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佛陀传
◆ 编辑推荐: · 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80岁的完整一生,佛法的起源与奥妙,就这样在您面前徐徐展开。 ◆ 内容简介: 自从
……
[ 展开全部 ]
199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 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第一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本书原名《故道白云》,为了使更多读者能够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在再版时使用了更加简单和直白的名字:《佛陀传》。
[ 收起 ]
作者:一行禅师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48.00
ISBN:7807659130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 I
带月荷锄归
2018-12-14 21:02:00 摘录
开始了解佛陀一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7 10:50:01 摘录
故道白云—— 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 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的脚下。 佛陀入灭了。 入灭前,佛陀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 "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7 10:43:56 摘录
比丘和比丘尼,‘如来’所教的精绪,都含藏于四念处、四正勤、四精神力、五蕴、七正觉因和八正道,你们要把这些教理研读、修行、体证和传承。
“比丘和比丘尼,一切法无常,世法生而后死、起而后灭。你们要用功修行,以得解脱。三个月后,‘如来’就要入灭了。”
“每当有人讲说教理的时候,无论他们如何自称来源真确,你们都不要就此相信那是‘如来的根本教义,你们要拿他所说的与经典和戒律比较。如果他所说的不符合经律,你便不要听从;如果是符合的,你们才可接受行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7 10:32:53 摘录
佛陀说:“阿难陀,你和僧团对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已经把全部正法都详细深入地给你们说教。你以为我还会有所保留吗?阿难陀,真要皈依的,是教理。每个人都应该以教理作为自己的皈依。依照教理活吧。这样,每个人便都会成为自己的明灯。阿难陀,佛、法、僧都存在于每个人。觉悟的潜能就是佛,教理就是法,在修行上互相持的团体就是僧。没有任何人可以把你心内的佛、法、僧抢走,就是天地裂,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三宝都不会破损,它们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当一个比丘投入专念,去观照他自己的色身、感受、心和心生之物时,他就是自己的海岛,他已拥有最真正可皈依的处所。没有其他人,包括伟大的导师,会比你自己的正念和三宝可以给你更安稳的皈依。”
佛陀说:“阿难陀,我曾多次告诉你,有生必有死,有聚合必定有分离,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我们不应该被它们所系,你一定要超越有生死和起灭的世界。阿难陀,舍利弗就像是供应一棵大树滋养的一枝强茎,那枝茎仍然存在于大树之中,大树就是这团修行觉悟之道的比丘。只要你张开眼睛看清楚,你便会见到舍利弗在你自己之内、“如来’之内、众比丘之内、他所教过的人之内、周那沙弥之内,以及他弘法时经过的每一条道路里。张开眼睛吧,阿难陀,到处都是舍利弗。不要以为舍利弗已经离开了我们,他现在就在这里,而且将会永远存在。
自性三宝就是真正皈依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7 08:30:39 摘录
“比丘们也有他的任务啊。独身的生活需要日夜都专念于戒行之中。一个比丘,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大众。各位在家弟子,‘如来’想你们也一尝比丘的生活,我们就叫此种修行方式为八关斋戒吧。每月两次,你们可以到寺院来受持此八戒一日一夜。你们要如比丘一般,日中一食。你们可以行禅坐禅,全日享受贞洁、觉察、专注、轻松、平和与喜悦的僧尼生活。一天过后,你们便可以回到俗家的生活,如常地守持三皈五戒。“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穿戴华衣宝饰、不坐卧高软大床,以及不用金钱。此八戒可以使你们免堕昏沉颠倒。这天只日中一食,会让你们有更多时间修行。
众人都很高兴佛陀做出这项提议,让他们在一些指定的日子里守持八戒。
八关斋戒,让在家众体会出家比丘的生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7 08:25:02 摘录
一个比丘过贞洁的独身生活以能享受现在的平和喜悦,这种生活也肯定可以替未来产生快乐。但并不只是无家室的比丘才可享有这种快乐的,在家众也可以依教奉行而获得同样的快乐。
首先,不要为了金钱而过分沉迷于工作,以致影响目前的家庭幸福。你和你家人的快乐是首要的。一个体谅的目光、一个衷心接受对方的微笑、一句关怀的话、分享着温馨和专注的一顿晚餐,这全都可以为现在这刻创造快乐。培养当下此刻的觉察,
