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孤独六讲
《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于初版十周年之际重磅回归。新版收录蒋勋亲作长序——“做完整的自己”,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
……
[ 展开全部 ]
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 十年:《孤独六讲》跨越十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文化经典。有人从中看到孤独,也有人看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时长达两年,于初版十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重磅回归。 - 新版:蒋勋创作全新长序“不完整的自己”,并亲作修订全部内文。从装帧设计到全书品质,均亲自把关。精雕细琢,用真诚诠释孤独之美。 - 孤独:蒋勋以一颗柔软心,书写让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与读者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 经典:《孤独六讲》在华人世界创下百万畅销记录,成为孤独美学的代名词。从明星到学者,无数人从中找到了共鸣。独立面对世界之后,你更能知道它的价值。 - 装帧:极简装帧,黑白灰三色清雅设计,赋予新版全新质感。
[ 收起 ]
作者:蒋勋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48.00元
ISBN:753549283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162 )
评价 (1 )
情欲孤独 021
Miranda
2020-07-31 02:54:19 摘录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你将不断找寻柏拉图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却总是觉得不对;即使最后终于找到“对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如石老师曾言 人生如考场 需学会从安静中汲取力量 而速度与深远往往冲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randa
2020-07-31 02:52:03 摘录
先有结局,就不会有思考、推论的过程。当我自己在写小说时,我便得对抗自己从小训练出来“先有结局”的观念,而是假设自己就是小说里的人物。这是往后我写作的一条道路,我也希望不只是我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在经历这么多事件后,足以成熟地让人民思考,而不是用结局决定一切。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小学生写作文,已经不写“拯救”大陆同胞的八股教条了,但是不是就有思考了呢?我很怀疑。事实上,今日社会事件的报道,甚至在餐厅里听到的对话,都还是先有结局。一到选举时更明显,都是先有结局再搜罗证据,如果真是这样,人民的思考在哪里?从过去到现在,人民的思考在原地踏步,好像他忽然从一个权威的体制里跳出来,觉得过去都是很愚昧的,他气得跳脚,以为跳向另一个极端。可是你仔细看,他跳脚的方式和当年某个伟人去世时跳脚的姿态是一样的,并没有改变。他还是用同样的情绪在跳脚、在哭,只是偶像换了另外一个东西而已。如果这样的话,人民的思考在哪里?
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我相信,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孤独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嵇康,勇于说出不一样的话,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结局;如果你认为这是结局,就会以为“他只是在作怪”,当你抛开结局的想法时,才能理解对方是在提出不同的想法。逻辑( logic)一词源于希腊文 logos,就是“不同”的意思。你从正面,我从反面,以后才能“合”,才有思考可言。而如果只有一面倒的意见,思考便无由产生。
我相信,好的文学要提供的就是一种“触怒”
所谓结局,可理解为定论 不轻易定义 尊重多元 包容差异 允许冒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randa
2020-07-30 15:52:30 摘录
这个社会上的阮籍愈来愈少,就是因为这句话。我当老师的时候,也曾经对一个特立独行的学生说:“你干嘛这样子?别人都不会。”说完,我突然觉得好害怕。
回想我在大学时,也曾经特立独行,我的老师对我说过一样的话。我不知道这句出于善意和爱的话,对孤独者有什么帮助?或者,反而是伤害了他们,让他们的孤独感无法出现。
近几年来,我常在做忏悔和检讨。在大学任教这么久,自认为是个好老师,却也曾经扮演过压迫孤独者的角色。(事例)
后来如何大彻大悟呢?因为一个学生。(事例)后来我保住了这个学生,没有受到处罚。但是当我把这个学生叫来时,他对我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处罚我?”我到现在还在想这件事。
在群体文化里,二愣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很正直,有话直说,包括我在内,都是在伤害他。我用了我的权力去保护他,可是对他来讲,他没有做错,为什么不让他据理力争,去向校长、向训导单位解释清楚,让他为自己辩白?
