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埃里希·弗洛姆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28.00元
  • ISBN:7532769186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 -Ddddddy
    2020-06-22 16:30:58 摘录
    J格林下面的话最精彩地描绘了人的孤立感和无能为力感:“我知道,与偌大的宇宙相比,我们太微不足道了,我知道我们什么也不是;在如此浩大的宇宙中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既能淹没人又能使人重新获得信心。那些计算、那些人无法理解的力量,是完全不可抗拒的。那么,究竟有没有我们可依赖的东西?我们虽已陷入幻觉的泥潭中,但其中尚有样真东西,那便是爱。此外什么都没有,完全是空。我们跌入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迷宫,我们怕极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6:23:20 摘录
    普通美国人也充满了同样的恐惧和微不足道感,其程度可以从米老鼠电影的风行中体现出来。这类电影只有一个主题,虽然表现形式变化多端,但总是这样:强壮的巨人迫害威胁小东西,大有将它杀掉吞噬之势。小东西逃命求生,最后获得成功甚至伤害了敌人。
    人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品味着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是由于它触动了某些与人的感情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很明显,受强大恶毒敌人威胁的小东西就是观众自己。这就是他的所感,这种环境使他自我认同。而大团圆的结局多源于无法预料的偶发事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6:06:09 摘录
    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广告与政治宣传过分强调个人的微不足道。恰恰相反,它们奉承个人,让他觉得自己很重要,并假装尊重他的判断力和鉴别力。但是,这些把戏说到底不过是麻痹个人怀疑情绪的一种方法,不但有助于他自欺欺人,而且能使他做出合乎个人性格的决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6:02:31 摘录
    大部分现代广告却是另外番景象。它并不诉诸理性,而是情感;像其他任何一种催眠暗示一样,它先着力在感情上征服对象,然后再让他们在理智上投降。
    这类广告用尽各种办法来打动顾客的心,所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非理性的,它们根本与商品的质量无关,而像麻醉剂或直接催眠法那样麻醉和扼杀顾客的鉴别力。它们像电影那样具有白日梦的特点,能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但同时又增加了他们渺小感与无能为力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5:59:57 摘录
    我们这个时代,个人的微不足道涉及的不仅仅是商人、雇员或体力劳动者,还包括顾客。
    顾客走进独立商人开的零售商店时肯定会受到重视,他作为一个抽象的顾客很重要,但作为一个具体的顾客则无任何重要性可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5:56:50 摘录
    昔日较小企业里的工人很了解老板,也非常熟悉他所效力的整个企业。而大工厂中,老板只有一个抽象的人物,工人从来就见不到他。“管理”是个不具姓名的权力,他间接与它打交道,作为一个人,他在它面前微不足道。
    企业实在太大了,他所能了解的不过是那些与他的工作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工会稍微平衡了一下这种形势。但许多工会变成了大组织,个体成员几乎没有发挥创造性的余地,又一次成为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
    工会的当务之急应是成为一个以每个成员的积极合作为基础的机构,在组织上应使每个成员积极参加该组织的生活,并对所发生的一切有一种责任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5:52:24 摘录
    白领工人是巨大经济机器的一部分,有一项高度专业化的任务,与处在同一位置上的数百计其他人形成激烈竞争,如果在竞争中落后便被无情地炒掉。
    即便他成功的机会有时更大些,他仍然失去了许多旧式商人所具有的安全感和独立感,他俨然成了一个机器齿轮,被机器驱使着。与机器相比,他完全微不足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5:47:16 摘录
    总的说来,旧式独立商人不仅仅是独立的,而且还需要技术、个人化的服务、知识与活动能力。
    而新式独立商人只是日复一日地机械。他不比旧式的杂货店老板,他用不着什么技术、创造性、个人的活动能力。他只是这台流通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5:33:36 摘录
    声望与权力是支撑自我的其他因素。它们部分地是拥有财产的结果部分地是竞争领域获胜的直接结果。别人的景仰及对他们行使的权力像财产的作用一样,甚至添砖加瓦地支撑着没有安全感的个人自我。
    对那些没有财产和社会声望的人来说,家庭便是个人声望的一个源泉。
    除家庭外民族自豪感(在欧洲经常表现为阶级自豪感)也赋予他一种重要之感。即使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什么也不是,但他仍觉得自豪,因为他属于一个他觉得优于其他竞争群体的群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5:16:13 摘录
    声望对现代人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人格”成功成了自我评价的依托。它不但决定了一个人在实际事务中是否能够领先,而且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保持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或是否跌入自卑的深渊之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5:15:25 摘录
    工具精神与异化现象最重要最危险的方面或许在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上。
    人不但卖商品,而且也卖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件商品。体力劳动者出卖自己的体力,商人医生、职员则出卖他们的“人格”。如果他们要出卖他们的产品或服务的话,就必须有“人格”。
    这种人格必须博人欢心,但除此之外其主人还必须符合一些其他要求:必须精力充沛、有创造性、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特殊职位。同其他商品一样,市场决定了这些人类特质的价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2 15:08:14 摘录
    人建设了世界,建起了工厂和房屋,生产出了汽车和衣服,种植谷物与水果。但他同他的劳动果实疏离了,他不再是他所建造的世界的真正主人了;相反,这个人创造的世界成了他的主人,他必须对它卑躬屈膝,尽力奉承它。
    他亲自创造的劳动产品成了他的上帝。他似乎是受自利的驱使,但实际上他的全部自我连同其全部具体的潜能却成为他亲手制造的机器之目的的工具。
    他自欺欺人,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却深陷于一种强烈的微不足道感和无能为力感之中,二他的先祖曾对上帝有这种清醒的感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1 15:34:05 摘录
    不喜欢自我恰恰是自私的根源。不喜欢自己、不认同自己的人常常对自我焦虑异常。他缺乏内在的安全感,而内在的安全感只能建立在真的喜欢与肯定自己的基础之上。他必须关注自己,贪求所有东西,因为他根本就缺乏安全感与满足感。
    自恋的人也是如此,他虽不关心自己有所得,但却景仰自己。表面看来这些人非常爱自己,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喜爱自己,他们的自恋同自私样是对根本缺乏自爱的一种过分补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1 15:32:19 摘录
    自私的人总是对自己焦虑异常,他总是不满足,整天心神不定,害怕所得不足,害怕错过什么,害怕被剥夺了什么。他对任何可能得到更多的人嫉妒万分。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尤其注意潜意识动力,我们发现这类人根本不喜欢自已,而且是极其厌恶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dddddy
    2020-06-21 15:29:51 摘录
    爱是一种欣然的心理状态,原则上它可以给予所有的人和对象,包括我们自己。
    排他性的爱本身就是矛盾的。对某一特殊“对象”的爱只不过是个人内在的缠绵之爱的实现和集中而已。它并非像罗曼蒂克式的爱那样认为一个人在世上能爱的人只有一个,找到那个人是一生中最大的机遇,爱他的结果便是不再爱其他人。
    该事实恰恰表明,那种只能从一个人身上体验到的爱并非真正的爱,它不过是一种施虐受虐依恋。
    作为人主要特性的具体体现,真正的爱蕴含着对被爱者的基本肯定。爱一个人意味着爱这样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