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我在故宫修文物
【内容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
……
[ 展开全部 ]
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 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编辑推荐】: ■在追求房子和车子、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故宫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用3年的时间磨一把刀,用18年的时间修复一幅画。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他们自己。“择一事,终一生”,令无数年轻人深受触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关注度超过《舌尖上的中国》。B站人气爆棚;豆瓣评分高达9.4。 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本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不为人所知的,与文物摩挲交流的,时间的故事。 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朴素的文字,诗意的摄影 知名作家绿妖深入故宫,用了大量的时间,观摩大师们的日常工作,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深入采访;诗人摄影家严明,近距离跟随拍摄。绿妖和严明均为各自行当里颇受赞誉的“匠人”,业不同,道相同,二人的作品,可信可感。 ■四色全彩印刷,裸脊舒展呈现 近百幅精美文物图、人物图、修复图及绝版老照片,采用全彩印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装帧采用裸脊锁线,使书得以舒展平铺,内页彩图优雅呈现。以匠人之心,作匠人之书。 【名家推荐】: 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太牛了,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两次槽,一年跳三次槽。这就是为什么年轻观众会一下被打中,都说“献出我的膝盖”、“跪了”。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 萧寒 很有幸,我能近距离地看到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状态,听到他们回忆自己的师父的点点滴滴,工匠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我羡慕这样的面容。——著名作家 绿妖 能在故宫“拍文物”,我是幸运的,也满心震撼。长期的心驰神往终于变为抵达:国宝俯仰皆是,人物真实可感。文物总是在时间里越发显露出它们的意义,修复技师们正是用时间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们坐得住、给得起,如此一生……像一个景观、像一个仪式。——著名摄影家 严明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简单。他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故宫修复专家 屈峰
[ 收起 ]
作者:萧寒 主编 绿妖 撰稿 严明 摄影
出版社:新经典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48.00元
ISBN:7549590354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铜器室: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是轻松日常
来日方长
2017-06-22 14:24:49 摘录
“我修过的文物,我都喜爱。你必须得喜爱,要不喜爱,你就对它不珍惜,干出的活也不会太漂亮。”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铜器组现在的非遗传承人王有亮也意外走红。
王有亮今年五十二岁,自己早已是位师父,在带徒弟,走到哪儿都是受人尊敬的青铜修复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但他仍然不断提起他的师父,自己手艺的源头。这是个自我的时代,许多人略有所悟就自立门户,展现“我”的聪明及努力,而王有亮的态度里有种笨拙的老实、老实的谦逊,这种风格里有传统文化的气息,隐隐让人想起一个在当下已经“过时”的词——“尊师重道”。“尤其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学校,自由从师学习百工技艺为专业的人,终其一生而‘尊师重道’的精神和行为,比起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更胜一筹。”(南怀瑾)
做派谦逊,但手艺漂亮,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是轻松日常,轻松来自大量的经验,“反正干我们这行别偷懒,你干得越少越不行。就得多干,你没悟性的必须得多干,才能找出这个感觉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voviolin
2017-04-04 21:59:40 摘录
少虞剑是复合剑,一把剑上用了两种合金。古人在战学中发现,一把剑含锡高会锋利异常,失之太脆;含铜量过高,则柔韧有余而锋利不足。古人发明了复合剑,剑心用含锡最低的合金,两刃和锋部含锡量较高。既锐利,又柔韧。在古代,这是一把科技含量很高的剑。赵振茂复制的少虞剑,令人感叹这一代老师傅的青铜器修复技艺已至炉火纯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voviolin
2017-04-04 21:53:54 摘录