不管是爬墙的女孩,或是这个贴海报的学生,都是被我保护的,但是,我自以为是的保护,其实就是在伤害他们的孤独感,使孤独感无法完成—我在设法让他们变得和群体一样。
如阮籍等人都是被逼到绝境时,他们的哭声才震惊了整个文化,当时如果有人保护他们,他们便无法仰天长啸。
任何一个社会角色都应有自省 尊重他人的孤独感 也是一种成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randa
2020-07-30 02:29:23 摘录
竹林七贤的孤独
然而,历朝历代不乏有人对儒家教条提出反击,如前面提到的竹林七贤,他们做了很大的颠覆,但是痛苦不堪。我提到了“啸”这个字,口字边再一个严肃的“肃”,那是一个孤独的人走向群山万壑间张开口大叫出来的模样。我们现在听不到阮籍和其他竹林七贤的啸,可是《世说新语》里说,当阮籍长啸时,山鸣谷应,震惊了所有的人,那种发自肺腑、令人热泪盈眶的呐喊,我相信是非常动人的。很多人以为“啸”是唱歌,其实不然,就像鲁迅的集子取名“呐喊”一样,都是从最大的压抑中狂吼出来的声音。而这些孤独者竟会相约到山林比赛发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啸声,大家不妨看看《世说新语》,便会了解“啸”其实是一个极其孤独的字,后来保留在武侠小说《啸傲江湖》中,但后人都以谐音字讹传为“笑
傲江湖”,不复见从心底嘶叫呐喊出的悲愤与傲气。
竹林七贤一生没有完成什么伟大的事业,他们没有达成儒家文化的要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从我五岁时开始背诵,但到了十三岁情欲混乱时,读这些会让内心翻搅的欲望沉淀吗?当然不会,这些经典是伟大的思想,但不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所需要去感受的。
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阮籍会跑到山林里大叫。父母师长都不觉得阮籍在历史里是重要的人物。
怎么看历史 敢质疑 不盲目做传讹者 时代中的边缘人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randa
2020-07-30 02:04:08 摘录
孤独,是我一直想谈论的主题。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隐约感觉到有一个孤独的声音。不明白为何会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感觉到孤独的心事,我无法解释,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
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角度解读新闻,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
于是我听到了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各个阶层处于孤独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当社会上流传着一片暴露个人隐私的光碟时,我感觉到被观看者内心的孤独感,在那样的时刻,她会跟谁对话?她有可能跟谁对话?她现在在哪里?她心里的孤独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旋绕了许久。
我相信,这里面有属于法律的判断、有属于道德的判断,而属于法律的归法律,属于道德的归道德;有一个部分,却是身在文学、美学领域的人所关注的,即重新检视、聆听这些角色的心事。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因为理解 所以更宽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浅浅笑安然-
2019-12-02 23:58:06 摘录
相反地,孔子好不容易有个特立独行的学生,问他死亡是什么?马上就挨骂了:“未知生,焉知死?”可是,怎么可能不问死亡呢?死亡是生命里如此重要的事情,一个文化如果回避了死亡,其实是蛮软弱了。儒家文化固然有乐观、积极、奋进的一面,但是我觉得儒家文化最大的致命伤,就是始终不敢正视死亡。
儒家谈死亡非得拉到一个很大的课题上,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唯有如此死亡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自小接受的训练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死亡,可是人的一生有多少次这种机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浅浅笑安然-
2019-12-02 00:13:53 摘录
幸好,我们还有老庄。老庄是比较鼓励个人孤独、走出去的思想在庄子的哲学里,明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人活着,孤独地与天地精神对话,不是和人对话。这是在巨大的儒学传统中的异端不过这个了不起的声音始终无法成为正统,只成为文人在辞官、失意、遭遇政治挫折而走向山水时某一种心灵上的潇洒而已,并没有办法形成一种完整的时代氛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斯慕
2019-06-10 21:35:08 摘录
