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十五讲

本书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是应该终生阅读的,本书所起的是一个“导读”的作用,即引导年轻朋友去读鲁迅作品。每一讲都会对鲁迅的某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钱理群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22.00
  • ISBN:7301064772
第七讲 反抗绝望:鲁迅的哲学――读《影的告别》、《求乞者》、《过客》及其他
  • 有所思。
    2017-12-04 12:52:03 摘录
    显然,这里的“求乞”和“布施”是带有象征性的。
    首先我们可以把“布施”理解为温暖、同情、怜悯、慈爱的象征,人们总是祈“求”着别人对自己的同情与慈爱,也“给予”别人以同情与慈爱。这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但鲁迅却投以质疑的眼光:他要看看这背后隐蔽着什么。
    这在《过客》里也有类似的展开,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女孩”出于对“过客”的同情,送给他一个小布片,这自然也是温暖、同情、爱的象征。“过客”开始很高兴地接受了:作为孤独的精神界的战土,他显然渴求着爱、温暖和同情;但想了想之后,却又断然
    我拒绝,并且表示要“诅咒”这样的“布施者”。鲁迅后来对此做了一个解释:因为一切爱与同情,一切加之于己的布施,却会成为感情上的重负,就容易受布施者的牵连,“不能超然独往”;
    所以鲁迅说:“反抗,每容易磋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孤独的精神界战士,要保持思想和动的绝对独立和自由,就必须割断一切感情上的牵连,包括温情和爱,既不向人“求乞”,同时也拒绝一切“布施”。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求乞”、“布施”理解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高度概括人总是对“他者”有所“求”,同时又有所“施”。而有所求就难免对“他者”有所依赖,以至依附;反过来,布施也难免使对方对自己有所依赖与依附:鲁迅就这样从“求乞”与“布施”的背后,看到了依赖、依附与被依赖、被依附的关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