臣们不见皇帝,遇事由臣下传达,您批复后,臣下再转达给大臣。
这样大臣们就会敬重您。”二世本来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听说可以不上朝,更是开心,马上批复照办。从此切国家大事都由赵高、二世两人决定。至于什么样的奏折可以转达给二世,实际都由赵高一人做主。这时候能够对赵高权势构成威胁的只剩下一
个人,那就是丞相李斯。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楚地起义,立刻得到各地响应。起义军势力发展迅速,一支数十万人的大军立刻汇集起来,并如同潮水一般冲向秦都咸阳。关东大邑荥阳地处关东地区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当时驻守荥阳的最高长官是三川郡守李由。
李由是李斯的长子,当起义军打到荥阳时,李由知道荥阳守军有限,不能与起义军硬拼,于是选择固守荥阳待
援。起义军于是绕过荥阳,直扑咸阳。
起义军在咸阳城东的戏(今西安市临潼区东)被章邯率领的骊山刑徒击败,退出关中,秦王朝才转危为安。
当关中的局势稍徼平定以后,赵高立刻想到借李由不攻击起义军之事构陷李斯,于是暗地派人去荥阳收集
李由不抵抗的证据。另一方面,赵高又设计了一套计谋离间二世与李斯的关系。赵高首先去找李斯,说目前天下大乱,二世贪图享乐,李斯身为丞相应当规劝皇帝。李斯表示因为皇帝不上朝,自己无法进言。赵高立刻说可以安排李斯与皇帝见面。之后,赵高每当见到二世玩乐正酣的时候,就让李斯去进言。如是三番,二世对李斯极为反感。赵高见时机成熟,立刻向二世进谗言:“李斯早已不满足做丞相,而是想分裂国家,自做君王。臣下有确凿的证据,之前反叛的陈胜、吴广与李斯是同乡,李斯一直在暗中勾结叛军。叛军途经荥阳时,李斯让儿子李由不抵抗,放叛军进关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50:50 摘录
在临终前,秦始皇下令发信给长子扶苏,让他赶到咸阳参加葬礼并即皇帝位。但这封信却被掌管皇帝玺印的中车府令(皇帝车队负责人)赵高扣留下来,原来高有自己的打算。秦始皇的儿子中,有一个名叫胡亥的。赵高曾经做过胡亥的老师,两个人关系很好。这时胡亥也在出巡队伍中,赵高想让胡亥继位。秦始皇病逝后,赵高私下找到丞相李斯,希望得到李斯的帮助。李斯开始坚决不同意,但李斯与大将蒙恬不合。赵高抓住这一点,称蒙恬与扶苏一起在上郡领兵,关系密切,如果扶苏继位,一定会让蒙恬取代李斯的相位。李斯动摇了,同意支持胡亥。
于是赵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把诏书的内容改成命令扶苏自杀。两人还隐瞒了秦始皇病逝的真相,秘不发丧,令百官依旧在秦始皇的车驾前奏事。当车队到达九原时,因为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赵高命车队加载一石鲍鱼,来掩盖尸体腐烂的味道。亥即皇帝位。就这样,胡亥意外地成为秦帝国的继任者。作为回报,胡亥确认了李斯的丞相地位,同时任命赵高为郎中令(皇帝卫戍部队负责人),总管内廷事务,于是形成李斯、赵高分别掌控外廷和内廷的权力格局。
胡亥虽然成为了二世皇帝,但是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帝位是靠阴谋攫取的,所以总是担心兄弟们会与他争夺
帝位。与赵高商量后,二世决定把秦始皇的其他儿子全部杀掉,令人暗地搜集公子们的“罪证”,将“罪证”汇
总到赵高那里,让赵高定罪。赵高则全部定为死罪。消息公布后,举国震惊,许多公子上书辨解。他们哪里知道,二世就是想夺他们的性命,而丞相李斯则选择了沉默。数十位公子、公主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二世处置了宗室之后,赵高又建言,称蒙恬的弟弟蒙毅还在外领兵,对于哥哥的死,蒙毅一定心存不满,不如早早除掉,以免后患。二世立刻采纳,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蒙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45:56 摘录
秦始皇封禅之后,见到了齐国方士徐市(后人亦称作徐福)。徐市对秦始皇说,在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有仙人居住,他可以与仙人沟通,把他们请下山与秦始皇相见,传授成仙的秘诀。任何一位帝王,终究要面对死亡自己生前的种种荣耀,都有终结的天。秦始皇也不例外,巨大的成功使他更加恐惧死亡,他渴望能够成仙实现永生。史书记载,秦始皇提供给徐市需要的一切物资,让他乘坐巨船携带数
千童男童女去海中邀请仙人。第二年,秦始皇再度东巡,目的地是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和琅邪(今山东省青岛市)。显然,秦始皇对与仙人的会面已经迫不及待,他急切地赶到海滨,等待徐市的音信。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如愿,他在之罘和琅邪分别立下歌颂自己伟大功绩的刻石后,无奈地回到了咸阳。
不久,秦始皇又遇到了燕地的方士卢生。卢生说自己能见到羡门高。羡门高是传说中一位得道成仙的燕国人,这又勾起了秦始皇成仙的热情。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再度东巡,这次的目的地正是燕国故地。事先秦始皇已经命人在燕地渤海之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碣石宫”,就是为了能够招待海上的仙人。秦始皇在碣石宫送别了卢生,期待他能尽早带仙
人回来。