传统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宋代、元代仿制古代青铜器成为风尚,杭州、苏州等地出现了颇有名气的仿古青铜器作坊;明清及民国时期,青铜器修复分四大流派:北京,苏州,潍坊,西安,这与大的社会背景相关。吴地自春秋时候就开始冶炼制作青铜器,北宋时青铜器的仿古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明清时除了宫廷,青铜器的制作最发达当属江浙,有工艺基础、又邻近上海,需求大,形成了一个产业;山东潍坊派与大收藏家陈介祺有关。晚清到民国最大的收藏家陈介祺收藏了很多青铜器,真品密不示人,需要大量复制品以应付官员索讨观赏;西安是文物大省,出土有大量西周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文字成为研究重点,所以西安流派注重青铜器文字的修复、补刻、伪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voviolin
2017-04-04 21:41:32 摘录
中国的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发源时期。最早青铜器的出现,即历史上传说的夏铸九鼎,也恰恰是中国进入国家阶段的标志时期。许多制度、思想,都是在青铜时代逐渐完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周礼,周礼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就是青铜器。青铜器不仅承载了中国的文化,也承载了中国在国家制度化建设方面的理念,所以青铜文明一直受人尊崇。而成组合的具有"藏礼"作用的青铜礼器体系,也是中国青铜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青铜文化的突出特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
钟表室:从清代一直传承至今
王津:修文物是与历代工匠的对话
铜器室: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是轻松日常
王有亮:我们永远是修旧如旧
恽小刚:闻着这青铜器有香味
裱画室:自宋代就已成熟的技艺
单嘉玖:磨刀刮纸就是磨你的性子
徐建华:看一个人水平高低看他打的糨
杨泽华:马蹄刀里有装裱技艺的传承
摹画室: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郭文林:个性都收起来,完全按古画走
巨建伟: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
沈伟:规矩的第一条就是要守住寂寞
木器室:维护着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
史连仓:木工来源于生活,也接近生活
屈峰: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修复,而是传承
漆器室: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
闵俊嵘:希望我做的器物能传给下一代
尾声
跋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
钟表室:从清代一直传承至今
王津:修文物是与历代工匠的对话
铜器室: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是轻松日常
王有亮:我们永远是修旧如旧
恽小刚:闻着这青铜器有香味
裱画室:自宋代就已成熟的技艺
单嘉玖:磨刀刮纸就是磨你的性子
徐建华:看一个人水平高低看他打的糨
杨泽华:马蹄刀里有装裱技艺的传承
摹画室: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郭文林:个性都收起来,完全按古画走
巨建伟: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
沈伟:规矩的第一条就是要守住寂寞
木器室:维护着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
史连仓:木工来源于生活,也接近生活
屈峰: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修复,而是传承
漆器室: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
闵俊嵘:希望我做的器物能传给下一代
尾声
跋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
钟表室:从清代一直传承至今
王津:修文物是与历代工匠的对话
铜器室: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是轻松日常
王有亮:我们永远是修旧如旧
恽小刚:闻着这青铜器有香味
裱画室:自宋代就已成熟的技艺
单嘉玖:磨刀刮纸就是磨你的性子
徐建华:看一个人水平高低看他打的糨
杨泽华:马蹄刀里有装裱技艺的传承
摹画室: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郭文林:个性都收起来,完全按古画走
巨建伟: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
沈伟:规矩的第一条就是要守住寂寞
木器室:维护着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
史连仓:木工来源于生活,也接近生活
屈峰: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修复,而是传承
漆器室: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
闵俊嵘:希望我做的器物能传给下一代
尾声
跋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王有亮今年五十二岁,自己早已是位师父,在带徒弟,走到哪儿都是受人尊敬的青铜修复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但他仍然不断提起他的师父,自己手艺的源头。这是个自我的时代,许多人略有所悟就自立门户,展现“我”的聪明及努力,而王有亮的态度里有种笨拙的老实、老实的谦逊,这种风格里有传统文化的气息,隐隐让人想起一个在当下已经“过时”的词——“尊师重道”。“尤其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学校,自由从师学习百工技艺为专业的人,终其一生而‘尊师重道’的精神和行为,比起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更胜一筹。”(南怀瑾)
做派谦逊,但手艺漂亮,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是轻松日常,轻松来自大量的经验,“反正干我们这行别偷懒,你干得越少越不行。就得多干,你没悟性的必须得多干,才能找出这个感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