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佛陀传
◆ 编辑推荐: · 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80岁的完整一生,佛法的起源与奥妙,就这样在您面前徐徐展开。 ◆ 内容简介: 自从
……
[ 展开全部 ]
199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 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第一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本书原名《故道白云》,为了使更多读者能够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在再版时使用了更加简单和直白的名字:《佛陀传》。
[ 收起 ]
作者:一行禅师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48.00
ISBN:7807659130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
雨夕
2020-02-05 13:02:48 摘录
【实现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可以在此生实现,尤其是当你们奉行以下几点:
第一,与贤德的善者结交以及避免跌入堕落之途;
第二,在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第三,培养机会让自己多学习正法、戒律,以及你自己的行业;
第四,腾出时间来关心父母和妻儿;
第五,与别人分享时间、资源和快乐;
第六,尽量找机会去培养美德,不要嗜酒和赌博;
第七,学习谦逊、感恩和简朴的生活;
第八,找机会亲近比丘,以研习大道;
第九,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谛为基本;
第十,学习禅修以能消解苦恼忧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2-05 12:57:37 摘录
【真正快乐的来源】
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经验到生命的美妙。
快乐就是察觉着现在发生的一切,而同时绝无执著和忧惧。
一个快乐的人会珍惜现在正发生的每一奇境:一阵凉风、清晨的天空、一朵金黄的鲜花、一棵紫竹树、一个小孩的微笑。
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欣赏这一切,却丝毫没有被它们系缚着。明白了一切法的无常无我,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被这些享受吞噬的。
因此,这个快乐的人便可活得自在,无忧无惧。他明白一朵鲜花早晚会凋谢,因此它凋谢时,他不会伤心。一个快乐的人了解万法生死之性,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对死亡全不担忧或惧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2-04 11:28:14 摘录
【三解脱门:第二法印是‘无相’】
二法印是‘无相’。
‘无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当人们不能体悟万法的互依互缘和空性,他们便误认世法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他们以为此与彼各不相关,独立而存。这样观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别心之利剑,把实相斩成零散的碎片。这样做,便无法看得到实相的真面目了。
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互依互存。彼有此在,此存彼中,一法蕴藏一切法,这就是相间存在与相间切入的意思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如果你们这般观想,便会发觉平常一般的领会是充满错误的了。思想意识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准确。思想意识之眼会误当绳索为毒蛇。有慧眼的明亮,绳索的真相显露无遗,而蛇的影像便顿然消失。
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减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别心所形成的。从无为的绝对角度而言,实相的真相是不能只限于这些概念范畴之内的,因此,一切法都是无相的。你们要这样观想,来破除所有有关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和减等念头。这样,你们才能获得解脱,‘无相’就是第二解脱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2-04 09:55:16 摘录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修习慈爱以降伏嗔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
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
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产生的喜悦。
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地看待。这是,因为那是;那是,因为这是。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不要排斥一样而又追求另一样。
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如你修习它们,你一定会成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乐的泉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2-04 09:50:23 摘录
【正道】
了解和爱心原是一体。没有了解就不可能有爱心。
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结晶。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便连一个最残忍的人也不会憎恨。我们只会希望尽力帮助他改善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状况。真正了解一切,会令我们产生慈悲与爱心,进而导致正确的行为。要去施爱,首先就要去了解明了。因此,了解明了就是解脱之匙。
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留心关注,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在发生的一切。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它能够领导我们达至解脱和彻悟。
生命的燃亮有赖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悉达多称这些为正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2-04 09:42:32 摘录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都在每人的生命里必然发生。我们必须每天都在生、老、病、死上思维反省,以使自己不会在欲海里迷失。
反之,我们要创造充满平和、喜悦和自足的生命。一个证道的人会用平等心对待生、老、病、死。
所有法的真义就是无生无灭、无成无坏、无增无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2-04 09:33:07 摘录
【空无自性的真理】
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个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有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性的见解。
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