卢生虽然没有像徐市一样有去无回,但是他几次出海都没能带回仙人。卢生欺骗秦始皇说,他之所以遇不到仙人,是因为皇帝的身边有恶鬼。要想让仙人来,首先需要去除恶鬼,而且皇帝本人的行踪也不能让别人知道,因为有陌生人在场仙人也不会来。这时的秦始皇已经走火入魔,对卢生的话深信不疑,卢生所说他不仅一一照办,还要求身边的人不许泄露他的行
踪,如有违令,一律处死。
卢生知道自己的谎言终有被拆穿的一天,于是在经过一番密谋之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偷偷溜走,无影无
踪。这时秦始皇才意识到上当受骗,非常恼怒,下令逮捕咸阳的方士,而一些私下嘲讽秦始皇求仙举动儒生
也被牵连,这些方士、儒生被全部坑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40:09 摘录
战国末年以来,匈奴逐渐成为北方各国的边患。燕、赵、秦三国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袭扰,纷纷在边界修
建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朝击退匈奴之后,为了防止匈奴的反攻,秦始皇下令蒙恬把战国末年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成一体,并修缮加固,同时沿黄河修建新的长城,以确保秦朝新占领土地的安全。经过近五年的大规模营建,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东至辽东(今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清川江入海口)的长城伫立在帝国北疆。从此,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但由于长城地处帝国边陲,人烟稀少,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营建,需要丛内地征调大量民夫。民夫们长途跋涉前往边陲修筑长城,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能回到家乡。据传长城沿线尸骨累累,“长城之役”成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故事。秦长城汉代仍被继续沿用,很多地段的长城历经两千余年仍然可以辨识。不过很多报道提到随着最近经济开发和取土采矿,秦长城遗迹不同程度遭到破坏,这实在是种遗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37:07 摘录
秦二世即位后,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把参加秦始皇陵营造的七十万民夫调来进行阿房宫修建。阿房宫的规模如此巨大,秦朝灭亡以后,阿房宫遗址一直矗立在渭河南岸,成为当地的地标,引发后人的无限遐想。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阿房宫赋》,借助夸张的想象描
绘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不过,根据最新的考古探测,阿房宫仅仅完成了官殿基址的施工,主体建筑并未修建。原来直到秦朝灭亡,阿房宫也未完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35:56 摘录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首先对都城咸阳进行大规模改建。六国的灭亡,使咸阳由秦国的都城转变成整个天下的都城。秦始皇认为原有的咸阳城已经与新帝国不相匹配,于是对咸阳进行大规模扩建。秦始皇首先把六国贵族富豪十二万人迁徙到咸阳,扩大咸阳居民的人口基数。而秦国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将该国的宫殿拆卸,运到咸阳再重新组装起来,修建在咸阳周边的渭河北岸。很快渭河、泾河之间形成一片庞大的宫殿群。秦始皇还把与咸阳相对的渭河南岸规划成一片庞大的皇家园林——一上林苑。上林苑从渭河一直绵延至秦岭,苑内沼泽森林密布,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秦始皇还命令全国各地进献珍禽异兽,放养在上林苑中,供自己观赏游猎。同时,秦始皇还在咸阳周边的骊邑、雍等地广建行宫,并修建了咸阳与这些行宫交通的甬道,只供皇帝本人使用。经过这样一番营建,一个以咸阳为中心,扩散至周边县邑的庞大宫殿群初具规模。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帝感到秦国原有的宫殿过于狭小,再加上咸阳城内人满为患,而扩建原有宫殿已无可能,于是下令在上林苑中重新选址,修建新宫殿。因为宫殿选址在“阿房”,所以暂称为阿房宫,想等宫殿完工后再定新名。为了体现秦帝国的国威,阿房宫的规划极为宏伟,经考古勘测,阿房官前殿遗址东西长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宽四百二十六米,面积约五十四万平方米,基址残高七至九米,与史籍“可以坐万人”
的记载基本符合。除了阿房宫的主体建筑,秦始皇还修建了一条正殿通往秦岭的大道,将秦岭作为阿房的天然门阙,配备了宫殿通往周边县邑的阁道,又特别修建了跨越渭河、连接阿房宫和咸阳旧宫殿的复道可以使皇帝非常便捷地往来新旧宫殿。这样的规划,暗喻渭河两岸的咸阳宫、阿房宫就是天上银河两侧的天极星和营星。由于阿房宫的工程量过于巨大直到秦始皇去世,仍未完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31:10 摘录
几乎就在蒙恬征伐匈奴的同时,秦始皇又把目光转向了南方的越人。越人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带。秦代的越人还没有形成国家组织,而是以部落的形态存在,各部落之间攻伐不绝,故有“粤人之俗好相攻击”的说法。这些部落数量众多,素有“百越”之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30:05 摘录