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死的另一半。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我有时也站在街口,像是灵魂出窍一样,观察者来来往往的人流。那一刻,突然觉得巨大的空虚,是不被理解的空虚,也是无所从,无所知的空虚。人生啊,真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斯慕
2019-06-10 21:32:56 摘录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你好,孤独者,我们如此完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斯慕
2019-06-06 01:13:47 摘录
很有趣的是,在我自己出版的作品里,销路比较好的都是一些较为温柔敦厚者。我有温柔敦厚的一面,例如会帮助晚上跳墙的学生回去,写在小说里就是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我也有叛逆的一面,如《因为孤独的缘故》《岛屿独白》两本作品,却只获得少数人的青睐—我很希望能与这些读者交流,让我更有自信维持自己的孤独,因为我一直觉得,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说的真好,我们的教育与成长里总是忘了,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知道我是什么,从而,爱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斯慕
2019-06-06 01:04:39 摘录
也许活着就是意义,也许生命本来就没有意义。意义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赋予一件东西一个事务一个所谓的“意义”?我们要习惯,我们的存在正如一朵花一缕阳光的存在一样,存在就是存在,不是什么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斯慕
2019-05-18 01:04:45 摘录
我开始变得怪怪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母亲便会找机会来敲门:“喝杯热水。”或是:“我炖了鸡汤,出来喝。”她永远不会觉得孤独是重要的,反而觉得孤独很危险,因为她不知道我在房间里做什么。
对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独是一种渴望,可以让我与自己对话,或是从读一本小说中摸索自己的人生。但大人却在房外臆测着:这个小孩是不是生病了?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出来?
哈哈,我小时也是这样。突然不喜欢热热闹闹的嬉闹了,突然觉察到了宴席过后繁华落尽的孤独寂寥了。然后,慢慢地在这种寂寥里,自我凸现出来了,开始和自己对话。但是,这却被父母视为异类,他们的观念里,一个孩子是不会有忧愁的。殊不知,人世间的忧愁往往与年龄无关,和悟性有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晓暮杉
2018-12-04 08:47:37 摘录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
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
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晓暮杉
2018-12-04 08:45:23 摘录
在认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沾带着两种情绪,一个是绝对的客观和冷静,一个是不可解的与身体的纠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晓暮杉
2018-12-04 08:43:52 摘录
这就是孤独感的一个特质—旁人无法了解,只有自己知道,而因为我们不了解,就会刻意将它隔离,于是整个社会的孤独感因此而破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独 021
语言孤独 069
革命孤独 111
暴力孤独 157
思维孤独 205
伦理孤独 247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独 021
语言孤独 069
革命孤独 111
暴力孤独 157
思维孤独 205
伦理孤独 247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独 021
语言孤独 069
革命孤独 111
暴力孤独 157
思维孤独 205
伦理孤独 247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你将不断找寻柏拉图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却总是觉得不对;即使最后终于找到“对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小学生写作文,已经不写“拯救”大陆同胞的八股教条了,但是不是就有思考了呢?我很怀疑。事实上,今日社会事件的报道,甚至在餐厅里听到的对话,都还是先有结局。一到选举时更明显,都是先有结局再搜罗证据,如果真是这样,人民的思考在哪里?从过去到现在,人民的思考在原地踏步,好像他忽然从一个权威的体制里跳出来,觉得过去都是很愚昧的,他气得跳脚,以为跳向另一个极端。可是你仔细看,他跳脚的方式和当年某个伟人去世时跳脚的姿态是一样的,并没有改变。他还是用同样的情绪在跳脚、在哭,只是偶像换了另外一个东西而已。如果这样的话,人民的思考在哪里?