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
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睺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2-03 11:11:31 摘录
【分享】
今天,你们与我分享了你们仓库里的米粮,你们使我非常高兴。
你们如果每天给别人一点点的礼物,也可以令他们很高兴。
这些礼物未必是要买回来的,把在田里摘的一朵花送给你们的父母亲,已经会令他们非常高兴;一句感谢的话或一点爱心,也是很珍贵的礼物;一个慈祥的目光或表示关怀的举动,也可以替别人带来快乐。
每天都给你们的家人和朋友一点礼物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2-02 11:05:44 摘录
【与一朵花的接触,就是与奇妙的实相接触,也就是与生命本身接触】
“摩诃迦叶就是因为与花朵达到接触,才会先你们而笑。你们的心内不停有障碍,便一直都不能与花朵达到接触。你们之中有人会问:‘为何乔达摩要举起那朵花?他这样做有何用意?’假如你有这些念头在心中,你便不能真正体验这朵花。
“朋友们,在念头之中失却了自己,是会妨碍我们与生命真正接触的。如果你被担忧、懊恼、焦虑、嗔怒或嫉妒所操纵,便会失去与生命的美好神奇接触的机会了。
“朋友们,我手中的莲花,只对那些活在当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实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对你来说,这朵花实不存在。有些人可以走过一林的檀香树,而一棵檀香树也看不见。生命虽然是充满苦恼,但也同时满载奇珍。你们要留心察觉,然后才会发现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
“与痛苦接触并不是要自己失却于痛苦之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所谓接触,就是与生命的每刻都直遇契入,以能对它有深切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生命的无常性和互依性。有了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致迷失于欲望、嗔怒和贪爱之中。那时,我们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2-02 10:38:11 摘录
【净身法:专注地观察呼吸】
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吸入气息;呼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呼出气息。在这些练习呼吸的时候,集中你的心念在你的气息上。
这样,胡思乱想便会终止,而使你的心投入专注之中。当你察觉你的呼吸,你便会专注。在专注中,你便不会散乱。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你便证得醒觉。这种醒觉,就是潜藏在每一个众生之内的佛性。
吸入的气息短,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的气息长,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你要全面地察觉每一口气息。专注地观息可以帮助你得定。有了禅定,你便可以洞察你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真性。这又称为净身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1-31 17:06:16 摘录
所有众生都本具开悟的心性。
每个人都存藏着开悟的种子。众生都不用向身外求悟,因为他们本身就含藏着宇宙间的所有智慧和力量。
王阳明:“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1-31 16:30:33 摘录
【无常与无我】
燃亮了他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的川流,悉达多现在明白无常与无我就是生命的必需条件。
没有无常和无我,任何事物都没法生长和发展。就如一粒米如果不是无常和无我,它就不会生长成稻。如果云不是无常无我,它就不会变成雨水。如果不是无常性和无自性,一个小孩就不会长大成人。“因此,”他想,“接受生命就是去接受无常无我。
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
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有常有我的观念都是思巧上所产生的虚假分别。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碍都可以超越,因而从痛苦的巨轮中解脱出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雨夕
2020-01-31 09:40:06 摘录
肉体并不单是一个器具。
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东方智慧
2018-06-02 21:18:55 摘录
一般人所说的爱,只限于父母子女、夫妇、家属、宗亲和国民的互爱。这种爱的性质,都是依着‘我’和‘我的’的观念而产生,因而是仍然纠缠于执著和分别心之内。人人都只想爱他们的父母、配偶、子女、孙儿、亲属和国民。就是因为被困于执著之中,他们往往在没有事故发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忧虑意外降临在心爱的人身上。当意外真的发生时,他们便会大受打击,伤痛至极。至于有分别心的爱,则会产生偏见。人们对于他们圈子之外的人,可以变得毫不关心甚或歧视排斥。执著与分别心,都是导致自己和他人受苦的根源。
所有人真正渴望着的爱,是慈爱和悲心。大慈或慈爱,是替别人带来欢乐的心量;大悲或悲心,则是替别人解除苦难的胸怀;大慈和大悲都是不求回报的。慈爱和悲心亦不限于对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家属、宗亲和国民这种爱,是遍及所有人和众生的。在大慈和大悲里,没有丝毫的分别、'我的’或‘非我的’的成分。正是因为没有分别,因此也就没有执著。大慈和大悲只会导致快乐和减轻痛苦。它们并不会带来忧伤苦恼。没有这种爱,生命便没有意义了。有了慈爱和悲心,生命必会充满平和、喜悦和满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东方智慧
2018-03-15 21:22:53 摘录
佛陀说教四圣谛: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和导致痛苦消灭之道。
他申说:“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创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做的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嗔恚、愤怒、多疑、嫉妒和气恼都会产生痛苦。这全部都是由于缺乏觉察。
你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把你们困在内里,不能自拔向神祷告是帮不了你们重获自由的。你们必须看清楚你们的内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见,因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么。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么,你才可以不为它所缠缚。
有人对你发怒,你当然也可以对他发怒,但这只会增加痛苦。如果你是行觉察之道,你便不会以发怒作反应。你会把心平定下来,去寻求那人对你发怒的原因。经深切的察思,你一定可以找到那人恼怒的因由。
假如你所发现的,是与你自己的错误行为有关,你一定会愿意承担令他恼怒的责任。如果你发觉自己没错,你便应该尝试找出他对你误会的原因。这样,你才可以帮助他去明白你真正的本怀,而避免再令大家增加痛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 I
译者序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 III
◆上 篇