战国时代,商鞅为了使秦国迅速走上富强的道路,进行了全面的变法。变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打破了原
来固化的贵族世袭阶层,将战功作为升迁晋爵的主要依据,建立了二十等级的军功爵。根据这样的改革精神,即使一介庶民,也可以通过累积军功升迁为高等贵族,军功成为秦人改变自身命运最便捷的方式。战国时代的学者荀子曾经描述秦国战土在战场上竞相杀敌、争取军功的场景。
社会上出现“亡秦者胡也”的谶言,这个谶言或许就是军功阶层为了实现对外战争而编造出来的。而这时的秦始皇,野心不断膨胀,他已经不满足于统治华夏,还希望周边的民族也臣服于自己。于是就在当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上郡,把匈奴驱逐到黄河以北。第二年蒙恬再次出兵,越过黄河,夺取了阴山以南的土地。秦国原来的北部边界与今天陕西省北界大致相当。而蒙恬的军事征伐,将今天甘肃省兰州地区、宁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纳入秦朝的统治范围。为了巩固对这块新领土的控制,秦始皇命令蒙恬沿黄河、阴山修筑边塞,同时从关东地区迁徙了数十万人到新千占领的地区,设置了九原郡和三十四个新县。这块新领土,被称为“新秦中”,即秦国新领土的意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27:07 摘录
战国时代,商鞅为了使秦国迅速走上富强的道路,进行了全面的变法。变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打破了原
来固化的贵族世袭阶层,将战功作为升迁晋爵的主要依据,建立了二十等级的军功爵。根据这样的改革精神,即使一介庶民,也可以通过累积军功升迁为高等贵族,军功成为秦人改变自身命运最便捷的方式。战国时代的学者荀子曾经描述秦国战土在战场上竞相杀敌、争取军功的场景。久而久之,在秦国形成了一个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公卿的庞大军功阶层。战争的停止,就意味着获取军功的途径不复存在,军功阶层也就失去了升迁的机会。可以想见,当统一战争结束后,秦朝的军功阶层依然渴望着能够继续战争,而下一个征伐的对象只能是秦帝国周边的民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23:36 摘录
其实,秦始皇并未灭绝典籍,因为先秦典籍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宫廷。当项羽攻入咸阳时,放火焚烧秦的宫殿,宫廷里的藏书也付之一炬。所以灭绝先秦典籍的主要责任人是后起的项羽,秦始皇只负次要责任。而先入咸阳的刘邦,本来有机会挽救典籍,但是小官吏出身的刘邦、萧何等人对典籍文化丝毫没有兴趣,所以他
们率先抢走了秦朝政府的地图版籍,而对宫廷藏书置之不理,从而丧失了保存先秦典籍的最后机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21:40 摘录
“挟书令”的颁布实际上确立了法家学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原本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学说则被排挤出政治领域。这对于儒家的发展极为不利,必然招致儒生们的仇视。第二年,秦始皇宠信的方士卢生、侯生偷偷逃亡。这意味着秦始皇之前为了求仙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徒劳无用,而求仙所耗费的巨大钱财也打了水漂。儒生们私下嘲讽秦始皇的求
仙行为。秦始皇得知后,极为恼怒,下令廷尉彻查此事。这时的中央官员基本都是法家,于是在调查过程中极力构陷儒生。最后朝廷在咸阳逮捕了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儒生,把他们全部活埋。长子扶苏认为这一举措过于残暴,但这时的秦始皇已经听不进任何劝谏,不但没有停止对儒生的迫害,还把扶苏派到上郡(今陕西北部)去监军。
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自汉代以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一直被视作中国文化的灾难,“焚书坑儒”也成为文化劫难的代名词而被后人反复提及。不过,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首先,秦始皇“焚书”并不是烧毁所有的书籍,史籍记载“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书”不在焚烧之列。而秦始皇下令焚烧的列国书籍、诸子书籍也仅限于民间藏书,官府和宫廷的书籍不在焚烧之列。秦始皇“焚书”的真正目的是消除民间藏书,让百姓失去从书籍获取知识的渠道,只能从官吏那里学习文化,这样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推行。其实这是秦国一直奉行的“愚民”政策的表现。而秦始皇的“坑儒”只是针对咸阳儒生非议皇帝的偶发事件,并非针对全国儒生,而且坑杀的四百六十余人大部分是方士。事实上,“坑儒”之后,咸阳仍然有儒生活动,汉初天儒叔孙通在秦代一直在官延服务。而关东的儒生也没有受到追杀,陈胜吴广起兵之后,关东的儒生们往来奔走于各种反秦势力之间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17:37 摘录
