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由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费孝通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定价:21
  • ISBN:7010147140
乡土本色
  • 照桥就是最美滴!!!!!
    2020-10-18 15:48:02 摘录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
    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
    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这个“陶炼”真的用得好绝!!!!“小摩擦”或许是俩人生活路线的无意间的交汇,或许是俩人生活中的小碰撞。摩擦让我们慢慢互知对方的棱角,或许变得更锋利,或许因此变得平和。从各式各样的摩擦中陶炼出对于双方都最舒服的那部分,于是成为了熟悉。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我从心亦顺从了社会,“社会与个人在这里通了家”,岂不妙哉!这不就是与生活共起舞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UYUN
    2020-07-13 16:53:47 摘录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他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UYUN
    2020-07-13 16:50:42 摘录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新人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UYUN
    2020-07-13 16:48:52 摘录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愈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UYUN
    2020-07-13 16:44:20 摘录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 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UYUN
    2020-07-13 16:43:18 摘录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UYUN
    2020-07-13 16:41:01 摘录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UYUN
    2020-07-13 16:28:01 摘录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UYUN
    2020-07-13 16:26:44 摘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唯沐
    2018-09-11 23:43:21 摘录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 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 Faustian)。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观念的变迁也带来矛盾冲突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唯沐
    2018-09-11 21:56:01 摘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腾达,并且能够周济众人,救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方能博施济众。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少女时月
    2018-03-18 15:51:34 摘录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
    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少女时月
    2018-03-18 15:48:40 摘录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 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 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 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知识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筱诺家的西瓜
    2017-06-11 23:22:43 摘录
    在书本上做了笔记的,所以在这里就只是稍稍晒一下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筱诺家的西瓜
    2017-06-11 23:21:51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