1. 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 3
2.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 10
3. 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 16
4. 受伤的天鹅 / 21
5. 饿晕后,佛陀放弃了苦行 / 27
6. 当年佛陀出生时…… / 31
7. 少年时的佛陀 / 37
8. 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 42
9. 佛陀结婚了 / 46
10. 生、老、病、死,一生都要面对 / 50
11. 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 54
12. 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 58
13. 开始独自修行 / 62
14. 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 69
15. 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 72
16. 那一晚,耶输陀罗睡着了吗? / 79
17. 佛陀彻底开悟了 / 82
18. 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 85
19. 对橘子的专注,是一种修行 / 89
20. 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 95
21.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 / 99
22. 初转法轮 / 103
23. 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 / 107
24.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112
25. 回归当下这一刻,你才会觉醒 / 115
26.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 117
27. 世法燃烧 / 122
28. 佛陀僧团 / 126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中 篇
30.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135
31. 我会在春天回去 / 142
32. 谣言,迟早会自动止息 / 148
33. 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 151
34. 重聚:佛陀回家了 / 155
……
◆下 篇
56. 观呼吸 / 259
57. 木筏不是彼岸 / 265
58. 一把珍贵的泥土 / 271
59. 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 275
60. 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 278
……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 I
译者序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 III
◆上 篇
1. 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 3
2.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 10
3. 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 16
4. 受伤的天鹅 / 21
5. 饿晕后,佛陀放弃了苦行 / 27
6. 当年佛陀出生时…… / 31
7. 少年时的佛陀 / 37
8. 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 42
9. 佛陀结婚了 / 46
10. 生、老、病、死,一生都要面对 / 50
11. 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 54
12. 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 58
13. 开始独自修行 / 62
14. 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 69
15. 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 72
16. 那一晚,耶输陀罗睡着了吗? / 79
17. 佛陀彻底开悟了 / 82
18. 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 85
19. 对橘子的专注,是一种修行 / 89
20. 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 95
21.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 / 99
22. 初转法轮 / 103
23. 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 / 107
24.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112
25. 回归当下这一刻,你才会觉醒 / 115
26.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 117
27. 世法燃烧 / 122
28. 佛陀僧团 / 126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中 篇
30.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135
31. 我会在春天回去 / 142
32. 谣言,迟早会自动止息 / 148
33. 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 151
34. 重聚:佛陀回家了 / 155
……
◆下 篇
56. 观呼吸 / 259
57. 木筏不是彼岸 / 265
58. 一把珍贵的泥土 / 271
59. 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 275
60. 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 278
……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 I
译者序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 III
◆上 篇
1. 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 3
2.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 10
3. 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 16
4. 受伤的天鹅 / 21
5. 饿晕后,佛陀放弃了苦行 / 27
6. 当年佛陀出生时…… / 31
7. 少年时的佛陀 / 37
8. 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 42
9. 佛陀结婚了 / 46
10. 生、老、病、死,一生都要面对 / 50
11. 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 54
12. 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 58
13. 开始独自修行 / 62
14. 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 69
15. 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 72
16. 那一晚,耶输陀罗睡着了吗? / 79
17. 佛陀彻底开悟了 / 82
18. 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 85
19. 对橘子的专注,是一种修行 / 89