秦始皇的不悦,被李斯察觉。李斯是法家代表,法家主张变革求新,而儒家主张复古。法家学说和儒家学
说存在根本对立,再加上“行郡县”是李斯的提议,所以他立刻抓住机会,向秦始皇进言:“儒生们不知变通,只
知道一味引据古书批评时政,这些言语不仅不能有益国策,反而惑乱人心。而儒生们办的私学,更是成为百姓散布反政府言论的中心。如果不采取措施,皇帝的威严将无从体现。臣下建议,除了宫廷和中央官署的收藏,民间收藏的诸子典籍一律焚毁。民间凡是有引据诗书批评朝政的,一律处死。”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议,这就是著名的“挟书令”,即不允许民间收藏书籍,同时下令停办私学。以往,儒生兴办的私学是百姓学习文化的主要场所,传统典籍则是百姓学习文化的“教材”,而自“挟书令”下达以后,百姓要想学习文化就只能跟随政府官吏学习,国家律令被作为教材,
这就是秦代特有的“以吏为师”的文化现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14:04 摘录
经过秦始皇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统一举措,一个全新的庞大,帝国逐渐步入正轨,国家运转有序秦始皇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秦始皇34年公元前213年,皇帝置酒咸阳宫,宴请群臣,庆祝新帝国国运昌盛。席间,大臣们歌功颂德。而博士淳于越却说,目前国家采取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如果天下有变,将无诸侯相救,国家肯定不能长久。淳于越是齐国的儒士,所以 建议依照周礼,重新分封。然而,废分封行郡县,是秦始皇钦定的制度,批评郡县制无异于批评秦始皇。再加上淳于越说,国家恐难长久。秦始皇的不悦,被李斯察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小汪
2019-08-27 04:03:07 摘录
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全国的统治统一战争结束后,秦始皇下令收缴六国的兵器,将这些兵器铸造成12个铜人,立在国都咸阳。这既是宣誓秦始皇的赫赫战功,也是为了防范六国百姓造反,同时秦始皇还把六国的王族、贵族、富豪12万户迁徙到咸阳,周边,集中管理,防止这些人留在故地图谋作乱。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贯通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是按照统一的标准修建的,政府对这些驰道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百姓不得使用驰道。凭藉着这些畅通无阻的道路,秦朝的军队能够迅速地到达全国各地,可以有效地镇压任何一场针对新王朝的叛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目 录
序 一 李学勤 1
序 二 郭志坤 4
导 语 1
第一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1
第二节 曹操的异军突起和官渡之战 4
第三节 刘备“三顾茅庐” 9
第四节 孙氏初据江东 13
第五节 赤壁之战 16
第二章 曹操统一北方
第一节 “奉天子以令不臣” 20
第二节 求贤“三令” 23
第三节 开荒屯田 25
第四节 九品中正制 28
第三章 诸葛亮治蜀
第一节 刘备入蜀 31
第二节 刘备东征的失败 33
第三节 “七擒七纵”孟获 36
第四节 六出祁山 38
第五节 诸葛一生唯谨慎 41
第四章 孙权经营东吴
第一节 灵活的外交方略 44
第二节 开发江南经济 47
第三节 对岭南的开拓 52
第四节 驶向宝岛台湾的万人船队 56
第五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一节 司马氏代魏为晋 59
第二节 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63
第三节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68
第四节 贾后干政和八王之乱 72
第五节 流民南下的狂潮 77
第六章 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
第一节 司马睿南下建东晋政权 80
第二节 “王与马,共天下” 84
第三节 东晋的北伐 87
第四节 淝水之战 91
第五节 东晋的衰亡 95
第七章 十六国时代的纷争与融合
第一节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 98
第二节 “十六国”的建立 101
第三节 动乱中的民族融合 105
第四节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 111
第八章 南朝的更迭
第一节 南北朝时代的开始 114
第二节 宋、齐两朝的更迭 117
第三节 梁武帝及“侯景之乱” 122
第四节 南朝时期皇权的加强 128
第五节 南朝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132
第九章 北方王朝的更替及统一大势
第一节 北魏的百年兴衰 138
第二节 魏孝文帝的改革 142
第三节 由强而弱的东魏、北齐 146
第四节 转弱为强的西魏、北周 152
第五节 统一大势:杨坚建隋代周 156
第十章 道教的形成与改革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及广泛流传 158
