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郭建龙
  •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 定价:68.00
  • ISBN:7545911091
干预经济,必用酷吏//019
  • 志宏
    2019-12-08 13:15:46 摘录
    汉武帝最后两项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叫作均输、平准。这两项政策所引起的争论也是最大的。特别是平准政策,从初衷来看,人们认为它是一项好政策;但从执行来看,不仅没有预想的好处,反而带来无数的恶果。后世的书生往往根据初衷来相信平准的好处,而不去检查一下实际的执行效果。
    这两项法令由著名的敛财能手桑弘羊提出,其目的仍然是增强政府的财力和对经济的控制力。
    所谓均输,是一种让政府插手商品运输和销售的做法。汉代的土地税主要以粮食的形式上缴,但把粮食从地方运到京城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均输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可以灵活处理这些粮食,在当地卖掉,换成钱,或者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品,把土特产品运输到外地高价出售。粮食价格低又笨重,换成土特产品价高量轻,而且土特产品往往在产地很便宜,在外地很贵。这样,政府就可以在减少运输成本的同时,吃买卖的差价。
    从理论上看,均输是一种市场调节机制,如果实行得当,各地的产品分配会更加均衡。但执行的实际效果是:政府参与市场之后,不仅没有平抑物价,反
    而会利用权力压低采购价,抬高出售价,形成剪刀差,赚取额外的利润。因为政府拥有着权力资源,能够通过公权力形成垄断,将其他玩家踢出去;而它奇高无比的管理成本又会抬高商品的价格。
    所谓平准,是指在地方上兴建平准仓,当本地丰收时,政府就收购粮食放入平准仓库;到了本地出现灾害缺粮时,政府再把仓里的粮食拿出来接济社会。但接济不是免费的,而是采取一个低于市价、高于收购价的中间价,这个价格既可以保证政府盈利,又保证民间获得较为平价的粮食。这就像水库对水位的调节一样,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
    由于历代政府都强调民以食为天,平准的原理吸引了大部分的执政者,他们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设立平准仓来平抑粮价,有的时期也的确取得了
    定的效果。但是,在历朝历代的实际运作中,平准仓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
    首先,政府一旦缺少了收人,就会打平准仓里粮食的主意,盘算着怎么卖掉,把钱拿去充当养官成本。灾难真的来了,人们往往发现平准仓空空如也,不知道粮食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
    其次,仓库里的粮食也有保质期的问题。政府的仓库往往管理不善,许多粮食发霉、变质,被平白浪费掉了。
    再次,政府一旦逐利,会变得比私人更加凶狠。敛财的官员们很快学会如何坐庄哄抬价格,不仅起不到平抑的作用,反而成了粮食市场上最大的玩家,
    把其他的商人都挤兑出局。加上还有一些关系户和官员相勾结,依靠政府资源大发横财,平准仓成了少数人的工具。
    在历史上,人们往往根据理论和教条得出某些结论,却没有实在地去考察致使某些政策看上去很美好,可一旦实施,必然变味。至于统治者推出上述政策的实际目的,也往往不是所谓的民生,而是看上了它们盈利的能力。
    均输和平准,现今还能看到对其发掘和引用。但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历史上,人们往往根据理论和教条得出某些结论,却没有实在地去考察致使某些政策看上去很美好,可一旦实施,必然变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风云雄霸
    2017-12-29 14:33:36 摘录
    政府一日逐利,会变得比私人更加凶狠。
    敛财的官员们很快学会如何坐庄哄抬价格,不仅起不
    到平抑的作用,反而成了粮食市场上最大的玩家,把
    其他的商人都挤兑出局。加上还有一些关系户和官员相勾结,依源大发横财,平准仓成了少数人的工具。
    历史上,人们往往根据理论和教条得出某些结论,却没有实在地去考察,致使装些政策看上去很美好,可一且实施,必然变味,至于统治者推出上述政策的实际目的,也往往不是所谓的民生,而是看上了它们盈利的能力。
    不是为了所谓的民生,而是看上了它们盈利的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