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这本书是在台湾《古典文学》杂志上连载的叶嘉莹讲唐诗的系列讲座。作者结合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会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
……
[ 展开全部 ]
独到的用心。
[ 收起 ]
作者:叶嘉莹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38.00元
ISBN:710105878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76 )
评价 (1 )
前言
白夜白
2021-06-02 17:53:20 摘录
陈子昂口号虽是复古,实际却是在创新。他的文学主张在唐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转折型人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2 17:50:24 摘录
何为“风骨”? “风”就是一种感发的力量。 “骨”,一个是要有非常真切、实在的内容;再一个就是要有很好的组织结构。 所以“风骨”就是由内容思想结合了句法、章法而传达出来的一种感发的力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2 17:13:49 摘录
初唐五言律诗注重辞采的华美、对句的工丽以及句法结构的组织安排等形式方面的问题,这种时叫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都押平声韵。 与近体诗相对应的是古体诗,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换韵。 词也可换韵。 曲是“平仄通押”,即把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韵字放在一起押。 初唐除了五言律诗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形式————律化的七言古诗。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2 16:29:34 摘录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因为这样说起来,由西陆的蝉声引起我内心的愁思,这不是“兴”吗?可是,你从整首诗来看就会发现他不是很自然的感发,而是有心在“比”,他是用蝉来比喻人。
比与兴有时候很难截然划分开,如果用两个圈来代表,它们中间是可以交叉在一起的。
你看朱熹在讲《诗经》的注解时说“兴而比也”,“比而兴也”。他认为比和兴可以结合起来:它是兴,但它中间有比的意思,这是“兴而比”;有时候,它虽然是有心在比,可它是用感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是“比而兴”,骆宾王这首诗(《在狱咏蝉》)就是这样的。
兴而比,比而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2 10:11:48 摘录
什么是“韵目”呢?“韵目”就是给某一类同韵的字定一个题目,好管它叫什么韵。
我们以前讲过,中国诗歌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注重声韵了。发声的子音,像bpd等就是声,a、o、e等就是韵。比如说东、红、中、通、风,这些字都是“嗡嗡”的声音,它们都是同一个韵了。可是同一个韵的字很多,那么多归成一类,就是一个 group,给它起什么名字呢?于是有人把这些同韵的字排列起来,恰好第一个字是“东”,他们便把这一堆字都叫做“东”韵的字,这就是所谓的“韵目”了。
所谓声韵,简单来说就是声母和韵母。 所谓韵目,就是同一类韵中以头一个字命名的名字,比如《笠翁对韵》里的一东、二东、三江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2 08:42:48 摘录
伯夷叔齐的这种只顾全自己品德的做法细思之,觉得很可怕。眼中无大局,于他人难有益。他们都走了,他们的老父亲是否该死不瞑目?国家都没人管。 后面阻拦武王灭商,更是迂腐不堪,置天下黎民百姓于何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1 17:33:50 摘录
除此以外,读者后天的修养也有不同。不过,后天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你要做一个至少是及格以上的读者,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注重感发,而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引起感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共同的读书背景。也就是说,当作者创作的时候,他具有一定的阅读背景——从《诗经》以来的很多书他都读过,而现在你这个读者也读过那些书,那么你与作者就有了一种共同的阅读背景。所以,当你读他的一首诗时,就会把中国古今多少诗人与之相似的一种感慨都引发出来,他当时的联想就跟你自己的联想产生了某种共鸣。这是欣赏中国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的基础,你一定要多读,才能读懂更多的作品。
所以读中国的诗,有时真是让人没有办法。中国,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牵涉了悠久的传统。
只有了解了更多,才能懂得更多。 尝尝羡慕身边不读书的人,读书的大把时间可以去做别的,时间安排也不用太紧凑。读书,真的需要大把大把的时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1 12:02:43 摘录
魏晋至南北朝,中国诗歌由古体转向律体,律化分两步走:一是对偶,二是声律。 《古诗十九首》出现了一些自然而然的骈偶句,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句,以增加诗歌气势。谢灵运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也更为严密。 声律方面,先是司马相如等注意自然的声调,后来魏晋时受佛教唱经译经等影响开始反省本民族语言,到《四声切韵》《四声谱》等,四声的名称就确立了。(平上去入) 所谓律诗,一方面讲求四声的谐调,另一方面讲求对偶的工整。其相对的二联必须音节相等,顿挫相同,而且要平仄相反,词性相称。后来逐渐形成两种基本形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和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两种形式再加以变化,就形成了平起仄起、律诗绝句等各种形式。新兴格式到唐朝更臻于完美。 题材内容上,曹植诗歌中赴边塞建功立业的边塞题材,崇尚老庄玄理的玄言诗和山水诗等影响后世的边塞诗和山水诗。 律诗在形成之初人们还不能运用自如,成为作诗的限制,集中注意形式,内容变得空泛。 唐朝时,诗人们对格律应用自如,能够用精美的形式写出内容非常深厚丰美的诗,理所当然成为中国诗歌的集古今体式和南北风格的集大成时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1 10:11:58 摘录
后来,乐府诗兴起,从而一扫汉初诗坛的消沉气象,而有了新的开拓和成就。
乐府诗的本义,原只是一种合乐的歌词。狭义上的乐府诗始于西汉武帝之世。史载汉武帝曾建立了乐府的官署,并且派人到各地采集歌谣,然后配上音乐来歌唱。此外文士们也写了一些可以配乐歌唱的诗,这些歌诗后世通称为“汉乐府”。