可以避免令你身边的人和你自己受到痛苦。你对别人的目光、你的微笑,以及对别人关怀的表现,全都可以创造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是靠财富与名气得来的。"
佛陀告诉他说:“叩拜是一种可以为现在和未来增长快乐的修行。”他告诉私伽罗向东方叩拜的时候,可以观想对父母亲的感恩;向南方叩拜时,可以观想对师长的感恩;向西方时,可以观想对妻儿的爱护;向北方时,可以观想对朋友的关怀;向下方时,可以观想对同事们的感谢;向上方时,他可以观想对所有圣贤的景仰。
佛陀教私伽罗五戒,以及怎样彻视一切,以能不再被贪念、愤怒、激情和恐惧等影响他的行径。佛陀又告诉他要远离六种导致堕落的行为—酗酒、夜间在城里的街道上溜达、嗜赌、涉足欢场、与损友往还、懈怠。他又教私伽罗如何断定一个人是否为良友。他说:“一个好朋友应该是恒常的。无论你是贫是富、欢喜或忧愁、成功或失败,一个
好朋友对你的感情都是不会动摇的。他会听你的倾诉,与你分担苦恼,他又会让你分享他的喜乐和分担他的悲伤,同时又视你的悲喜如他自己的一样。”
佛陀继续他的开示:“真正的快乐,可以在此生实现,尤其是当你们奉行以下几点:
第一,与贤德的善者结交以及避免跌入堕落之途;
“第二,在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第三,培养机会让自己多学习正法、戒律,以及你自己的行业;
“第四,腾出时间来关心父母和妻儿;
“第五,与别人分享时间、资源和快乐;
“第六,尽量找机会去培养美德,不要嗜酒和赌博;
“第七,学习谦逊、感恩和简朴的生活;
“第八,找机会亲近比丘,以研习大道;
“第九,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谛为基本;
“第十,学习禅修以能消解苦恼忧虑。”
在家人的幸福和快乐从何而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6 22:44:00 摘录
佛陀这次第一讲的主题是关于快乐的。他告诉会众,快乐是真实的,而且可以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佛陀说:“首先,快乐并不是感官之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只是真正快乐的幻象,也是苦恼的根源。
“就如同一个患了麻风病的人,他被迫在森林里独处。他因皮肉溃烂而日夜受着疼痛的折磨。他于是掘坑燃火,站在火坑上由得皮肉烧焦,以能使疼痛短暂消除,这便是他唯一可以感到比较舒适的方法。像奇迹一般,几年后他竟然病症暂退,可以回到村中过正常的生活。一天,他在森林里见到一群有麻风的人,一如他从前一般在灼烧他们的身体和手脚。他非常同情他们,因为他现在了解到,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忍受这般火灼的。如果现在有人要把他拉进火里,他必定会极力反抗。他了解到他曾以为是舒适的感觉,实在是一个健康正常人痛苦的源头。”
佛陀说:“欲乐就是火坑,它只会给有病的人带来快乐。一个健康的人是会退避欲乐之火的。”
佛陀解说,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经验到生命的美妙。快乐就是察觉着现在发生的一切,而同时绝无执著和忧惧。一个快乐的人会珍惜现在正发生的每一奇境:一阵凉风、清晨的天空、一朵金黄的鲜花、一棵紫竹树、一个小孩的微笑。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欣赏这一切,却丝毫没有被它们系缚着。明白了一切法
的无常无我,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被这些享受吞噬的。因此,这个快乐的人便可活得自在,无忧无惧。他明白一朵鲜花早晚会凋谢,因此它凋谢时,他不会伤心。一个快乐的人了解万法生死之性,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对死亡全不担忧或惧怕。
佛陀告诉他们,有些人相信要在未来得到快乐,首先要在目前受苦。他们在身心上做出牺牲和承受痛苦,以为这样才会获得日后的快乐。但生命是当下的存在,他们这样的牺牲,是在浪费生命。另一些人认为要得到平和、喜悦和解脱,一定要先折磨自己,他们修习异常的苦行,把自己的身心刻意摧残。佛陀说,这类修行只会令人现在与未来都产生痛苦。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生命短促,转眼即逝,他们便应完全不顾未来,而尽情去满足他们目前的欲念需求。佛陀说,这样执于欲乐,只会替现在和未来都带来痛苦。
佛陀的教导,就是要避免两极。他所教之道,是要理智地生活,以能为现在和将来都得到快乐。
欲乐就是火坑。 真正的快乐是中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6 22:02:22 摘录
他说:比丘们,僧团里固然会有一些有缺点的人,但他们的内心,始终都会保留着一点信念和爱心的种子。如果我们不尽力去与他们沟通以求互相了解,帮助他们滋长这信念与爱心,这点仅存的种子,也
就可能荡然无存了。就如一个失去了一只眼睛的人,他的家人和朋友,必定会尽力保护他余下的眼睛,以免他再遭不幸。因此,比丘们,对你们的同修兄弟慈爱一点,以能保存他们信念与爱心的种子吧。”
佛陀解释说:“我不是像你杀马一样杀我的门徒。当他对刚才说的三种方法都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便不会让他再留在僧团里。我不会再接纳他为弟子,这将会是极大的不幸。在僧团修行正法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失去了这个机会,还不是像精神的扼杀吗?这不单只是那人的不幸,也同时是我的不幸,因为我对那人是非常关怀和爱护的。我会不停地希望,望他会有一天再放开怀抱,回来与我们一起修行。”
珍惜同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6 21:37:26 摘录
