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饥饿的盛世
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
……
[ 展开全部 ]
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乾隆时代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甚至沦落为“东亚病夫”。 另外,本书还对乾隆的出身个人生活,性格等做了介绍。
[ 收起 ]
作者:张宏杰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定价:CNY 39.80
ISBN:722910667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七章盛世的崩坍
凯风
2017-07-27 09:50:09 摘录
贪腐政治一个不变的规律是,个人从贪腐中所得的,与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相比,往往微不足道。乾隆晚年从议罪银制度中得到的几百万两零花钱,给大清王朝造成的损失要以亿万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凯风
2017-07-27 09:47:52 摘录
此举一出,那些聪明的大臣们马上就发现了妙处。不少大臣主动要求交纳议罪银。比如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两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议罪缴银四万两。以小过而甘重罚,既说明大臣们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又为皇帝小金库的充实不声不响地立了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通过这种渠道踊跃“捐输”的地方大吏不在少数。比如河南巡抚何裕城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积极要求自请罚银三万两。手笔之连皇帝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遂降旨说:没有那么严重,加恩宽免银万两,交一万两上来就可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凯风
2017-07-26 16:49:27 摘录
乾隆朝“消灭记忆”运动,进行得十分周密和彻底,以致今天已经完全无法估量所承受的文化损失。史载乾隆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也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据近代学者推算,全国禁毁图书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十五万册。销毁版片总数一百七十余种、八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乾隆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其余估计不少于一千万份明代档案,已经被销毁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凯风
2017-07-26 16:47:35 摘录
为了防止人们怕“犯忌讳”而不献书,皇帝特意在谕旨中说: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或传闻互异,或记载失实,固所不免,果其略有可观,原不妨兼收并蓄。即或字义触碍,如南北史之互相诋毁,此乃前人偏见,与近人无涉,又何必过于畏首畏尾耶!
然而,民间所献之书,居然无一违碍。乾隆不再隐晦,命令各地大员:如有不应留存之书,既速交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凯风
2017-07-26 16:43:36 摘录
以上诸案,经过审实,与宗教和起义无关,乾隆仍然不放过。这固然是统治者的过度防御,背后仍然有其他策略考虑。对乾隆来说,这是种低成本的、省事而高效的处理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个别心怀不轨者装疯卖傻,逃过法网。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制造恐怖,恫吓“愚民”,“务必重处,以儆其余”,使那些正常人越发不敢犯法。底层民众的几条性命,在他的统治大局中是不值一钱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凯风
2017-07-26 16:40:50 摘录
乾隆朝文字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心在社会底层。历来打击文字狱,都以土大夫阶层为打击对象。据郭成康、林铁钧之《清朝文字狱》一书统计,康熙、雍正两朝文字狱大约三十起,其中涉及官绅、名士者至少二十起,占全部案件的三分之二。而乾隆年间触犯文网者,则多数是下层知识分子及稍解文义的平民。在约一百三十起文字狱中,低级知识分子,也就是童生、秀才、监生、武生等,占近四十起,平民五十多起,合计总数的七成。
这些乡野小民、精神病患者和小知识分子之所以身陷文字狱,大抵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人不安分,“出位妄言”,妄议国家大政;二是涉嫌传播有民间宗教内容的“邪书”、“图谱”,被怀疑有秘密传教和结社的背景;三是自称“托梦”、“天命”、“下凡”等,举止荒唐,“妖言惑众”。