就歌词的体式而言,汉乐府有继承《诗经》的四言体,有继承《楚辞》的楚歌体,有出自于歌谣,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杂言体。而最可注意的一种,则是由新声(西域胡乐)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五言的体式。当时,由于汉朝与西北外族的相互交往,使得西域胡乐传入中国。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族音乐的影响,就产生了一种叫做“新变声”的音乐。而当初配合这种“新变声”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诗体。试以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李延年所作的《佳人歌》为例: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全诗除了第五句因加了三个衬字而变成八字一句之外,其他各句都是五言。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五言的体式受新声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迹象,但这只是乐府诗的五言化而已,因为它的形式还没有完全固定。
后来,五言体逐渐进步,就产生了《上山采蘼芜》这样比较整齐的五言体诗歌。再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到《古诗十九首》出现后,五言诗就有了一个完全固定的体式,于是我们称之为“古诗”,而不叫它“乐府”了。
至于乐府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对五言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第二是使得后代出现了很多模仿汉乐府的作品。比如李白等诗人曾用乐府诗的旧题来写新诗,而白居易则模仿汉乐府的风格自命新题、自写新诗,创作了“新乐府”诗。
汉乐府,一扫汉初诗坛的消沉。 乐府诗的本义,原只是一种合乐的歌词。 汉乐府的歌词体式,有继承《诗经》四言体,有继承《楚辞》楚歌体,有出自歌谣,有由新声影响而形成的五言体式。 五言体逐渐发展,产生《上山采蘼芜》这样较整齐的五言体诗歌,再后来有了《古诗十九首》,五言成为完全固定的体式,于是我们称之为“古诗”,而不叫它“乐府”了。 乐府诗对后世影响:一是对五言诗的形成影响很大;二是使得后代出现很多模仿汉乐府的作品,如李白、白居易等。 建安时期,五言诗在形式上完全成熟,内容上得到拓展,成为我国诗人沿用千余年之久的一种诗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1 09:41:36 摘录
继《诗经》之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
《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种形式,一个是“骚体”,一个是“楚歌体”。
“骚体”诗得名于屈原的《离骚》。屈原一生志洁行廉,忠于君国,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以,他在《离骚》中诉说自己遭遇忧患的悲哀,表现自己高洁的性情和理想,以及守正不移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品质。
《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特色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的追寻、殉身无悔的志意、美人香草的喻托以及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关于这些内容,以前我曾有过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至于在形式上,《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起人们对理想、政治以及宗教等许多方面的联想。
在形式上,《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最常见的形式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例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七个字,每一句的韵律节奏都是“四三”,这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所以,《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
南方詩体———《楚辞》,在形式上有两种影响:“骚体”和“楚歌体”。 “骚体”诗得名于《离骚》,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影响表现为:对理想的追寻、殉身无悔的志意、美人香草的喻托以及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 在形式上,“兮”字前后各六字,篇幅延长,使诗歌有散文化趋势,成为赋的先声。 “楚歌体”主要指《九歌》这一组诗。形式上,“兮”字前后各三字,韵律节奏为“四三”,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 “兮”等语气词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姿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1 09:24:01 摘录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集了从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
《诗经》中的诗歌,每句从二言到八言字数不等,但是以整体而言,它是以四言为主的。这是因为,四言诗句无论是在句法的结构还是节奏的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如果一句的字数少于四个字,其音节就不免有劲直迫促之失了。所以,《诗经》中的作品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最简单的以四言为主的形式。
西周初—春秋中叶,约500年,305篇,反映周代社会面貌。 2-8言不等,4言为主,因为最简单且初具节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5-31 17:42:45 摘录
诗词向来无关国计民生,却关乎人的心灵、品格和情趣,叶嘉莹先生1979年首次回内地讲学时,曾挥笔写下了“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就是要将诗词的美讲给国人听,她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
叶嘉莹先生的理想: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杜甫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5-31 17:25:04 摘录
叶嘉莹先生别号迦陵,《楞严经》中有鸟名迦陵,其仙音可遍十方界,而又与“嘉莹”音颇相近,故取为笔名。
笔名来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5-31 17:14:19 摘录
2021.5.31 看的是这个封面的版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立峰
2017-07-23 16:55:52 摘录
玉阶怨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平时我们只讲好诗,很少有机会讲坏诗。可是你们学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欣赏鉴别的能力。你们要学会判断哪一首诗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哪一首诗写得坏,坏在什么地方。现在这三首诗都是同一题目,都是写闺中女子的相思哀怨之情,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一首最好?哪一首最差?