“阿耨楼陀,实相并不是文字言语或意念知识所能表达得到的。只有禅定所生的智慧,才可以使我们确认到实相的真绪。阿耨楼陀,从未尝过芒果的人,你是没法用言语来表达芒果的真正味道,并让他知道是怎样的。我们只有从亲身的体验,才可以掌握到真相。这也是我时常劝比丘们不要在理论上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应多实习彻观一切的原因。
“阿耨楼陀,一切法的性体,都是‘如是’的,这是万法之妙性。莲花从‘如是’而生起,阿耨楼陀从‘如是’而起,乔达摩也从‘如是'而生。我们可以称所有从‘如是’生起者为‘如来。一切法从“如是’生起,又将回归何处?一切法都回归到‘如是’。归到‘如是,也可称为‘如去’。其实,一切法都没从哪儿来或到哪儿去,因为它们的本性‘如是’。阿耨楼陀,‘如是’的更正确意思,应该是`无从来者’和‘无所去者’。阿耨楼陀,从现在开始,我将叫自己`如来’。我喜欢这名词,因为它可以避免因分别而生起的字眼儿,像`我’或“我的’。”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6 20:55:45 摘录
“我今天要为你们讲说妙理,请你们都把心里的杂念清除,以能平和安稳地听讲、纳受和理解。
“比丘们,一些法理的特征,可以成为正法的印志。我所教的法理,有三法印,它们就是空、无相和无愿无求。此三特点也就是导致解脱的三门通道,因此,三法印又可称为三解脱门。
"比丘们,第一法印是‘空’。`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你们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两种信念都是有偏差的。一切法因缘而生。此是因为彼是,此非因为彼非;此生因为彼生,此灭因为彼灭。因此,‘空’的性体就是互依。
“比丘们,观察万法的互依性,便能体会一切法都存在于彼此之内,以及一法之中含藏万法之理。脱离一法,便了无他法。观照十八界的六根、六尘和六识,观想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你们会发觉没
有一法一蕴是可以独立而存的,它们全都互相依赖以能存在。当你们见到一切法的空性时,你们便不会再追逐或逃避任何的法。你们这时便超越了对一切法的执著、分别和偏见。观照空性,就如开启了自由的第一扇门,·空’是第一解脱门。
"比丘们,第二法印是‘无相’。‘无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当人们不能体悟万法的互依互缘和空性,他们便误认世法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他们以为此与彼各不相关,独立而存。这样观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别心之利剑,把实相斩成零散的碎片。这样做,便无法看得到实相的真面目了。比丘们,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互依互存。彼有此在,此存彼中、一法蕴藏一切法,这就是相间存在与相间切入的意思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如果你们这般观想、便会发觉平常一般的领会是充满错误的了。思想意识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准确。思想意识之眼会误当绳索为毒蛇。有慧眼的明亮、绳索的真相显露无遗,而蛇的影像便顿然消失。
“比丘们,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减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别心所形成的。从无为的绝对角度而言,实相的真相是不能只限于这些概念范畴之内的,因此,一切法都是无相的。你要这样观想,来破除所有有关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和减等念
头。这样,你们才能获得解脱,‘无相就是第二解脱门。
“比丘们,第三法印是‘无愿无求’。‘无愿无求’的意思,是不去追逐任何的事物。为什么?一般人通常会尽量逃避一法,而又去追逐另一法。许多人都想逃离贫困,追逐富贵。修道者则会抗拒生死,以能获得解脱。但既然一切法都是相间存在着,相互而通,那我们又怎可能舍此逐彼?生死之内有涅槃,涅槃之内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不是个别的实体。如果你们排斥生死以逐涅槃,你们便没有掌握到万法互依互缘之性体了,你们便没有掌握到万法互依互缘之性体了,你们便还未有掌握到一切法的‘无相’与‘空’性。观想‘无愿无求’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避。
“解脱和觉悟不是存在于你们本身之外。我们只需要张开眼睛,便可以看到我们本身就是解脱与觉悟。一切法和一切众生,都潜藏着圆满觉悟之性。不要向外寻找。如果你们用觉察之光去照亮自己,你们便会立刻体证觉悟。比丘们,世间的一切,包括涅槃与解脱,都是离不开你的心意识而成立的。别再往别处寻找了。心意识所产生的物象,是离不
开心想意识而存的。不要再追逐任何的法,包括婆罗门、涅槃和解脱。这就是‘无愿无求’的意思。你们自己,就是你们要找的东西。‘无愿无求’这妙门,可以带领你们达到自由,这就是第三解脱门。
“比丘们,这就是法印和三解脱门之教理。三解脱门是至高无上的妙法,你们应全心全力去依法修行。你们如果依教奉行,必定能够证得解脱"
《法印经》:空、无相、无愿无求。三门所在,解脱有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6 20:20:03 摘录
佛陀继续说:“用多一点时间去照顾身体健康与精神上的修行是应该的。你这一生,已没有太多时间剩下来了。陛下,假如你的亲信通知你,有一座高山从东面移至,沿路上压死了每一样的生物。正当你开始优虑时,另一个部属又告诉你,有一座高山从西面移至,也是沿路上压所有的东西。南北两面也有同样的消息传来。四座山都同时近都城。你知道无法逃避这次的浩劫。你又没有方法制止那几座山移来。陛下,你会怎么办呢?”
