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乡土中国》由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
[ 展开全部 ]
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 收起 ]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定价:21
ISBN:978701014714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53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照桥就是最美滴!!!!!
2020-10-18 15:48:02 摘录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
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
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这个“陶炼”真的用得好绝!!!!“小摩擦”或许是俩人生活路线的无意间的交汇,或许是俩人生活中的小碰撞。摩擦让我们慢慢互知对方的棱角,或许变得更锋利,或许因此变得平和。从各式各样的摩擦中陶炼出对于双方都最舒服的那部分,于是成为了熟悉。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我从心亦顺从了社会,“社会与个人在这里通了家”,岂不妙哉!这不就是与生活共起舞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19:09 摘录
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是爱的;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18:09 摘录
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17:34 摘录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不能具体地拿出一个有形体的东西来说这是团体。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倚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15:53 摘录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14:50 摘录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14:00 摘录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12:54 摘录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10:53 摘录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10:17 摘录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09:33 摘录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07:49 摘录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06:40 摘录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的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须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02:52 摘录
“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UYUN
2020-07-13 17:01:52 摘录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
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
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不能具体地拿出一个有形体的东西来说这是团体。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倚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的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须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