第二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 162
第十一章 佛教传入与佛教中国化
第一节 佛教传入及传布 165
第二节 译经与佛教中国化 168
第三节 佛教石窟寺院兴盛 172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的兴盛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兴盛 179
第二节 乐舞荟萃纷呈 184
第三节 高峰突起的书法 188
第四节 世人瞩目的绘画 192
第十三章 经学史学的成果丰硕
第一节 经学研究的继续 195
第二节 正史修撰的丰硕 198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的显著发展
第一节 数学的领先地位 201
笫二节 农业技术的革新 203
第三节 地理学以及其他科技发展 206
附 录
附录一 魏晋南北朝大事记 208
附录二 魏晋南北朝帝王世系表 212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221
附录四 三国时期中心区域图 223
附录五 西晋时期形势图 224
附录六 东晋时期形势图 226
结束语 228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目 录
序 一 李学勤 1
序 二 郭志坤 4
导 语 1
第一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1
第二节 曹操的异军突起和官渡之战 4
第三节 刘备“三顾茅庐” 9
第四节 孙氏初据江东 13
第五节 赤壁之战 16
第二章 曹操统一北方
第一节 “奉天子以令不臣” 20
第二节 求贤“三令” 23
第三节 开荒屯田 25
第四节 九品中正制 28
第三章 诸葛亮治蜀
第一节 刘备入蜀 31
第二节 刘备东征的失败 33
第三节 “七擒七纵”孟获 36
第四节 六出祁山 38
第五节 诸葛一生唯谨慎 41
第四章 孙权经营东吴
第一节 灵活的外交方略 44
第二节 开发江南经济 47
第三节 对岭南的开拓 52
第四节 驶向宝岛台湾的万人船队 56
第五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一节 司马氏代魏为晋 59
第二节 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63
第三节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68
第四节 贾后干政和八王之乱 72
第五节 流民南下的狂潮 77
第六章 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
第一节 司马睿南下建东晋政权 80
第二节 “王与马,共天下” 84
第三节 东晋的北伐 87
第四节 淝水之战 91
第五节 东晋的衰亡 95
第七章 十六国时代的纷争与融合
第一节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 98
第二节 “十六国”的建立 101
第三节 动乱中的民族融合 105
第四节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 111
第八章 南朝的更迭
第一节 南北朝时代的开始 114
第二节 宋、齐两朝的更迭 117
第三节 梁武帝及“侯景之乱” 122
第四节 南朝时期皇权的加强 128
第五节 南朝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132
第九章 北方王朝的更替及统一大势
第一节 北魏的百年兴衰 138
第二节 魏孝文帝的改革 142
第三节 由强而弱的东魏、北齐 146
第四节 转弱为强的西魏、北周 152
第五节 统一大势:杨坚建隋代周 156
第十章 道教的形成与改革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及广泛流传 158
第二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 162
第十一章 佛教传入与佛教中国化
第一节 佛教传入及传布 165
第二节 译经与佛教中国化 168
第三节 佛教石窟寺院兴盛 172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的兴盛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兴盛 179
第二节 乐舞荟萃纷呈 184
第三节 高峰突起的书法 188
第四节 世人瞩目的绘画 192
第十三章 经学史学的成果丰硕
第一节 经学研究的继续 195
第二节 正史修撰的丰硕 198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的显著发展
第一节 数学的领先地位 201
笫二节 农业技术的革新 203
第三节 地理学以及其他科技发展 206
附 录
附录一 魏晋南北朝大事记 208
附录二 魏晋南北朝帝王世系表 212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221
附录四 三国时期中心区域图 223
附录五 西晋时期形势图 224
附录六 东晋时期形势图 226
结束语 228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目 录
序 一 李学勤 1
序 二 郭志坤 4
导 语 1
第一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1
第二节 曹操的异军突起和官渡之战 4
第三节 刘备“三顾茅庐” 9
第四节 孙氏初据江东 13