大王考虑了一刻,说道:“世尊,我相信我只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要遵照正法,最有意义和平静地度过剩下来的时间。"
佛陀称赞大王:“对了,陛下!那四座山,就是生、老、病、死。老和死已经迫近我们,而我们是不能逃避的。”
大王合掌说道:“世尊,当我记起死已临近,我便明白应该在余下来的日子,好好地依教奉行,过些平静、专注和有利他人及后世的生活了。“
念死无常,可以入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6 16:53:52 摘录
佛陀说:“目犍连,我很被你对母亲的孝心所感动。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如天高海阔般深厚。做人儿女的,应该时刻都不要忘记此恩此德。在没有佛和圣贤在世之时,父母就是象征佛与圣贤。
“目犍连,儿女对父母的最大孝敬,莫过于活着贤良幸福的一生。这就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因为这样做,便达成了他们对儿女的期望。目犍连,你便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了。你那平和喜悦、贤良幸福的生活,是大家争相效法的模范。你曾帮助他人寻得大道,回向你一生的功德给你母亲吧。
“目犍连,很多人都只在父母过世之后才懂得感恩。有父母健在其实是最大的幸福。双亲是子女快乐的泉源。儿女应该珍惜父母在生的时候,尽量去了解他们和令他们快乐。但不论父母仍在生或已过世,爱心的行动都能为他们带来快乐或功德。帮助穷困残弱、探访孤独者、赦免囚犯、放生屠房的禽畜、植树等,都是可以转化现状和带给父母快乐的慈悲之行。”
孝亲,莫过于活着贤良幸福的一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5 23:43:25 摘录
“第一所觉证的,就是一切世法的无常与无自性。观照世法无常和无自我之性,你们们便可以解除苦恼,达至开悟、平和与喜悦。
“第二所觉证的,就是越多的欲念会产生越多的苦恼。世间的一切罪苦,都是来自贪欲。
“第三所觉证的,就是少欲简朴的生活,才会导致平和、喜悦与安宁。在简单的生活中,才会有时间集中于大道的修行和帮助别人。
第四所觉证的,就是只有努力精进,才可达至觉悟。怠惰与沉迷欲乐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碍。
“第五所觉证的,就是无明乃了无止境的生死轮转之起因。你们要谨记时刻多闻多学,以增长你们对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发挥你们的辩才。
“第六所觉证的,就是贫穷会导致愤恨,因而引起循环性的恶念邪行。在广行布施的时候,行大道者应以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人,不论是朋友、敌人、过去曾犯错或目前造成伤害的人。
“第七所觉证的,就是虽然我们有住世的任务去教导和帮助他人,但也绝不可以为世务所缠。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钵,他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以慈悲视众生。
“第八所觉证的,就是我们不只是为自己开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贡献自己于带导他人入觉悟之门。
“比丘们,这就是真正伟大者的八种觉证。所有真正伟大的人,都因为这些觉证而达至彻悟。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会以这些体证来指导他人,开阔别人的视线,以使人人都找寻到导致解脱觉悟之道。”
《八大人觉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5 22:32:21 摘录
比丘们,苦恼是因为有生有死才存在的。那什么引起生和死?是无明。首先,生与死都只是心智产生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无明的产品。当你们深切透视世法万象之后,你们便可以降伏无明,因而超越生
死的概念。超越了生死之念,你们便能降伏烦恼。
“比丘们,有死之念是因为有生之念,这等妄念都是来自有独立个体的‘我”这个妄见。有我的妄见,来自执取。执取的产生,是因为爱欲。有爱欲,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感受的真性。看不清感受的真性,是因
为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是因为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是因为我们的心有起心动念。心的起心动念,是因无明所致。这十二种因缘关系相互牵引,彼此密切联系。在一种因缘关系中,可以见到其他十一种关系。当中缺少了一节,其余的十一节也便不会再存在。此十二因缘就是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
"比丘们,无明乃十二因缘之始因。幸好观照缘起的法性、可以使我们能够摒除无明、超越烦恼。一个觉悟的人、可以在生死之海的惊涛骇浪上跨过,而不堕溺其中。一个开悟的人,利用十二因缘之法、如同车轮。一位觉者,虽住于世而不落其间。比丘们,不要逃避生死。你们只须把自己提升到生死之上。超越生死,是‘真正伟大者’的成就。"
在数日后的一个研法会上、摩河迦叶尊者提醒僧众、说佛陀已曾多次宣讲缘起之法,因而此法可被视为正觉之道的核心教理。他又重申佛陀曾以一撮芦苇来比喻缘起法。佛陀当时说过,世法的存在并非因为有个创物主,而是因缘而生的。无明引致起心动念,而这些行念又再复产生无明,正如芦苇相互倚傍而立。一枝芦苇倒下,其他的就都相应而堕,这是宇宙万象的真相—一多从一生,一从多起。我们观察得够深入,便可见到一中有多,多中含一。
十二因缘,正觉之道的核心教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18-02-15 22:22:46 摘录
他解说:“缘起之法理至为深奥,你们不要以为单凭一般言说开示便可以得其要领。比丘们,优楼频螺迦叶尊者能够入正法之道,都是因为闻得缘起之法。我们之中备受尊重的舍利弗尊者,也是因为听到一首有关缘起的偶语而入正道。你们需要每一刻都观想缘起之法性。当你们看到一片树叶或一滴雨点时,观想所有令这片叶和这点雨可以存在的远因近缘。你们必须知道这世界是千丝万缕的因缘所互相牵引、交织而成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任何生灭之法,都是与其他所有的生灭之法相连。一中含多,多中含一。没有一,便没有多;没有多,便没有一。这就是缘起法的奥义。如果你们洞悉万法的性体,你们便可以超越生死所引起的所有烦恼。这样,你才可以冲破生死的巨轮。
“比丘们,缘生法的连锁关系有很多层次,大致可分为四类—主因之正缘、增上之助缘、相续无间之行缘和心生物象之攀缘。
“主因是世法现象生起的必需条件。例如,一粒米,就是一棵稻米的主因。帮助增加这粒米生长成稻的种种因素,就是助缘。在这个例子里,这些助缘包括了阳光、雨水、泥土等。
