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逃避自由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
……
[ 展开全部 ]
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 收起 ]
作者:[美]埃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28.00元
ISBN:753276918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群魔魔
2018-10-11 17:10:18 摘录
在深入探讨之前,小结一下我们已指出的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总体方法是大有裨益的。人性既非一个生物上固定不变的天生欲望冲动的集合体,亦非文化模式的毫无生机的影子,可以轻松自如地适应它;它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也有某些固有的机制和规则。人性中的某些因素是固定不变的;(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避免孤立与精神孤独。我们已经看到个人不得不接受决定于任何特定社会的生产分配制度的生活模式。在适应文化的动态过程中,一些强烈的激发个人行动与感情的欲望冲动发展起来。个人或许意识不到这些冲动,但无论如何,一旦它们发展起来,就是非常强烈的,就亟需满足。它们化成的强大力量反过来又对社会进程的塑造效用非凡。经济、心理及意识形态诸因素相互交错的程度如何,以及就此人们能进一步得出何种普遍性的结论,我们将在下文分析宗教改革和法西斯时再行讨论。我们的讨论将紧紧围绕本书的主题:即人从人与自然的原始一体状态中获得的自由愈多,愈成为一个“个人”,他就愈别无选择,只有在自发之爱与生产劳动中与世界相连,或者寻求一种破坏其自由及个人自我完整之类的纽带与社会相连,以确保安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群魔魔
2018-10-11 17:07:59 摘录
然而,使“归属”需求变得那么强烈的因素还有一个:主观自觉意识,即人借以认识到自己是个异于自然及他人的个体的思维能力。下一章将会讲到,尽管这种意识的程度各异,它的存在还是使人面临一个本质上的人为问题:由于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及他人不同,意识到哪怕非常朦胧地—死亡、疾病、衰老。与宇宙及其他所有非“他”的人相比,他必然备感自己的微不足道( insignificance)与渺小。除非他有所归依,除非他的生命有某种意义和方向,否则,他就会感到自己像一粒尘埃,被个人的微不足道感所压垮。他将无法同任何能赋予其生命以意义,并指导其方向的制度相联系,他将疑虑重重,并最终使他行动的能力——生命—丧失殆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群魔魔
2018-10-11 17:04:32 摘录
生物化的需求并非人性中惟一的强制性需求。还有另外一种同样刻不容缓的需求,它虽不植根于肉体过程中,但却深植于人类模式的本质与生活实践中: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群魔魔
2018-10-11 17:01:41 摘录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探讨的第一个现象便是,人性中有些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个事实。那些使人据以有别的冲动与性格特征显示出极大的伸缩性和适应性,譬如:爱、破坏欲、虐待狂、臣服倾向、贪求权力、超然性、自大狂、节俭欲、感官享乐及对声色犬马的恐惧等。人身上这些及其他许多冲动和恐惧的发展是对某些生活环境的反应。它们并非尤为灵活易变,因为一旦它们已变成人性格的一部分,就不会轻易消失或变为其他冲动。但在下列情况下它们又是灵活易变的,即个人,尤其是处于童年期的个人,会根据其所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活模式,发展成或此或彼的需求。这些需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并非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部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得到发展、得到满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群魔魔
2018-10-11 16:51:52 摘录
静态适应,动态适应
社会群体中存在的强烈破坏或虐待冲动之类的类似于神经症现象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何不称之为神经症,容后再论),便是对不合理的、有害于人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动态适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群魔魔
2018-10-11 16:49:08 摘录
本书的分析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它建立在以下的假设基础之上,即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而非每个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满足或受挫。不仅如此,它还假设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变的。这并非好像一方面是满是天然冲动的个人,另一方面,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社会,或满足或挫败这些与生俱来的嗜好。虽然人人都有诸如饥、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恐惧或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倾向,最美好的抑或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换言之,社会不但具有压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一种文化产物;实际上,人自身就是人类不断奋斗的最重要的创造物和成就,其记录便被称为历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机智的软鸭鸭
2018-08-09 11:20:43 摘录
弗洛姆的观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机智的软鸭鸭
2018-08-09 11:13:10 摘录
弗洛伊德的思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1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社会群体中存在的强烈破坏或虐待冲动之类的类似于神经症现象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何不称之为神经症,容后再论),便是对不合理的、有害于人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动态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