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孤独六讲
《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于初版十周年之际重磅回归。新版收录蒋勋亲作长序——“做完整的自己”,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
……
[ 展开全部 ]
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 十年:《孤独六讲》跨越十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文化经典。有人从中看到孤独,也有人看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时长达两年,于初版十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重磅回归。 - 新版:蒋勋创作全新长序“不完整的自己”,并亲作修订全部内文。从装帧设计到全书品质,均亲自把关。精雕细琢,用真诚诠释孤独之美。 - 孤独:蒋勋以一颗柔软心,书写让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与读者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 经典:《孤独六讲》在华人世界创下百万畅销记录,成为孤独美学的代名词。从明星到学者,无数人从中找到了共鸣。独立面对世界之后,你更能知道它的价值。 - 装帧:极简装帧,黑白灰三色清雅设计,赋予新版全新质感。
[ 收起 ]
作者:蒋勋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48.00元
ISBN:753549283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162 )
评价 (1 )
新版序
C家小贝
2021-12-27 16:17:49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鱼小眠与小橘
2020-12-06 20:28:13 摘录
我们经常用不同的暴力形式待人,打骂是最容易发现的暴力但有时候我们对人的嘲讽是暴力、对人的冷漠是暴力,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力;你可以看张爱玲的一部小说《金锁记》,看那个母亲对她最爱的孩子长白所做的事,真是耸动,为了不让儿子出去玩女人或是做别的她不喜欢的事,她教他抽鸦片,让他留在身边。她觉得这是爱,如果你告诉她,这是暴力,她一定哭倒在地,她会说她这么爱孩子,还准备把所有的遗产都给他。
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我故意用这个例子,因为爱和暴力是两种极端,却可能同时出现,唯有认知到这一点,暴力美学才有可能触碰到更根本的问题。
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所以我直觉得很遗憾,荀子的性恶论没有继续发展,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就像小说里的大学生,变得不切实际。我们一定要知道,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意义,必须让两者互动,引导到思辨、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最更深层、更高层次的探讨。
只有真正了解暴力的本质,才能有意识去避免别人带给你的暴力以及避免自己无意识带给别人的暴力伤害。在职场作为管理者,要明白有些时候话语、语气甚至情绪表情可能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还是要不停提醒自己我们谈话的目的是什么?是解决问题或者让同事意识到问题并解决,而不是发泄情绪。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鱼小眠与小橘
2020-11-25 23:24:38 摘录
这一个接一个的问号,你可以反问自己。性会变成偷窥,暴力也会变成偷窥,电影是我们偷窥暴力的管道。但是,偷窥只会让我们触碰到一点点内在不为人知的边缘,还没有到核心。二十世纪之后,人们可以坦然地去面对暴力美学这个议题,才渐渐触到了核心,当暴力被提升为美学的层次后,反而是最不危险的状态—不论是性或暴力,在被压抑时才是最危险的;公开讨论能提供一个转化的可能,使暴力变成了赛车、摔跤或是巴黎街头给青少年的游戏场,在这个空间
里,暴力合法化了。
应该承认了解人性的复杂。社会如果只是单纯地把一切暴力相关的事物都遮掩起来,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纯洁无暇吗?只怕适得其反。有时候真的讨厌“一刀切”的懒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鱼小眠与小橘
2020-11-15 22:36:55 摘录
卓文君所进行的革命,恐怕是比项羽、荆轲更难的。我们看到男性的革命者总会以决绝的姿态出走,情绪非常悲壮,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壮烈的气氛,却是加倍困难,因为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的礼教、道德加诸在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
“革命孤独” 革命精神应该是我一直最缺乏的吧。从小到大的轨迹就是努力读书考个还行的大学,毕业后找一份还行的工作。没有什么离经叛道。最大的背离应该是25岁还没有丝毫恋爱结婚的想法。因为无力感,现在连政治都很少去关注了,更别提革命。常常质疑这个社会的某些现象,但是自己不知不觉好像追求的也是普世的价值,世俗的那些东西。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慢慢淹没在社会大众里。“革命者大都是失败者。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我能做的大概只有在追求现世成功的路上,对那些革命孤独者保有理解和尊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鱼小眠与小橘
2020-11-15 22:18:3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randa
2020-07-30 01:52:37 摘录
在西方的语境里,“孤独”的意义很不一样。例如“ solitude这个字,源自于拉丁文的“sol”,是“太阳”的意思。现代葡萄牙、西班牙语的“太阳”还是“sol”,法语“ soleil”或意大利语“sole”的“太阳”,也还是源于这个字根。希腊语的“sol”是“惟一”的意思。
西方从“太阳”、“惟一”发展出“孤独”这个词,产生类似
庄子哲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负的孤独感。
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哀婉
悲悯。
两个不同的文化,从语文开始,赋予了“孤独”不同的生命
意涵
“太阳”、“惟一”,在浩瀚的宇宙中,孤独者,对自己的存在自信而且自负,并不需要他人怜悯。这样的“孤独”,充分认识到自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完满个体。
然而,没有父母照顾的“孤儿”,没有儿女照顾的“独居老人”,却是社会伦理上的缺憾,不完美,“孤独”也就很难成为一种正面的生命价值。
从文化差异讲孤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虾
2020-01-25 22:46:39 摘录
说这话时,我一直回想到二十五岁时在巴黎所受到的震撼。这么说好了,你的生命里有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没错,就是不切实际,因为青春如果太切合实际,就不配叫做青春了。因为青春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梦想的嘉年华。参加学运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政治目的,包括我在巴黎一起参加学运的朋友,有些人就是因为男朋友或女朋友参加而参加,他们甚至不知道游行的议题到底是什么。但是,曾经感受过那份激昂的人一生都不会忘记。