第五节 赤壁之战 16
第二章 曹操统一北方
第一节 “奉天子以令不臣” 20
第二节 求贤“三令” 23
第三节 开荒屯田 25
第四节 九品中正制 28
第三章 诸葛亮治蜀
第一节 刘备入蜀 31
第二节 刘备东征的失败 33
第三节 “七擒七纵”孟获 36
第四节 六出祁山 38
第五节 诸葛一生唯谨慎 41
第四章 孙权经营东吴
第一节 灵活的外交方略 44
第二节 开发江南经济 47
第三节 对岭南的开拓 52
第四节 驶向宝岛台湾的万人船队 56
第五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
第一节 司马氏代魏为晋 59
第二节 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63
第三节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68
第四节 贾后干政和八王之乱 72
第五节 流民南下的狂潮 77
第六章 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
第一节 司马睿南下建东晋政权 80
第二节 “王与马,共天下” 84
第三节 东晋的北伐 87
第四节 淝水之战 91
第五节 东晋的衰亡 95
第七章 十六国时代的纷争与融合
第一节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 98
第二节 “十六国”的建立 101
第三节 动乱中的民族融合 105
第四节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 111
第八章 南朝的更迭
第一节 南北朝时代的开始 114
第二节 宋、齐两朝的更迭 117
第三节 梁武帝及“侯景之乱” 122
第四节 南朝时期皇权的加强 128
第五节 南朝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132
第九章 北方王朝的更替及统一大势
第一节 北魏的百年兴衰 138
第二节 魏孝文帝的改革 142
第三节 由强而弱的东魏、北齐 146
第四节 转弱为强的西魏、北周 152
第五节 统一大势:杨坚建隋代周 156
第十章 道教的形成与改革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及广泛流传 158
第二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 162
第十一章 佛教传入与佛教中国化
第一节 佛教传入及传布 165
第二节 译经与佛教中国化 168
第三节 佛教石窟寺院兴盛 172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的兴盛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兴盛 179
第二节 乐舞荟萃纷呈 184
第三节 高峰突起的书法 188
第四节 世人瞩目的绘画 192
第十三章 经学史学的成果丰硕
第一节 经学研究的继续 195
第二节 正史修撰的丰硕 198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的显著发展
第一节 数学的领先地位 201
笫二节 农业技术的革新 203
第三节 地理学以及其他科技发展 206
附 录
附录一 魏晋南北朝大事记 208
附录二 魏晋南北朝帝王世系表 212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221
附录四 三国时期中心区域图 223
附录五 西晋时期形势图 224
附录六 东晋时期形势图 226
结束语 228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二世听了以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让郎中令赵高治李斯的罪!”
李斯刚被投入监狱时,还存有幻想,觉得自己没有谋反,不至于获死罪,还上书皇帝自辩。但李斯哪里知
道,这时候朝廷上全部是赵高的人,自己的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中,反倒是各种证明李斯谋反的证据每天都会提交皇帝。李斯最后被判为腰斩,全家灭族。当李斯被押赴刑场、即将行刑时,他转过身来,对自己的二儿子说:“当年我们在家乡一起牵着猎犬打猎,多么快乐。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父子二人相对而泣。李斯被处死以后,赵高成为丞相,他的权势已无人能够制约。为了检验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赵高命人给皇帝进献一只鹿。赵高当着众大臣的面指着鹿说是马。二世很奇怪,说这分明是鹿嘛。而众大臣都附和赵高说是马。这就是典故“指鹿为马”的由来。
这时的赵高,已经成为秦帝国实际的主宰。
陛下太年轻,办事还不成熟,要是被大臣们看见,难免会有轻视之心。不如让大臣们不见皇帝,遇事由臣下传达,您批复后,臣下再转达给大臣。
这样大臣们就会敬重您。”二世本来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听说可以不上朝,更是开心,马上批复照办。从此切国家大事都由赵高、二世两人决定。至于什么样的奏折可以转达给二世,实际都由赵高一人做主。这时候能够对赵高权势构成威胁的只剩下一
个人,那就是丞相李斯。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楚地起义,立刻得到各地响应。起义军势力发展迅速,一支数十万人的大军立刻汇集起来,并如同潮水一般冲向秦都咸阳。关东大邑荥阳地处关东地区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当时驻守荥阳的最高长官是三川郡守李由。
