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牛津通识读本

《尼采》由剑桥大学圣体学院终身研究员、尼采研究学者迈克尔•坦纳撰写,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国内著名哲学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国]迈克尔•坦纳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定价:25.00元
  • ISBN:7544729680
2 悲剧:诞生、死亡及复活
  • Aubrey
    2019-02-14 21:17:26 摘录
    《悲剧》之所以成为尼采著述生涯不可或缺的起点,就在于他在论述中处理问题的方式:他的讨论始于看似远离时代的诸多议题,却逐渐揭示出他真正关心的问题是文化、文化的永久状况,以及实现文化永久性的诸多障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Aubrey
    2019-02-14 20:54:16 摘录
    《悲剧》之所以成为尼采著述生涯不可或缺的起点,就在于他在论述中处理问题的方式:他的讨论始于看似远离时代的诸多议题,却逐渐揭示出他真正关心的问题是文化、文化的永久状况,以及实现文化永久性的诸多障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PeroyT
    2018-05-25 16:05:28 摘录
    尼采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艺术家的形而上学,在这种形而上学中,物质世界顽固地抗拒着被组织起来的命运,由此推动着创造力不断取得成就——这创作同时也是一种模仿,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也同时在向我们展示现实,但却是通过对现实的变形而展现的。在《杜伊诺哀歌》的开篇,里尔克[7]写道:“因为美无非是/我们恰巧能忍受的恐怖之开端,/我们对它充满敬畏,则因为它宁静得不屑于摧毁我们。”(斯蒂芬·米切尔译[8],此处稍有改动)可以说,诗中表现了《悲剧》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至少令人感到不安,甚至是厌恶(扬,1992:54——55)。它决然地抹掉了崇高与美之间长期以来的差异,将前者纳入后者,并成为其中的首要元素。但这还不算是该思想中最震慑人心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它宣布了尼采的毕生事业所坚守的信仰,他以英雄般的气概在生命中将这一信仰显现。他没有习惯性地给予生活中的痛苦一个否定角色,在当代场景中这样的否定角色比其他任何事物都让他感到压抑。与此同时,他纠缠于一种景象,即世界将成为一片恐怖之地,任何想从道德方面赋予世界意义的尝试都根本不可能。这就是为何在《自我批判的尝试》一文中,在比任何人都更严厉地批判了《悲剧》并声称他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之后,尼采仍然发现“它业已显示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畏任何风险来反抗生存的道德阐释和意义”(《悲剧》,“自我批判的尝试”,5)。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PeroyT
    2018-05-25 15:50:00 摘录
    辩证逻辑中的乐观主义因素,它在每个推论中欢庆自己的胜利,只能在冷静的清晰和知觉中呼吸自如:这种乐观主义因素一旦侵入悲剧,就会逐渐蔓延覆盖其酒神世界,迫使悲剧自我毁灭——最终纵身跳入市民剧而丧命。我们只需要考察一下苏格拉底的一些箴言:“知识即美德,一切罪恶源于无知,有德者即幸福者。”悲剧的灭亡已经包含在这三个乐观主义的表述中了。(《悲剧》,14)

    这是一段精彩的控诉,尽管它与欧里庇得斯无甚关联。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的伟大传统与乐观主义惊人一致地携手并进,这并非偶然,而直到叔本华,我们才遇到一个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与一个信仰非理性意志至高无上的反理性主义者相契相合,这也不是什么巧合。由于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的联合,西方传统一直以来就对悲剧充满敌意,而那些伟大的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和拉辛的悲剧,不是被排除在神学语境之外就是与这一语境关系紧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