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

【内容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萧寒 主编 绿妖 撰稿 严明 摄影
  • 出版社:新经典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48.00元
  • ISBN:7549590354
摹画室: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 voviolin
    2017-05-07 20:14:46 摘录
    摹画室每天第一件事情是磨墨,他们不用现成的墨汁,研出来的墨稳定性强,装裱时不会跑墨。每天画完后要洗砚,当天的墨当天用,过了夜是宿墨,宿墨的胶体挥发,剩下炭化的颗粒,稳定性差。“中国画要创造绘画过程,从头到尾这个工序都很讲究,它是修心的过程。磨墨是画画第一步,它不仅仅是制作墨汁的过程,它是人从生活状态进入创作状态的过程,磨墨就是在静心。”
    一遍遍地研磨,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太轻,如果你目睹他们的工作状态,会发现那种禅宗寺院的感觉从何而来,屋中并没有佛像,但他们有自己的信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voviolin
    2017-05-07 20:12:45 摘录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即使不算战火辗转,书画卷轴也只能保存八百年。以临摹的方式来保存原件自东晋已得到重视,兴盛于唐宋。历代都有官廷画师对古画进行临摹复制,至宋徽宗时期,更组织皇家画家大量临摹前朝名迹,“训督甚严”。传世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图》是依靠宋代的摹作才为后人所了解。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早就成为历史谜团,它的三种最佳唐代摹本都收藏在故官,也具有特别的文物价值。官办临摹明清仍有,民国时衰微。
    同时,中国绘画强调“神韵”“写意”,是作者“天人合一”的心灵表现,在造型上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讲究写实,而是散点透视,适度的变形与夸张,所以初学者无法以写生进行训练,而是通过临摹前人作品掌握技巧,所以,临摹也是学习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