李由是李斯的长子,当起义军打到荥阳时,李由知道荥阳守军有限,不能与起义军硬拼,于是选择固守荥阳待
援。起义军于是绕过荥阳,直扑咸阳。
起义军在咸阳城东的戏(今西安市临潼区东)被章邯率领的骊山刑徒击败,退出关中,秦王朝才转危为安。
当关中的局势稍徼平定以后,赵高立刻想到借李由不攻击起义军之事构陷李斯,于是暗地派人去荥阳收集
李由不抵抗的证据。另一方面,赵高又设计了一套计谋离间二世与李斯的关系。赵高首先去找李斯,说目前天下大乱,二世贪图享乐,李斯身为丞相应当规劝皇帝。李斯表示因为皇帝不上朝,自己无法进言。赵高立刻说可以安排李斯与皇帝见面。之后,赵高每当见到二世玩乐正酣的时候,就让李斯去进言。如是三番,二世对李斯极为反感。赵高见时机成熟,立刻向二世进谗言:“李斯早已不满足做丞相,而是想分裂国家,自做君王。臣下有确凿的证据,之前反叛的陈胜、吴广与李斯是同乡,李斯一直在暗中勾结叛军。叛军途经荥阳时,李斯让儿子李由不抵抗,放叛军进关中。”
于是赵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把诏书的内容改成命令扶苏自杀。两人还隐瞒了秦始皇病逝的真相,秘不发丧,令百官依旧在秦始皇的车驾前奏事。当车队到达九原时,因为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赵高命车队加载一石鲍鱼,来掩盖尸体腐烂的味道。亥即皇帝位。就这样,胡亥意外地成为秦帝国的继任者。作为回报,胡亥确认了李斯的丞相地位,同时任命赵高为郎中令(皇帝卫戍部队负责人),总管内廷事务,于是形成李斯、赵高分别掌控外廷和内廷的权力格局。
胡亥虽然成为了二世皇帝,但是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帝位是靠阴谋攫取的,所以总是担心兄弟们会与他争夺
帝位。与赵高商量后,二世决定把秦始皇的其他儿子全部杀掉,令人暗地搜集公子们的“罪证”,将“罪证”汇
总到赵高那里,让赵高定罪。赵高则全部定为死罪。消息公布后,举国震惊,许多公子上书辨解。他们哪里知道,二世就是想夺他们的性命,而丞相李斯则选择了沉默。数十位公子、公主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二世处置了宗室之后,赵高又建言,称蒙恬的弟弟蒙毅还在外领兵,对于哥哥的死,蒙毅一定心存不满,不如早早除掉,以免后患。二世立刻采纳,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蒙毅。
千童男童女去海中邀请仙人。第二年,秦始皇再度东巡,目的地是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和琅邪(今山东省青岛市)。显然,秦始皇对与仙人的会面已经迫不及待,他急切地赶到海滨,等待徐市的音信。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如愿,他在之罘和琅邪分别立下歌颂自己伟大功绩的刻石后,无奈地回到了咸阳。
不久,秦始皇又遇到了燕地的方士卢生。卢生说自己能见到羡门高。羡门高是传说中一位得道成仙的燕国人,这又勾起了秦始皇成仙的热情。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再度东巡,这次的目的地正是燕国故地。事先秦始皇已经命人在燕地渤海之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碣石宫”,就是为了能够招待海上的仙人。秦始皇在碣石宫送别了卢生,期待他能尽早带仙
人回来。
卢生虽然没有像徐市一样有去无回,但是他几次出海都没能带回仙人。卢生欺骗秦始皇说,他之所以遇不到仙人,是因为皇帝的身边有恶鬼。要想让仙人来,首先需要去除恶鬼,而且皇帝本人的行踪也不能让别人知道,因为有陌生人在场仙人也不会来。这时的秦始皇已经走火入魔,对卢生的话深信不疑,卢生所说他不仅一一照办,还要求身边的人不许泄露他的行
踪,如有违令,一律处死。
卢生知道自己的谎言终有被拆穿的一天,于是在经过一番密谋之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偷偷溜走,无影无
踪。这时秦始皇才意识到上当受骗,非常恼怒,下令逮捕咸阳的方士,而一些私下嘲讽秦始皇求仙举动儒生
也被牵连,这些方士、儒生被全部坑杀。
建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朝击退匈奴之后,为了防止匈奴的反攻,秦始皇下令蒙恬把战国末年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成一体,并修缮加固,同时沿黄河修建新的长城,以确保秦朝新占领土地的安全。经过近五年的大规模营建,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东至辽东(今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清川江入海口)的长城伫立在帝国北疆。从此,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但由于长城地处帝国边陲,人烟稀少,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营建,需要丛内地征调大量民夫。民夫们长途跋涉前往边陲修筑长城,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能回到家乡。据传长城沿线尸骨累累,“长城之役”成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故事。秦长城汉代仍被继续沿用,很多地段的长城历经两千余年仍然可以辨识。不过很多报道提到随着最近经济开发和取土采矿,秦长城遗迹不同程度遭到破坏,这实在是种遗憾。