20. 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 95
21.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 / 99
22. 初转法轮 / 103
23. 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 / 107
24.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112
25. 回归当下这一刻,你才会觉醒 / 115
26.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 117
27. 世法燃烧 / 122
28. 佛陀僧团 / 126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中 篇
30.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135
31. 我会在春天回去 / 142
32. 谣言,迟早会自动止息 / 148
33. 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 151
34. 重聚:佛陀回家了 / 155
……
◆下 篇
56. 观呼吸 / 259
57. 木筏不是彼岸 / 265
58. 一把珍贵的泥土 / 271
59. 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 275
60. 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 278
……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真正的快乐,可以在此生实现,尤其是当你们奉行以下几点:
第一,与贤德的善者结交以及避免跌入堕落之途;
第二,在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第三,培养机会让自己多学习正法、戒律,以及你自己的行业;
第四,腾出时间来关心父母和妻儿;
第五,与别人分享时间、资源和快乐;
第六,尽量找机会去培养美德,不要嗜酒和赌博;
第七,学习谦逊、感恩和简朴的生活;
第八,找机会亲近比丘,以研习大道;
第九,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谛为基本;
第十,学习禅修以能消解苦恼忧虑。
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经验到生命的美妙。
快乐就是察觉着现在发生的一切,而同时绝无执著和忧惧。
一个快乐的人会珍惜现在正发生的每一奇境:一阵凉风、清晨的天空、一朵金黄的鲜花、一棵紫竹树、一个小孩的微笑。
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欣赏这一切,却丝毫没有被它们系缚着。明白了一切法的无常无我,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被这些享受吞噬的。
因此,这个快乐的人便可活得自在,无忧无惧。他明白一朵鲜花早晚会凋谢,因此它凋谢时,他不会伤心。一个快乐的人了解万法生死之性,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对死亡全不担忧或惧怕。
二法印是‘无相’。
‘无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当人们不能体悟万法的互依互缘和空性,他们便误认世法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他们以为此与彼各不相关,独立而存。这样观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别心之利剑,把实相斩成零散的碎片。这样做,便无法看得到实相的真面目了。
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互依互存。彼有此在,此存彼中,一法蕴藏一切法,这就是相间存在与相间切入的意思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如果你们这般观想,便会发觉平常一般的领会是充满错误的了。思想意识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准确。思想意识之眼会误当绳索为毒蛇。有慧眼的明亮,绳索的真相显露无遗,而蛇的影像便顿然消失。
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减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别心所形成的。从无为的绝对角度而言,实相的真相是不能只限于这些概念范畴之内的,因此,一切法都是无相的。你们要这样观想,来破除所有有关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和减等念头。这样,你们才能获得解脱,‘无相’就是第二解脱门。
修习慈爱以降伏嗔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
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
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产生的喜悦。
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地看待。这是,因为那是;那是,因为这是。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不要排斥一样而又追求另一样。
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如你修习它们,你一定会成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乐的泉源。
了解和爱心原是一体。没有了解就不可能有爱心。
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结晶。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便连一个最残忍的人也不会憎恨。我们只会希望尽力帮助他改善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状况。真正了解一切,会令我们产生慈悲与爱心,进而导致正确的行为。要去施爱,首先就要去了解明了。因此,了解明了就是解脱之匙。
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留心关注,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在发生的一切。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它能够领导我们达至解脱和彻悟。
生命的燃亮有赖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悉达多称这些为正道。
生、老、病、死都在每人的生命里必然发生。我们必须每天都在生、老、病、死上思维反省,以使自己不会在欲海里迷失。
反之,我们要创造充满平和、喜悦和自足的生命。一个证道的人会用平等心对待生、老、病、死。
所有法的真义就是无生无灭、无成无坏、无增无减。
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个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有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性的见解。
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
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
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睺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今天,你们与我分享了你们仓库里的米粮,你们使我非常高兴。
你们如果每天给别人一点点的礼物,也可以令他们很高兴。
这些礼物未必是要买回来的,把在田里摘的一朵花送给你们的父母亲,已经会令他们非常高兴;一句感谢的话或一点爱心,也是很珍贵的礼物;一个慈祥的目光或表示关怀的举动,也可以替别人带来快乐。
每天都给你们的家人和朋友一点礼物吧!