说出第一句话的蒋勋一定已经老去了。就是不再青春的意思。 为了男女朋友参加学运,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是盲从,没有自己的思考,拿不到真正激昂的青春的入场券。 这样盲目的激昂有什么值得怀念的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浅浅笑安然-
2019-12-01 00:00:26 摘录
张爱玲生活在华人的大家族中,她说:人是没有隐私的。她说大清早,不把门打开,就是在做坏事。即使关了门,纸糊的窗户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窥探的破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lene Jin
2018-11-02 08:54:18 摘录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时,语言会呈现另一种状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lene Jin
2018-10-23 13:07:03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lene Jin
2018-10-23 11:19:09 摘录
五四运动口号 德先生——民主——democracy 赛先生——科学——science 莫尔西小姐——道德——morality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lene Jin
2018-10-23 11:05:42 摘录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用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五常”学说,是西汉时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提出的。 他认为“三纲”,是人们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他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为宇宙的规律;把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运用于伦理道德,论证了封建统治的神权、皇权、族权、夫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制造了理论依据。 从此以后,“三纲五常”便成了封建统治者套在我国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充当愚弄和欺骗人民的道德教条和主要支柱,反映了封建宗法伦理思想中的糟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lene Jin
2018-10-23 11:00:24 摘录
柏拉图《飨食篇》——Eros——性欲,爱神,“肉身爱欲” 弓箭——爱欲的诱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lene Jin
2018-10-23 10:55:47 摘录
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爱其他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eslieluby
2018-10-19 08:46:20 摘录
当我们用超出对话的角度去观察语言,语言就会变成最惊人的人类行为学,远比任何动物复杂,这里还牵涉到很多人际关系,例如前面提到的宋江和阎惜姣,夫妻之间的语言别人很难了解,他们可能是在打情骂俏,别人听来却是像吵架。
张爱玲的小说写得极好,一对夫妻在街上吵,丈夫说出的话恶毒得不得了,甚至要动手打妻子。旁人看不下去报了警,因为当时正推行新生活运动,丈夫不可以这样对待妻子。正当丈夫要被抓进捕房时,妻子一把推开警察,拉着丈夫说:“回家吧!回家吧!回家你再骂再打。”
这是夫妻之间的语言,并非一般人从字面上了解的状况。
我相信语言也建立着一种“他者不可知”的关系。罗兰·巴特在《明室》这一本讲摄影美学的书中开头就说,他的母亲过世了,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在抽屉中看到母亲五岁的照片,他突然深刻地感觉到原来母亲真的五岁过。因为母亲的五岁对他而言是不存在的,他也无法了解,借由母亲的照片,他开始探讨摄影、影像的意义和价值。
我想,语言就如同这张照片,常常会变成个体和个体间一个不可知的牵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独 021
语言孤独 069
革命孤独 111
暴力孤独 157
思维孤独 205
伦理孤独 247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独 021
语言孤独 069
革命孤独 111
暴力孤独 157
思维孤独 205
伦理孤独 247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独 021
语言孤独 069
革命孤独 111
暴力孤独 157
思维孤独 205
伦理孤独 247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我故意用这个例子,因为爱和暴力是两种极端,却可能同时出现,唯有认知到这一点,暴力美学才有可能触碰到更根本的问题。
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所以我直觉得很遗憾,荀子的性恶论没有继续发展,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就像小说里的大学生,变得不切实际。我们一定要知道,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意义,必须让两者互动,引导到思辨、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最更深层、更高层次的探讨。
里,暴力合法化了。
西方从“太阳”、“惟一”发展出“孤独”这个词,产生类似
庄子哲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负的孤独感。
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哀婉
悲悯。
两个不同的文化,从语文开始,赋予了“孤独”不同的生命
意涵
“太阳”、“惟一”,在浩瀚的宇宙中,孤独者,对自己的存在自信而且自负,并不需要他人怜悯。这样的“孤独”,充分认识到自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完满个体。
然而,没有父母照顾的“孤儿”,没有儿女照顾的“独居老人”,却是社会伦理上的缺憾,不完美,“孤独”也就很难成为一种正面的生命价值。
张爱玲的小说写得极好,一对夫妻在街上吵,丈夫说出的话恶毒得不得了,甚至要动手打妻子。旁人看不下去报了警,因为当时正推行新生活运动,丈夫不可以这样对待妻子。正当丈夫要被抓进捕房时,妻子一把推开警察,拉着丈夫说:“回家吧!回家吧!回家你再骂再打。”
这是夫妻之间的语言,并非一般人从字面上了解的状况。
我相信语言也建立着一种“他者不可知”的关系。罗兰·巴特在《明室》这一本讲摄影美学的书中开头就说,他的母亲过世了,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在抽屉中看到母亲五岁的照片,他突然深刻地感觉到原来母亲真的五岁过。因为母亲的五岁对他而言是不存在的,他也无法了解,借由母亲的照片,他开始探讨摄影、影像的意义和价值。
我想,语言就如同这张照片,常常会变成个体和个体间一个不可知的牵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