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我相信,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孤独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嵇康,勇于说出不一样的话,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结局;如果你认为这是结局,就会以为“他只是在作怪”,当你抛开结局的想法时,才能理解对方是在提出不同的想法。逻辑( logic)一词源于希腊文 logos,就是“不同”的意思。你从正面,我从反面,以后才能“合”,才有思考可言。而如果只有一面倒的意见,思考便无由产生。
我相信,好的文学要提供的就是一种“触怒”
回想我在大学时,也曾经特立独行,我的老师对我说过一样的话。我不知道这句出于善意和爱的话,对孤独者有什么帮助?或者,反而是伤害了他们,让他们的孤独感无法出现。
近几年来,我常在做忏悔和检讨。在大学任教这么久,自认为是个好老师,却也曾经扮演过压迫孤独者的角色。(事例)
后来如何大彻大悟呢?因为一个学生。(事例)后来我保住了这个学生,没有受到处罚。但是当我把这个学生叫来时,他对我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处罚我?”我到现在还在想这件事。
在群体文化里,二愣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很正直,有话直说,包括我在内,都是在伤害他。我用了我的权力去保护他,可是对他来讲,他没有做错,为什么不让他据理力争,去向校长、向训导单位解释清楚,让他为自己辩白?
不管是爬墙的女孩,或是这个贴海报的学生,都是被我保护的,但是,我自以为是的保护,其实就是在伤害他们的孤独感,使孤独感无法完成—我在设法让他们变得和群体一样。
如阮籍等人都是被逼到绝境时,他们的哭声才震惊了整个文化,当时如果有人保护他们,他们便无法仰天长啸。
然而,历朝历代不乏有人对儒家教条提出反击,如前面提到的竹林七贤,他们做了很大的颠覆,但是痛苦不堪。我提到了“啸”这个字,口字边再一个严肃的“肃”,那是一个孤独的人走向群山万壑间张开口大叫出来的模样。我们现在听不到阮籍和其他竹林七贤的啸,可是《世说新语》里说,当阮籍长啸时,山鸣谷应,震惊了所有的人,那种发自肺腑、令人热泪盈眶的呐喊,我相信是非常动人的。很多人以为“啸”是唱歌,其实不然,就像鲁迅的集子取名“呐喊”一样,都是从最大的压抑中狂吼出来的声音。而这些孤独者竟会相约到山林比赛发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啸声,大家不妨看看《世说新语》,便会了解“啸”其实是一个极其孤独的字,后来保留在武侠小说《啸傲江湖》中,但后人都以谐音字讹传为“笑
傲江湖”,不复见从心底嘶叫呐喊出的悲愤与傲气。
竹林七贤一生没有完成什么伟大的事业,他们没有达成儒家文化的要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从我五岁时开始背诵,但到了十三岁情欲混乱时,读这些会让内心翻搅的欲望沉淀吗?当然不会,这些经典是伟大的思想,但不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所需要去感受的。
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阮籍会跑到山林里大叫。父母师长都不觉得阮籍在历史里是重要的人物。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隐约感觉到有一个孤独的声音。不明白为何会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感觉到孤独的心事,我无法解释,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
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角度解读新闻,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
于是我听到了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各个阶层处于孤独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当社会上流传着一片暴露个人隐私的光碟时,我感觉到被观看者内心的孤独感,在那样的时刻,她会跟谁对话?她有可能跟谁对话?她现在在哪里?她心里的孤独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旋绕了许久。
我相信,这里面有属于法律的判断、有属于道德的判断,而属于法律的归法律,属于道德的归道德;有一个部分,却是身在文学、美学领域的人所关注的,即重新检视、聆听这些角色的心事。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儒家谈死亡非得拉到一个很大的课题上,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唯有如此死亡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自小接受的训练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死亡,可是人的一生有多少次这种机会?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对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独是一种渴望,可以让我与自己对话,或是从读一本小说中摸索自己的人生。但大人却在房外臆测着:这个小孩是不是生病了?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出来?
……
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
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