乾隆对历朝农民起义的规律深有研究。通过总结中国历史,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是“失意文人”。他多次提醒地方官要注意地方上的“失意文人”作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凯风
2017-07-26 16:27:36 摘录自201页
儒学既有强调等级秩序的一面,也有高标社会正义的一面。历代以来,士人都以守护社会良心为己任,能够在传统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乾隆却以虎视之态,粗暴剥夺了儒学赋予读书人的立志求名之心,守护良心之责,只给他们稻粱谋这一个生存任务。乾隆中期以后,士大夫道德自律松弛,虽然不乏名臣,但有才华而无思想,有能力而乏操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凯风
2017-07-26 11:43:42 摘录
中国历史上的每个盛世,都是以一个大规模的祸乱之世作为前奏,如汉之文景唐之贞观开元清之康乾。事实上,在大动荡过去之后,新王朝只要能保证几十年内不发生大的政治动乱,那么并不需要它提出多么高明的发展策略,只需无为而治,顺势而行,自然就会收获一个丰盈的经济自动恢复期。所以说,每一次盛世,都是对前一阶段大灾难大破坏的一种反弹、一种弥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帝国遗产的继承人
一被八字决定的历史
二毫无心理准备的接班
三转变帝国的航向
第二章盛世的保障——集权
一政治改革的牺牲品
二驭臣之术
第三章统治风格剧变——孝贤皇后之殇
一长恨歌
二乾隆十三年的风暴
第四章权臣的结局
一张廷玉的过人之处
二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第五章盛世之巅
一“以民为本”
二“盛世”的武功
三“盛世”的四个支点
第六章文字狱——盛世须用重典
一打击“越级上访”
二儒家治国理想的破灭
三消灭记忆
四大清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由驯身到驯心
第七章盛世的崩坍
一尹壮图的奏折
二大规模动荡的前奏
三帝王私欲
四和珅与议罪银
五腐败集团化
六君臣赌局
七中国人的“盛世梦”
第八章鸦片战争的种子
一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二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三帝国的遗传基因
第九章烈日余晖
一权力平稳交接
二“千古第一全人”
三太上皇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帝国遗产的继承人
一被八字决定的历史
二毫无心理准备的接班
三转变帝国的航向
第二章盛世的保障——集权
一政治改革的牺牲品
二驭臣之术
第三章统治风格剧变——孝贤皇后之殇
一长恨歌
二乾隆十三年的风暴
第四章权臣的结局
一张廷玉的过人之处
二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第五章盛世之巅
一“以民为本”
二“盛世”的武功
三“盛世”的四个支点
第六章文字狱——盛世须用重典
一打击“越级上访”
二儒家治国理想的破灭
三消灭记忆
四大清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由驯身到驯心
第七章盛世的崩坍
一尹壮图的奏折
二大规模动荡的前奏
三帝王私欲
四和珅与议罪银
五腐败集团化
六君臣赌局
七中国人的“盛世梦”
第八章鸦片战争的种子
一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二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三帝国的遗传基因
第九章烈日余晖
一权力平稳交接
二“千古第一全人”
三太上皇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帝国遗产的继承人
一被八字决定的历史
二毫无心理准备的接班
三转变帝国的航向
第二章盛世的保障——集权
一政治改革的牺牲品
二驭臣之术
第三章统治风格剧变——孝贤皇后之殇
一长恨歌
二乾隆十三年的风暴
第四章权臣的结局
一张廷玉的过人之处
二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第五章盛世之巅
一“以民为本”
二“盛世”的武功
三“盛世”的四个支点
第六章文字狱——盛世须用重典
一打击“越级上访”
二儒家治国理想的破灭
三消灭记忆
四大清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由驯身到驯心
第七章盛世的崩坍
一尹壮图的奏折
二大规模动荡的前奏
三帝王私欲
四和珅与议罪银
五腐败集团化
六君臣赌局
七中国人的“盛世梦”
第八章鸦片战争的种子
一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二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三帝国的遗传基因
第九章烈日余晖
一权力平稳交接
二“千古第一全人”
三太上皇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然而,民间所献之书,居然无一违碍。乾隆不再隐晦,命令各地大员:如有不应留存之书,既速交出。
这些乡野小民、精神病患者和小知识分子之所以身陷文字狱,大抵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人不安分,“出位妄言”,妄议国家大政;二是涉嫌传播有民间宗教内容的“邪书”、“图谱”,被怀疑有秘密传教和结社的背景;三是自称“托梦”、“天命”、“下凡”等,举止荒唐,“妖言惑众”。
乾隆对历朝农民起义的规律深有研究。通过总结中国历史,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是“失意文人”。他多次提醒地方官要注意地方上的“失意文人”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