“相续无间的行缘,是导致物象生起的过程中,潜伏进行着每刻微细因缘相续的因素。没有这不断进行着的过程,又或过程中受到干扰而中断的话,稻便生不成了。所有提及的物象世法,都其实是心识所产生的。米、稻、阳光、雨水、泥土等,全都是因心法攀尘所生起的。心所也就是世法生起的基本因素之一。
缘起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 I
译者序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 III
◆上 篇
1. 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 3
2.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 10
3. 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 16
4. 受伤的天鹅 / 21
5. 饿晕后,佛陀放弃了苦行 / 27
6. 当年佛陀出生时…… / 31
7. 少年时的佛陀 / 37
8. 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 42
9. 佛陀结婚了 / 46
10. 生、老、病、死,一生都要面对 / 50
11. 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 54
12. 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 58
13. 开始独自修行 / 62
14. 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 69
15. 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 72
16. 那一晚,耶输陀罗睡着了吗? / 79
17. 佛陀彻底开悟了 / 82
18. 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 85
19. 对橘子的专注,是一种修行 / 89
20. 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 95
21.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 / 99
22. 初转法轮 / 103
23. 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 / 107
24.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112
25. 回归当下这一刻,你才会觉醒 / 115
26.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 117
27. 世法燃烧 / 122
28. 佛陀僧团 / 126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中 篇
30.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135
31. 我会在春天回去 / 142
32. 谣言,迟早会自动止息 / 148
33. 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 151
34. 重聚:佛陀回家了 / 155
……
◆下 篇
56. 观呼吸 / 259
57. 木筏不是彼岸 / 265
58. 一把珍贵的泥土 / 271
59. 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 275
60. 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 278
……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 I
译者序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 III
◆上 篇
1. 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 3
2.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 10
3. 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 16
4. 受伤的天鹅 / 21
5. 饿晕后,佛陀放弃了苦行 / 27
6. 当年佛陀出生时…… / 31
7. 少年时的佛陀 / 37
8. 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 42
9. 佛陀结婚了 / 46
10. 生、老、病、死,一生都要面对 / 50
11. 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 54
12. 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 58
13. 开始独自修行 / 62
14. 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 69
15. 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 72
16. 那一晚,耶输陀罗睡着了吗? / 79
17. 佛陀彻底开悟了 / 82
18. 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 85
19. 对橘子的专注,是一种修行 / 89
20. 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 95
21.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 / 99
22. 初转法轮 / 103
23. 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 / 107
24.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112
25. 回归当下这一刻,你才会觉醒 / 115
26.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 117
27. 世法燃烧 / 122
28. 佛陀僧团 / 126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中 篇
30.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135
31. 我会在春天回去 / 142
32. 谣言,迟早会自动止息 / 148
33. 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 151
34. 重聚:佛陀回家了 / 155
……
◆下 篇
56. 观呼吸 / 259