“摩诃迦叶就是因为与花朵达到接触,才会先你们而笑。你们的心内不停有障碍,便一直都不能与花朵达到接触。你们之中有人会问:‘为何乔达摩要举起那朵花?他这样做有何用意?’假如你有这些念头在心中,你便不能真正体验这朵花。
“朋友们,在念头之中失却了自己,是会妨碍我们与生命真正接触的。如果你被担忧、懊恼、焦虑、嗔怒或嫉妒所操纵,便会失去与生命的美好神奇接触的机会了。
“朋友们,我手中的莲花,只对那些活在当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实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对你来说,这朵花实不存在。有些人可以走过一林的檀香树,而一棵檀香树也看不见。生命虽然是充满苦恼,但也同时满载奇珍。你们要留心察觉,然后才会发现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
“与痛苦接触并不是要自己失却于痛苦之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所谓接触,就是与生命的每刻都直遇契入,以能对它有深切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生命的无常性和互依性。有了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致迷失于欲望、嗔怒和贪爱之中。那时,我们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
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吸入气息;呼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呼出气息。在这些练习呼吸的时候,集中你的心念在你的气息上。
这样,胡思乱想便会终止,而使你的心投入专注之中。当你察觉你的呼吸,你便会专注。在专注中,你便不会散乱。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你便证得醒觉。这种醒觉,就是潜藏在每一个众生之内的佛性。
吸入的气息短,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的气息长,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你要全面地察觉每一口气息。专注地观息可以帮助你得定。有了禅定,你便可以洞察你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真性。这又称为净身法。
每个人都存藏着开悟的种子。众生都不用向身外求悟,因为他们本身就含藏着宇宙间的所有智慧和力量。
燃亮了他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的川流,悉达多现在明白无常与无我就是生命的必需条件。
没有无常和无我,任何事物都没法生长和发展。就如一粒米如果不是无常和无我,它就不会生长成稻。如果云不是无常无我,它就不会变成雨水。如果不是无常性和无自性,一个小孩就不会长大成人。“因此,”他想,“接受生命就是去接受无常无我。
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
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有常有我的观念都是思巧上所产生的虚假分别。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碍都可以超越,因而从痛苦的巨轮中解脱出来。”
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
所有人真正渴望着的爱,是慈爱和悲心。大慈或慈爱,是替别人带来欢乐的心量;大悲或悲心,则是替别人解除苦难的胸怀;大慈和大悲都是不求回报的。慈爱和悲心亦不限于对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家属、宗亲和国民这种爱,是遍及所有人和众生的。在大慈和大悲里,没有丝毫的分别、'我的’或‘非我的’的成分。正是因为没有分别,因此也就没有执著。大慈和大悲只会导致快乐和减轻痛苦。它们并不会带来忧伤苦恼。没有这种爱,生命便没有意义了。有了慈爱和悲心,生命必会充满平和、喜悦和满足。
他申说:“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创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做的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嗔恚、愤怒、多疑、嫉妒和气恼都会产生痛苦。这全部都是由于缺乏觉察。
你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把你们困在内里,不能自拔向神祷告是帮不了你们重获自由的。你们必须看清楚你们的内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见,因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么。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么,你才可以不为它所缠缚。
有人对你发怒,你当然也可以对他发怒,但这只会增加痛苦。如果你是行觉察之道,你便不会以发怒作反应。你会把心平定下来,去寻求那人对你发怒的原因。经深切的察思,你一定可以找到那人恼怒的因由。
假如你所发现的,是与你自己的错误行为有关,你一定会愿意承担令他恼怒的责任。如果你发觉自己没错,你便应该尝试找出他对你误会的原因。这样,你才可以帮助他去明白你真正的本怀,而避免再令大家增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