如果无法明确判断这三首诗哪首最好,显然就是鉴赏力有待提升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比与兴有时候很难截然划分开,如果用两个圈来代表,它们中间是可以交叉在一起的。
你看朱熹在讲《诗经》的注解时说“兴而比也”,“比而兴也”。他认为比和兴可以结合起来:它是兴,但它中间有比的意思,这是“兴而比”;有时候,它虽然是有心在比,可它是用感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是“比而兴”,骆宾王这首诗(《在狱咏蝉》)就是这样的。
我们以前讲过,中国诗歌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注重声韵了。发声的子音,像bpd等就是声,a、o、e等就是韵。比如说东、红、中、通、风,这些字都是“嗡嗡”的声音,它们都是同一个韵了。可是同一个韵的字很多,那么多归成一类,就是一个 group,给它起什么名字呢?于是有人把这些同韵的字排列起来,恰好第一个字是“东”,他们便把这一堆字都叫做“东”韵的字,这就是所谓的“韵目”了。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注重感发,而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引起感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共同的读书背景。也就是说,当作者创作的时候,他具有一定的阅读背景——从《诗经》以来的很多书他都读过,而现在你这个读者也读过那些书,那么你与作者就有了一种共同的阅读背景。所以,当你读他的一首诗时,就会把中国古今多少诗人与之相似的一种感慨都引发出来,他当时的联想就跟你自己的联想产生了某种共鸣。这是欣赏中国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的基础,你一定要多读,才能读懂更多的作品。
所以读中国的诗,有时真是让人没有办法。中国,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牵涉了悠久的传统。
乐府诗的本义,原只是一种合乐的歌词。狭义上的乐府诗始于西汉武帝之世。史载汉武帝曾建立了乐府的官署,并且派人到各地采集歌谣,然后配上音乐来歌唱。此外文士们也写了一些可以配乐歌唱的诗,这些歌诗后世通称为“汉乐府”。
就歌词的体式而言,汉乐府有继承《诗经》的四言体,有继承《楚辞》的楚歌体,有出自于歌谣,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杂言体。而最可注意的一种,则是由新声(西域胡乐)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五言的体式。当时,由于汉朝与西北外族的相互交往,使得西域胡乐传入中国。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族音乐的影响,就产生了一种叫做“新变声”的音乐。而当初配合这种“新变声”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诗体。试以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李延年所作的《佳人歌》为例: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全诗除了第五句因加了三个衬字而变成八字一句之外,其他各句都是五言。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五言的体式受新声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迹象,但这只是乐府诗的五言化而已,因为它的形式还没有完全固定。
后来,五言体逐渐进步,就产生了《上山采蘼芜》这样比较整齐的五言体诗歌。再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到《古诗十九首》出现后,五言诗就有了一个完全固定的体式,于是我们称之为“古诗”,而不叫它“乐府”了。
至于乐府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对五言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第二是使得后代出现了很多模仿汉乐府的作品。比如李白等诗人曾用乐府诗的旧题来写新诗,而白居易则模仿汉乐府的风格自命新题、自写新诗,创作了“新乐府”诗。
《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种形式,一个是“骚体”,一个是“楚歌体”。
“骚体”诗得名于屈原的《离骚》。屈原一生志洁行廉,忠于君国,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以,他在《离骚》中诉说自己遭遇忧患的悲哀,表现自己高洁的性情和理想,以及守正不移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品质。
《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特色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的追寻、殉身无悔的志意、美人香草的喻托以及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关于这些内容,以前我曾有过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至于在形式上,《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起人们对理想、政治以及宗教等许多方面的联想。
在形式上,《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最常见的形式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例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七个字,每一句的韵律节奏都是“四三”,这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所以,《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
《诗经》中的诗歌,每句从二言到八言字数不等,但是以整体而言,它是以四言为主的。这是因为,四言诗句无论是在句法的结构还是节奏的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如果一句的字数少于四个字,其音节就不免有劲直迫促之失了。所以,《诗经》中的作品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最简单的以四言为主的形式。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平时我们只讲好诗,很少有机会讲坏诗。可是你们学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欣赏鉴别的能力。你们要学会判断哪一首诗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哪一首诗写得坏,坏在什么地方。现在这三首诗都是同一题目,都是写闺中女子的相思哀怨之情,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一首最好?哪一首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