57. 木筏不是彼岸 / 265
58. 一把珍贵的泥土 / 271
59. 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 275
60. 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 278
……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 I
译者序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 III
◆上 篇
1. 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 3
2.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 10
3. 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 16
4. 受伤的天鹅 / 21
5. 饿晕后,佛陀放弃了苦行 / 27
6. 当年佛陀出生时…… / 31
7. 少年时的佛陀 / 37
8. 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 42
9. 佛陀结婚了 / 46
10. 生、老、病、死,一生都要面对 / 50
11. 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 54
12. 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 58
13. 开始独自修行 / 62
14. 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 69
15. 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 72
16. 那一晚,耶输陀罗睡着了吗? / 79
17. 佛陀彻底开悟了 / 82
18. 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 85
19. 对橘子的专注,是一种修行 / 89
20. 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 95
21.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 / 99
22. 初转法轮 / 103
23. 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 / 107
24.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112
25. 回归当下这一刻,你才会觉醒 / 115
26.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 117
27. 世法燃烧 / 122
28. 佛陀僧团 / 126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中 篇
30.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135
31. 我会在春天回去 / 142
32. 谣言,迟早会自动止息 / 148
33. 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 151
34. 重聚:佛陀回家了 / 155
……
◆下 篇
56. 观呼吸 / 259
57. 木筏不是彼岸 / 265
58. 一把珍贵的泥土 / 271
59. 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 275
60. 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 278
……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比丘和比丘尼,一切法无常,世法生而后死、起而后灭。你们要用功修行,以得解脱。三个月后,‘如来’就要入灭了。”
“每当有人讲说教理的时候,无论他们如何自称来源真确,你们都不要就此相信那是‘如来的根本教义,你们要拿他所说的与经典和戒律比较。如果他所说的不符合经律,你便不要听从;如果是符合的,你们才可接受行持。”
佛陀说:“阿难陀,我曾多次告诉你,有生必有死,有聚合必定有分离,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我们不应该被它们所系,你一定要超越有生死和起灭的世界。阿难陀,舍利弗就像是供应一棵大树滋养的一枝强茎,那枝茎仍然存在于大树之中,大树就是这团修行觉悟之道的比丘。只要你张开眼睛看清楚,你便会见到舍利弗在你自己之内、“如来’之内、众比丘之内、他所教过的人之内、周那沙弥之内,以及他弘法时经过的每一条道路里。张开眼睛吧,阿难陀,到处都是舍利弗。不要以为舍利弗已经离开了我们,他现在就在这里,而且将会永远存在。
“比丘们也有他的任务啊。独身的生活需要日夜都专念于戒行之中。一个比丘,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大众。各位在家弟子,‘如来’想你们也一尝比丘的生活,我们就叫此种修行方式为八关斋戒吧。每月两次,你们可以到寺院来受持此八戒一日一夜。你们要如比丘一般,日中一食。你们可以行禅坐禅,全日享受贞洁、觉察、专注、轻松、平和与喜悦的僧尼生活。一天过后,你们便可以回到俗家的生活,如常地守持三皈五戒。“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穿戴华衣宝饰、不坐卧高软大床,以及不用金钱。此八戒可以使你们免堕昏沉颠倒。这天只日中一食,会让你们有更多时间修行。
众人都很高兴佛陀做出这项提议,让他们在一些指定的日子里守持八戒。
首先,不要为了金钱而过分沉迷于工作,以致影响目前的家庭幸福。你和你家人的快乐是首要的。一个体谅的目光、一个衷心接受对方的微笑、一句关怀的话、分享着温馨和专注的一顿晚餐,这全都可以为现在这刻创造快乐。培养当下此刻的觉察,
可以避免令你身边的人和你自己受到痛苦。你对别人的目光、你的微笑,以及对别人关怀的表现,全都可以创造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是靠财富与名气得来的。"
佛陀告诉他说:“叩拜是一种可以为现在和未来增长快乐的修行。”他告诉私伽罗向东方叩拜的时候,可以观想对父母亲的感恩;向南方叩拜时,可以观想对师长的感恩;向西方时,可以观想对妻儿的爱护;向北方时,可以观想对朋友的关怀;向下方时,可以观想对同事们的感谢;向上方时,他可以观想对所有圣贤的景仰。
佛陀教私伽罗五戒,以及怎样彻视一切,以能不再被贪念、愤怒、激情和恐惧等影响他的行径。佛陀又告诉他要远离六种导致堕落的行为—酗酒、夜间在城里的街道上溜达、嗜赌、涉足欢场、与损友往还、懈怠。他又教私伽罗如何断定一个人是否为良友。他说:“一个好朋友应该是恒常的。无论你是贫是富、欢喜或忧愁、成功或失败,一个
好朋友对你的感情都是不会动摇的。他会听你的倾诉,与你分担苦恼,他又会让你分享他的喜乐和分担他的悲伤,同时又视你的悲喜如他自己的一样。”
