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逃避自由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
……
[ 展开全部 ]
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 收起 ]
作者:[美]埃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28.00元
ISBN:753276918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英曼
2018-06-26 16:16:29 摘录
大部分现代广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它并不诉诸理性,而是情感;像其他任何一种催眠暗示一样,它先着力在感情上征服对象,然后再让他们]在理智上投降。这类广告用尽各种办法来打动顾客的心:一遍遍地重复同一模式;利用社会名媛或专吸某个牌子香烟的著名拳击手之类的权威形象的影响:用性感女郎既能吸引顾客又能削弱他们的鉴别能力;用“体臭”或“口臭”恐吓顾客或通过购买某种品牌的衬衫或香皂刺激人的白日梦,让他们幻想生命突然发生变化。所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非理性的,它们根本与商品的质量无关,而像麻醉剂或直接催眠法那样麻醉和扼杀顾客的鉴别力。它们像电影那样县有白日梦的特点,能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但同时又增加了他们渺小感与无能为力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英曼
2018-06-26 15:48:04 摘录
人的自由 自我的力量和尊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它并不诉诸理性,而是情感;像其他任何一种催眠暗示一样,它先着力在感情上征服对象,然后再让他们]在理智上投降。这类广告用尽各种办法来打动顾客的心:一遍遍地重复同一模式;利用社会名媛或专吸某个牌子香烟的著名拳击手之类的权威形象的影响:用性感女郎既能吸引顾客又能削弱他们的鉴别能力;用“体臭”或“口臭”恐吓顾客或通过购买某种品牌的衬衫或香皂刺激人的白日梦,让他们幻想生命突然发生变化。所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非理性的,它们根本与商品的质量无关,而像麻醉剂或直接催眠法那样麻醉和扼杀顾客的鉴别力。它们像电影那样县有白日梦的特点,能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但同时又增加了他们渺小感与无能为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