绘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不过,根据最新的考古探测,阿房宫仅仅完成了官殿基址的施工,主体建筑并未修建。原来直到秦朝灭亡,阿房宫也未完工。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帝感到秦国原有的宫殿过于狭小,再加上咸阳城内人满为患,而扩建原有宫殿已无可能,于是下令在上林苑中重新选址,修建新宫殿。因为宫殿选址在“阿房”,所以暂称为阿房宫,想等宫殿完工后再定新名。为了体现秦帝国的国威,阿房宫的规划极为宏伟,经考古勘测,阿房官前殿遗址东西长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宽四百二十六米,面积约五十四万平方米,基址残高七至九米,与史籍“可以坐万人”
的记载基本符合。除了阿房宫的主体建筑,秦始皇还修建了一条正殿通往秦岭的大道,将秦岭作为阿房的天然门阙,配备了宫殿通往周边县邑的阁道,又特别修建了跨越渭河、连接阿房宫和咸阳旧宫殿的复道可以使皇帝非常便捷地往来新旧宫殿。这样的规划,暗喻渭河两岸的咸阳宫、阿房宫就是天上银河两侧的天极星和营星。由于阿房宫的工程量过于巨大直到秦始皇去世,仍未完工。
来固化的贵族世袭阶层,将战功作为升迁晋爵的主要依据,建立了二十等级的军功爵。根据这样的改革精神,即使一介庶民,也可以通过累积军功升迁为高等贵族,军功成为秦人改变自身命运最便捷的方式。战国时代的学者荀子曾经描述秦国战土在战场上竞相杀敌、争取军功的场景。
社会上出现“亡秦者胡也”的谶言,这个谶言或许就是军功阶层为了实现对外战争而编造出来的。而这时的秦始皇,野心不断膨胀,他已经不满足于统治华夏,还希望周边的民族也臣服于自己。于是就在当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上郡,把匈奴驱逐到黄河以北。第二年蒙恬再次出兵,越过黄河,夺取了阴山以南的土地。秦国原来的北部边界与今天陕西省北界大致相当。而蒙恬的军事征伐,将今天甘肃省兰州地区、宁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纳入秦朝的统治范围。为了巩固对这块新领土的控制,秦始皇命令蒙恬沿黄河、阴山修筑边塞,同时从关东地区迁徙了数十万人到新千占领的地区,设置了九原郡和三十四个新县。这块新领土,被称为“新秦中”,即秦国新领土的意思。
来固化的贵族世袭阶层,将战功作为升迁晋爵的主要依据,建立了二十等级的军功爵。根据这样的改革精神,即使一介庶民,也可以通过累积军功升迁为高等贵族,军功成为秦人改变自身命运最便捷的方式。战国时代的学者荀子曾经描述秦国战土在战场上竞相杀敌、争取军功的场景。久而久之,在秦国形成了一个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公卿的庞大军功阶层。战争的停止,就意味着获取军功的途径不复存在,军功阶层也就失去了升迁的机会。可以想见,当统一战争结束后,秦朝的军功阶层依然渴望着能够继续战争,而下一个征伐的对象只能是秦帝国周边的民族。
们率先抢走了秦朝政府的地图版籍,而对宫廷藏书置之不理,从而丧失了保存先秦典籍的最后机会。
仙行为。秦始皇得知后,极为恼怒,下令廷尉彻查此事。这时的中央官员基本都是法家,于是在调查过程中极力构陷儒生。最后朝廷在咸阳逮捕了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儒生,把他们全部活埋。长子扶苏认为这一举措过于残暴,但这时的秦始皇已经听不进任何劝谏,不但没有停止对儒生的迫害,还把扶苏派到上郡(今陕西北部)去监军。
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自汉代以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一直被视作中国文化的灾难,“焚书坑儒”也成为文化劫难的代名词而被后人反复提及。不过,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首先,秦始皇“焚书”并不是烧毁所有的书籍,史籍记载“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书”不在焚烧之列。而秦始皇下令焚烧的列国书籍、诸子书籍也仅限于民间藏书,官府和宫廷的书籍不在焚烧之列。秦始皇“焚书”的真正目的是消除民间藏书,让百姓失去从书籍获取知识的渠道,只能从官吏那里学习文化,这样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推行。其实这是秦国一直奉行的“愚民”政策的表现。而秦始皇的“坑儒”只是针对咸阳儒生非议皇帝的偶发事件,并非针对全国儒生,而且坑杀的四百六十余人大部分是方士。事实上,“坑儒”之后,咸阳仍然有儒生活动,汉初天儒叔孙通在秦代一直在官延服务。而关东的儒生也没有受到追杀,陈胜吴广起兵之后,关东的儒生们往来奔走于各种反秦势力之间就是很好的证明。
说存在根本对立,再加上“行郡县”是李斯的提议,所以他立刻抓住机会,向秦始皇进言:“儒生们不知变通,只
知道一味引据古书批评时政,这些言语不仅不能有益国策,反而惑乱人心。而儒生们办的私学,更是成为百姓散布反政府言论的中心。如果不采取措施,皇帝的威严将无从体现。臣下建议,除了宫廷和中央官署的收藏,民间收藏的诸子典籍一律焚毁。民间凡是有引据诗书批评朝政的,一律处死。”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议,这就是著名的“挟书令”,即不允许民间收藏书籍,同时下令停办私学。以往,儒生兴办的私学是百姓学习文化的主要场所,传统典籍则是百姓学习文化的“教材”,而自“挟书令”下达以后,百姓要想学习文化就只能跟随政府官吏学习,国家律令被作为教材,
这就是秦代特有的“以吏为师”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