佛陀继续他的开示:“真正的快乐,可以在此生实现,尤其是当你们奉行以下几点:
第一,与贤德的善者结交以及避免跌入堕落之途;
“第二,在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第三,培养机会让自己多学习正法、戒律,以及你自己的行业;
“第四,腾出时间来关心父母和妻儿;
“第五,与别人分享时间、资源和快乐;
“第六,尽量找机会去培养美德,不要嗜酒和赌博;
“第七,学习谦逊、感恩和简朴的生活;
“第八,找机会亲近比丘,以研习大道;
“第九,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谛为基本;
“第十,学习禅修以能消解苦恼忧虑。”
“就如同一个患了麻风病的人,他被迫在森林里独处。他因皮肉溃烂而日夜受着疼痛的折磨。他于是掘坑燃火,站在火坑上由得皮肉烧焦,以能使疼痛短暂消除,这便是他唯一可以感到比较舒适的方法。像奇迹一般,几年后他竟然病症暂退,可以回到村中过正常的生活。一天,他在森林里见到一群有麻风的人,一如他从前一般在灼烧他们的身体和手脚。他非常同情他们,因为他现在了解到,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忍受这般火灼的。如果现在有人要把他拉进火里,他必定会极力反抗。他了解到他曾以为是舒适的感觉,实在是一个健康正常人痛苦的源头。”
佛陀说:“欲乐就是火坑,它只会给有病的人带来快乐。一个健康的人是会退避欲乐之火的。”
佛陀解说,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经验到生命的美妙。快乐就是察觉着现在发生的一切,而同时绝无执著和忧惧。一个快乐的人会珍惜现在正发生的每一奇境:一阵凉风、清晨的天空、一朵金黄的鲜花、一棵紫竹树、一个小孩的微笑。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欣赏这一切,却丝毫没有被它们系缚着。明白了一切法
的无常无我,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被这些享受吞噬的。因此,这个快乐的人便可活得自在,无忧无惧。他明白一朵鲜花早晚会凋谢,因此它凋谢时,他不会伤心。一个快乐的人了解万法生死之性,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对死亡全不担忧或惧怕。
佛陀告诉他们,有些人相信要在未来得到快乐,首先要在目前受苦。他们在身心上做出牺牲和承受痛苦,以为这样才会获得日后的快乐。但生命是当下的存在,他们这样的牺牲,是在浪费生命。另一些人认为要得到平和、喜悦和解脱,一定要先折磨自己,他们修习异常的苦行,把自己的身心刻意摧残。佛陀说,这类修行只会令人现在与未来都产生痛苦。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生命短促,转眼即逝,他们便应完全不顾未来,而尽情去满足他们目前的欲念需求。佛陀说,这样执于欲乐,只会替现在和未来都带来痛苦。
佛陀的教导,就是要避免两极。他所教之道,是要理智地生活,以能为现在和将来都得到快乐。
就可能荡然无存了。就如一个失去了一只眼睛的人,他的家人和朋友,必定会尽力保护他余下的眼睛,以免他再遭不幸。因此,比丘们,对你们的同修兄弟慈爱一点,以能保存他们信念与爱心的种子吧。”
佛陀解释说:“我不是像你杀马一样杀我的门徒。当他对刚才说的三种方法都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便不会让他再留在僧团里。我不会再接纳他为弟子,这将会是极大的不幸。在僧团修行正法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失去了这个机会,还不是像精神的扼杀吗?这不单只是那人的不幸,也同时是我的不幸,因为我对那人是非常关怀和爱护的。我会不停地希望,望他会有一天再放开怀抱,回来与我们一起修行。”
“阿耨楼陀,一切法的性体,都是‘如是’的,这是万法之妙性。莲花从‘如是’而生起,阿耨楼陀从‘如是’而起,乔达摩也从‘如是'而生。我们可以称所有从‘如是’生起者为‘如来。一切法从“如是’生起,又将回归何处?一切法都回归到‘如是’。归到‘如是,也可称为‘如去’。其实,一切法都没从哪儿来或到哪儿去,因为它们的本性‘如是’。阿耨楼陀,‘如是’的更正确意思,应该是`无从来者’和‘无所去者’。阿耨楼陀,从现在开始,我将叫自己`如来’。我喜欢这名词,因为它可以避免因分别而生起的字眼儿,像`我’或“我的’。”
“比丘们,一些法理的特征,可以成为正法的印志。我所教的法理,有三法印,它们就是空、无相和无愿无求。此三特点也就是导致解脱的三门通道,因此,三法印又可称为三解脱门。
"比丘们,第一法印是‘空’。`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你们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两种信念都是有偏差的。一切法因缘而生。此是因为彼是,此非因为彼非;此生因为彼生,此灭因为彼灭。因此,‘空’的性体就是互依。
“比丘们,观察万法的互依性,便能体会一切法都存在于彼此之内,以及一法之中含藏万法之理。脱离一法,便了无他法。观照十八界的六根、六尘和六识,观想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你们会发觉没
有一法一蕴是可以独立而存的,它们全都互相依赖以能存在。当你们见到一切法的空性时,你们便不会再追逐或逃避任何的法。你们这时便超越了对一切法的执著、分别和偏见。观照空性,就如开启了自由的第一扇门,·空’是第一解脱门。
"比丘们,第二法印是‘无相’。‘无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当人们不能体悟万法的互依互缘和空性,他们便误认世法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他们以为此与彼各不相关,独立而存。这样观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别心之利剑,把实相斩成零散的碎片。这样做,便无法看得到实相的真面目了。比丘们,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互依互存。彼有此在,此存彼中、一法蕴藏一切法,这就是相间存在与相间切入的意思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如果你们这般观想、便会发觉平常一般的领会是充满错误的了。思想意识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准确。思想意识之眼会误当绳索为毒蛇。有慧眼的明亮、绳索的真相显露无遗,而蛇的影像便顿然消失。
“比丘们,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减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别心所形成的。从无为的绝对角度而言,实相的真相是不能只限于这些概念范畴之内的,因此,一切法都是无相的。你要这样观想,来破除所有有关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和减等念
