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 作者:蒋勋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定价:48.00元
  • ISBN:
第七讲 文 学 力
  • 白夜白
    2021-05-23 16:16:39 摘录
    我忽然懂了为什么《论语》说:五十而知天命。我已经过了这年龄,真的觉得对眼前的事物有一种淡、有一种同情,这个同情跟以前的介入不同,是对人世间有一种“静观”的姿态。静观,所以不会因为外面的喜乐悲哀而喜乐悲哀,但又不是不关心,或者应该说是更大的关心。

    对于同事、学生之间发生的事情亦是如此,我会安安静静地看着就像一面镜子,过去会觉得愤怒的事情,现在只觉得好奇,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不太愿意去判断,只是看着,隐隐觉得背后一定有很大的因跟果,是我们不知道的。如果不知道我们怎么介入?

    莽撞的介入是一个新的因,与他人就会产生一个果,然后就会构成很多的业,生出许多烦恼。

    所以我会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谦卑的状态里,不介入这个因果中,只是看,以一种“船过水无痕”的心情。
    今年年初自己就是介入太多,以至于元气大伤,可是如果不介入,对于某些情感的体会不会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5-23 15:53:49 摘录
    就像人的面貌,或者是声音的质感,那是文学让人着迷的特色。可是在现在的文学作品里,这种力量已经有一点被冲散了,我很难在下一代的作家身上看到所谓的“文体”,它变成有一点中性化了,把个人的独特性拉平了。

    我不晓得什么原因,可能是作文教学太发达了吧。当做文有模板时,是不容许有独特性的,其实最没有文体的作品就是作文模板,那是一个四平八稳却毫无特色的东西,它可以让你通过考试,却不会让你有任何独特性。我常在想七等生的作品如果让作文老师批改的话,应该会觉得文法不通吧。我的意思是,文学创作常常是故意叛逆、违反作文文法的。我们在波德莱尔的句子里看不到文法,或者说他的诗是新文法。但这个新文法能被学校的语文老师接受吗?
    老朱就不能明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5-23 15:08:37 摘录
    过去我会觉得文学不要去碰形式问题,形式不过是堆砌辞藻,但现在我会建议孩子在中学阶段要多做形式的练习,因为他需要熟悉词类、词性、词汇以便将来表达自己。在这个年龄,他虽然没有办法看破人生的假象与真相,但他已经急切地想要表达他的人生,所以会有冲突,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要冷静地把他带领到一个空间,试图让他把情感放在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中,也就是让他专注于格律之美。
    关注形式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5-22 11:43:11 摘录
    哲学是答案,是行为,是人的完成。文学不是,我甚至觉得文学有一点点纵容,它允许假象的存在。所以你读《红楼梦》,觉得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贾宝玉最后出家了吗?我觉得不是重点,后面是高鹗补的。事实上贾宝玉一直在出家跟非出家中游离。如果这部书的目的是要说人生繁华都是虚幻,最后贾宝玉出家,绝对不是文学了。

    这部作品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被当做文学,是作者巨细靡遗地描写当时吃什么菜,衣服多么美丽,王熙凤出场时多么的风华绝代......绝对没有看空,如果看空,哪里会出现这样的描述?如果曹雪芹是个哲学家,他写出来的东西会很少、很简单,他只要点醒你:繁华就是空幻。可是他不是哲学家,他是一个文学家,所以他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去经营他的记忆,而且我相信事实经过记忆以后变得更美了。贾宝玉因为曾经过着繁华的日子,以致抄家衰落之后,逝去的繁华变成了我母亲幻想中的石榴,特别甜,特别美。

    《红楼梦》其实是有一种“耽溺”,耽溺在假象中,却又会突然醒来,告诉自己说:那是假的,那都是空的。这就是我说的游离,在“假作真”“真亦假”之间徘徊不定。

    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其实哲学家尼采也说过,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文学与哲学的不同:在乎过程,就要读文学。因为文学会描述,描述就是过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5-22 11:15:24 摘录
    就像今天我也会回想起在巴黎那一段岁月,二十几岁的我,像黄金一样灿烂。但实际上,我在那里的日子也可能是忧郁的,或者艰难的,那个“灿烂”的印象很可能是假象。然而,二十几岁的青春,本来就该用一生去幻想、去累积,这里面就会产生微妙的文学,又近又远,又真又假,又拥抱又推拒,这种对于青春的双重态度,是非常文学性的。
    每个人都常常有艰难岁月里的美好回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熊妈妈
    2019-09-14 20:25:20 摘录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其实这点和《断舍离》是有些相悖,一开始的确是“不需要什么”更有助于整理(即为出),到后期专注于“需要什么”就可以减少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