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 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 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西藏生死书》针对生死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索甲仁波切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定价:39.80元
  • ISBN:7308083780
第四章 心性
  • 玄妙奇峰
    2022-09-02 12:21:15 摘录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过分强调智力,所以我们就想象觉悟需要高度的聪明才智。事实上,许多聪明才智反而是障碍。有一句西藏谚语说:「如果你太聪明了,就会完全抓不到重点。」贝珠仁波切说:「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
    我们西藏人说:「理论就像衣服上的补钉一样,有一天会掉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42:12 摘录
    当你体悟心性时,迷惑被一层一层剥掉了。
    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41:17 摘录
    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只针对一个目标:往内看心性,因而摆脱死亡的恐惧,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真相。  往内看需要我们极大的敏锐和勇气,等于全盘改变我们对于生命和心的态度。由于我们一向耽于往外求取,以致于无法接触到我们的内心生命。我们不敢往内看,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曾告诉我们,这样做会发现什么,我们甚至还相信,往内看会有发疯的危险。

    我们把生命变得如此刺激热闹,以免自己冒险地往内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39:37 摘录
    我们所受的教育,几乎都在告诉我们,除了五官所能认知的世界之外,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39:13 摘录
    心性单纯得让我们无法置信。事实上,我们唯一要做的是:相信心性时时刻刻都呈现着赤裸而纯净的觉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38:37 摘录
    佛性只是无瑕无垢的现前觉醒,   
     知晓一切,空无体性,浑然天成,清明圆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38:03 摘录
    请不要误以为心性只有我们的心才有,事实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我们要一再地强调,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37:32 摘录
    第一是凡夫心,西藏人称为 sem 。有位上师如此下定义:「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著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基本上,它会与一个『其他』相结合,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待关系。」 sem 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凡夫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36:31 摘录
    虽然美好的经验是禅修过程中很有用的里程碑,但如果有任何执著,它们就会变成陷阱。你必须超越它们,进入比较深层而稳定的根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35:43 摘录
    在我们的传统中,介绍心性必须具足「三真」:真上师的加持、真学生的奉献,以及真传承的法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玄妙奇峰
    2022-08-31 12:35:19 摘录
    在那个惊人的瞬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过去的思想已经死了,未来的思想还没有生起,我的思想之流被截断了。在那一个纯然惊吓之中,打开了一片空白,空白之中,只有当下的觉醒存在,那是一种毫无执著的觉醒,一种单纯、赤裸裸而基本的觉醒。即使是那么赤裸裸,那么了无一物,却散发出无限慈悲的温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张旭升
    2019-04-17 00:35:14 摘录
    不管我们有何种生活,我们总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总是圆满具足。我们说,即使诸佛的无边智慧也不能让佛性更圆满;而众生在貌似无边的混乱中,也无法污染他们的佛性。我们可以把真性比喻成天空,凡夫
    第四章心性|59
    心的迷惑则是云。有时,天空完全被云遮蔽,我们抬头往上看,很难相信除了云,还有其他。但只要我们搭乘飞机,就可以发现在云上有无垠的蓝空。我们原先认为它就是一切的云,变得如此渺小,远在我们底下。
    我们必须试着牢记:云不是天空,也不“属于”天空。它们只是悬挂在那儿,以稍带滑稽和无所归属的模样经过,从来不曾弄脏天空或在天空画下任何记号。
    那么,这种佛性究竞在哪儿呢?它就在天空般的心性中,全然开放、
    自由和无边无际。基本上,它简单和自然得不受污染或腐化,纯洁得甚至不能用净或垢的观念来形容。当然,我们说这种心性有如天空,只是一种譬喻而已,可以帮助我们开始想象它无所不包的无边无际,因为佛性具有一种天空所不能拥有的性质—觉醒的光明灿烂。有道是:
    佛性就是完美的,当下的觉知,知晓一切,空无体性,浑然天成,清明圆净。
    云和天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张旭升
    2019-04-17 00:19:51 摘录
    我们虽然也像佛陀一般具有佛性,却未认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风。试着观想这里有一只花瓶,瓶内的空间与瓶外的空间一模一样,却被脆弱的瓶壁分隔。我们的佛心被包在凡夫心的瓶壁内。当我们证悟时,就好像花瓶破成碎片,“里面”的空间与“外面”的空间结合为一。它们合而为一。当下我们才发现,它们从未分离也并无二致它们是永远相同的。
    合而为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张旭升
    2019-04-17 00:18:17 摘录
    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别处,这种教法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佛教智慧。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
    心有很多层面,其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藏族人称为“sem”。有位上师如此下定义:“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著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基本上,它会与一个‘其他’相结合,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待关系。”凡夫心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用。
    因此,凡夫心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与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概念化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凡夫心不停地改变,也始终受制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上师们把凡夫心比喻为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
    从某个角度来看,凡夫心闪烁不定、执著、不停地干预他人的事;它的能量都耗费在向外投射上。有时候,我把它想成墨西哥的跳豆或在树枝间不停跳动的猴子。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夫心却有一种错误而迟钝的稳定性,一种沾沾自喜而自我保护的惰性,一种习气深重像石头般的冥顽不灵。凡夫心像诡计多端的政客那么机巧,疑神疑鬼,根本不相信他人。蒋扬钦哲写道:“擅玩欺骗的游戏。”我们就是在这种混乱、迷惑、没有规律、反复无常的凡夫心作用下,不停地变化和死亡。
    凡夫之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张旭升
    2019-04-17 00:02:36 摘录
    我们把生命造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做整个宇宙。由于我们被关在这个笼子中,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另一个真实面。巴楚仁波切告
    诉我们一只井底蛙的故事。
    有一天,有一只海蛙造访一只终生没有离开过水井的老蛙。
    “你是从哪里来的?”井底蛙问。
    “来自大海。”海蛙回答。
    我们把生命造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做整个宇宙。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