头。这样,你们才能获得解脱,‘无相就是第二解脱门。
“比丘们,第三法印是‘无愿无求’。‘无愿无求’的意思,是不去追逐任何的事物。为什么?一般人通常会尽量逃避一法,而又去追逐另一法。许多人都想逃离贫困,追逐富贵。修道者则会抗拒生死,以能获得解脱。但既然一切法都是相间存在着,相互而通,那我们又怎可能舍此逐彼?生死之内有涅槃,涅槃之内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不是个别的实体。如果你们排斥生死以逐涅槃,你们便没有掌握到万法互依互缘之性体了,你们便没有掌握到万法互依互缘之性体了,你们便还未有掌握到一切法的‘无相’与‘空’性。观想‘无愿无求’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避。
“解脱和觉悟不是存在于你们本身之外。我们只需要张开眼睛,便可以看到我们本身就是解脱与觉悟。一切法和一切众生,都潜藏着圆满觉悟之性。不要向外寻找。如果你们用觉察之光去照亮自己,你们便会立刻体证觉悟。比丘们,世间的一切,包括涅槃与解脱,都是离不开你的心意识而成立的。别再往别处寻找了。心意识所产生的物象,是离不
开心想意识而存的。不要再追逐任何的法,包括婆罗门、涅槃和解脱。这就是‘无愿无求’的意思。你们自己,就是你们要找的东西。‘无愿无求’这妙门,可以带领你们达到自由,这就是第三解脱门。
“比丘们,这就是法印和三解脱门之教理。三解脱门是至高无上的妙法,你们应全心全力去依法修行。你们如果依教奉行,必定能够证得解脱"
大王考虑了一刻,说道:“世尊,我相信我只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要遵照正法,最有意义和平静地度过剩下来的时间。"
佛陀称赞大王:“对了,陛下!那四座山,就是生、老、病、死。老和死已经迫近我们,而我们是不能逃避的。”
大王合掌说道:“世尊,当我记起死已临近,我便明白应该在余下来的日子,好好地依教奉行,过些平静、专注和有利他人及后世的生活了。“
“目犍连,儿女对父母的最大孝敬,莫过于活着贤良幸福的一生。这就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因为这样做,便达成了他们对儿女的期望。目犍连,你便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了。你那平和喜悦、贤良幸福的生活,是大家争相效法的模范。你曾帮助他人寻得大道,回向你一生的功德给你母亲吧。
“目犍连,很多人都只在父母过世之后才懂得感恩。有父母健在其实是最大的幸福。双亲是子女快乐的泉源。儿女应该珍惜父母在生的时候,尽量去了解他们和令他们快乐。但不论父母仍在生或已过世,爱心的行动都能为他们带来快乐或功德。帮助穷困残弱、探访孤独者、赦免囚犯、放生屠房的禽畜、植树等,都是可以转化现状和带给父母快乐的慈悲之行。”
“第二所觉证的,就是越多的欲念会产生越多的苦恼。世间的一切罪苦,都是来自贪欲。
“第三所觉证的,就是少欲简朴的生活,才会导致平和、喜悦与安宁。在简单的生活中,才会有时间集中于大道的修行和帮助别人。
第四所觉证的,就是只有努力精进,才可达至觉悟。怠惰与沉迷欲乐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碍。
“第五所觉证的,就是无明乃了无止境的生死轮转之起因。你们要谨记时刻多闻多学,以增长你们对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发挥你们的辩才。
“第六所觉证的,就是贫穷会导致愤恨,因而引起循环性的恶念邪行。在广行布施的时候,行大道者应以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人,不论是朋友、敌人、过去曾犯错或目前造成伤害的人。
“第七所觉证的,就是虽然我们有住世的任务去教导和帮助他人,但也绝不可以为世务所缠。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钵,他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以慈悲视众生。
“第八所觉证的,就是我们不只是为自己开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贡献自己于带导他人入觉悟之门。
“比丘们,这就是真正伟大者的八种觉证。所有真正伟大的人,都因为这些觉证而达至彻悟。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会以这些体证来指导他人,开阔别人的视线,以使人人都找寻到导致解脱觉悟之道。”
死的概念。超越了生死之念,你们便能降伏烦恼。
“比丘们,有死之念是因为有生之念,这等妄念都是来自有独立个体的‘我”这个妄见。有我的妄见,来自执取。执取的产生,是因为爱欲。有爱欲,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感受的真性。看不清感受的真性,是因
为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是因为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是因为我们的心有起心动念。心的起心动念,是因无明所致。这十二种因缘关系相互牵引,彼此密切联系。在一种因缘关系中,可以见到其他十一种关系。当中缺少了一节,其余的十一节也便不会再存在。此十二因缘就是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
"比丘们,无明乃十二因缘之始因。幸好观照缘起的法性、可以使我们能够摒除无明、超越烦恼。一个觉悟的人、可以在生死之海的惊涛骇浪上跨过,而不堕溺其中。一个开悟的人,利用十二因缘之法、如同车轮。一位觉者,虽住于世而不落其间。比丘们,不要逃避生死。你们只须把自己提升到生死之上。超越生死,是‘真正伟大者’的成就。"
在数日后的一个研法会上、摩河迦叶尊者提醒僧众、说佛陀已曾多次宣讲缘起之法,因而此法可被视为正觉之道的核心教理。他又重申佛陀曾以一撮芦苇来比喻缘起法。佛陀当时说过,世法的存在并非因为有个创物主,而是因缘而生的。无明引致起心动念,而这些行念又再复产生无明,正如芦苇相互倚傍而立。一枝芦苇倒下,其他的就都相应而堕,这是宇宙万象的真相—一多从一生,一从多起。我们观察得够深入,便可见到一中有多,多中含一。
“任何生灭之法,都是与其他所有的生灭之法相连。一中含多,多中含一。没有一,便没有多;没有多,便没有一。这就是缘起法的奥义。如果你们洞悉万法的性体,你们便可以超越生死所引起的所有烦恼。这样,你才可以冲破生死的巨轮。
“比丘们,缘生法的连锁关系有很多层次,大致可分为四类—主因之正缘、增上之助缘、相续无间之行缘和心生物象之攀缘。
“主因是世法现象生起的必需条件。例如,一粒米,就是一棵稻米的主因。帮助增加这粒米生长成稻的种种因素,就是助缘。在这个例子里,这些助缘包括了阳光、雨水、泥土等。
“相续无间的行缘,是导致物象生起的过程中,潜伏进行着每刻微细因缘相续的因素。没有这不断进行着的过程,又或过程中受到干扰而中断的话,稻便生不成了。所有提及的物象世法,都其实是心识所产生的。米、稻、阳光、雨水、泥土等,全都是因心法攀尘所生起的。心所也就是世法生起的基本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