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这本书是在台湾《古典文学》杂志上连载的叶嘉莹讲唐诗的系列讲座。作者结合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会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
……
[ 展开全部 ]
独到的用心。
[ 收起 ]
作者:叶嘉莹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38.00元
ISBN:710105878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76 )
评价 (1 )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白夜白
2021-06-03 16:42:14 摘录
王国维曾经用叔本华的学说分析过天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他说,天才所在乎的往往是一种更高远、更长久的东西。
他举了一个例证,说人与昆虫相比,有些昆虫有成千上万的复眼,可是只能看到几步之内的东西,在短距离内,它看得比人要清楚得多;而人虽然只有两只眼睛,,却能看见那高山远海,天才与庸人的区别正是在这里。
那么天才果真就完全没有计较了吗?不是,他的计较不在这眼前的一切,而是在更高远的方面。
中国古人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禹不是也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吗?我不也是这样吗?所以凡是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舜、禹那样,而且不是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陶渊明也说:“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七首》之二)
古往今来,有这么多才人志土,你应该把你的标准放得高一点、远点。当然你可以要强,也可以要好,可要强、要好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别人的赞美,也不是为了胜过前后左右的人,而是因为你原本就把自己的标准悬得很高,你有一种要好的本心,你不能不要好。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说,我所追求的标准是我的内心以为好的标准;我既然认为它好,就会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来追求它,即使遭到怎样的挫伤都绝不后悔。
这才是中国古代才人志士真正的精神品格,而陈子昂的这首诗可以说是道出了千古才人共同的悲哀,所以它的感发力量非常强大。
前面我们不是说感发的生命有质量吗?你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精金美玉是一块,朽木粪土也是一块。你这块究竟是什么?你一定要写出整个人类最深广的思想和感情,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你的作品感染人的力量才会越强大。
眼界影响感发的力量,道出整个人类最深广的思想和感情,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作品感染人的力量才会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3 16:10:03 摘录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这里,你要注意它的停顿。
一般的五言诗每一句都是二、三的停顿,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等都是如此。
可是陈子昂这两句诗虽然也是五字句,但它的停顿,不是二、三,你说什么叫“前不”呢?它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或者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一来者”,也就是一、四或三、二的停顿。
现在,我就要把节奏的重点告诉大家了。我说一般的五言句是二、三的停顿,它最后一个节奏有三个字;而五言句的第二、四
两个字更重要,因为它是节奏停顿的地方。
可是,像陈子昂的这两句诗,它的停顿是一、四或者三、二,所以它最后一个节奏就是两个字或四个字了。
在诗歌研究中,我们按照诗句最后一个节奏中字数的奇偶,把奇数的句子叫“单式句”,偶数的句子叫“双式句”。这些本来在讲诗的时候不需要讲,要到讲词的时候才需要重点介,,因为五言诗基本上是二、三的停顿,七言诗基本上是二、二、三或者四、三的停顿,这都是单式的。
词就不同了,在一首词中,或者单式句,或者双式句,它是有很多变化的。
现在陈子昂这首诗用的是双式句,所以是诗中的一个例外。接着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本来,“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就可以了,可他在这两句中加了两个虚字“之”和“而”,表示了某种语气。我们知道,一般的诗句往往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组合而成的,它不用什么“之、乎、者、也、已、焉哉”之类的虚词,虚词常常出现在散文之中。现在,陈子昂这两句诗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这是第二个例外。
可见,这首诗之所以有特色,一个原因是它的字数不整齐,属于“杂言”;另一个原因是它的节奏属于“双式”的停顿;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
正是由于这首诗用的不是陈言滥调,它与一般的诗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它才给了我们一种很直接、很鲜锐的感觉。
《登幽州台歌》形式上的特色:字数不整齐,属于“杂言”;节奏属于“双式”的停顿;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3 11:56:34 摘录
我常常说诗歌最关键的是要有感发的生命,而且这种感发的生命有大小、多少、深浅、厚薄之分。
凡是文学作品,它所映、所触及的人生与社会的领域越广、层次越深越好,如果只是反映了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也许它很动人,但是这在文学的层次上永远不会是最高的。
也因此,叶嘉莹先生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是最好的诗,不能与陶渊明、杜甫等人的诗作相比。 这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比如蒋勋,认为《春江花月夜》写的非常好。 我觉得,美也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该被赞扬、被欣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3 11:17:23 摘录
前面我们提到,陈子昂的诗有时候“辞繁意复”,甚至“不免于拙率”,也就是说,他有些诗写得不够工整、不够美丽。
现在我就要讲到批评诗歌的一个角度了。我认为,文学作品的表现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文,一个是质。文,就是说它的文辞、它外表的形式;质,则是它真正的本质和内容。
我屡次讲到什么样的诗才叫成功的好诗,我说第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第二就是你要能够把你这种感发的生命表达得恰到好处。
感发的生命是你的内容的本质,属于质;表达得恰到好处是文辞的外在形式,属于文。如果文质配合得好,像中国古人说的“文质彬彬”,这当然最好不过了。
可是对于一般的作者,有时却不免于两种情形:一种是文过于质,一种是质胜于文。
什么叫文过于质呢?就是说他表现的方法、技巧和功力超过了他的感情。以姜白石为例,他的词就写得非常典雅,他的形象,那些 Image,也都非常漂亮,所以有很多人喜欢他的词。
可是我认为,他虽然在表现的技巧、功力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你只是在理性上觉得他说得很好,可他不给你种非常直接的感发。
第一次较为清晰的明白“文质彬彬”中“文质”的意思。尽管叶嘉莹先生诚恳的说自己可能不对,但一定要说出来。我还是非常赞同她的观点。 人们常用“文质彬彬”来形容人,却不知所要指的是在外的形象美和内外的气质美。能称得上这个词的人,实际上少之又少啊。 不过,人类的情感千千万,我觉得叶嘉莹先生更看重的是家国情怀,以至于会降低表达其他感情的诗篇的评价。 可能我也说的不对,但正如叶嘉莹先生说的,我是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借用她老师的话:“余为此言,或不我谅;虽不我谅,然余诚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3 09:57:52 摘录
你要知道,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是注重比兴的。
所谓比兴,我在开始就讲到了,说“比”是由心及物,就是你内心先有了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界的物象来表达;而“兴”是由物及心,也就是先看到外界的物象,然后引起你内心的某种情意。
所以在诗歌里面,不仅要有物象,还要有情意的感发。
以前我们讲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说那首诗的中间两联写得很美,因为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早春游望时目中所见的景物。可是,除此之外,它没有很深的思想感情的内容,这也是陈子昂之所以要复古的一个原因。
而复古,就是说作诗一定要有比兴的意思,一定要使外在的物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意密切结合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兰若生春夏》,它也是从物象写起的,但是,它并非只写了眼中所见的物象。
复古,就是说作诗一定要有比兴的意思,一定要使在外的物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意密切结合起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3 08:19:10 摘录
我们开始讲王绩的时候曾提到“圣之清者”与“圣之任者”。
所谓“圣之清者”就是说,我要保存我一己的清白,保存我品德的完美。你现在这个国君不好,我决不在你手下做官;你现在这个政府不好,我决不在你政府之中做官,我不能让品格上留下一个污点。大家都知道追求外表的美丽,房子要造得怎么样漂亮,衣服要穿得怎么样讲究;可是你有没有把你自己的人格当做一件艺术品,要让它完美无缺呢?所以中国古代有一些人,他们宁可不要住好房子,不要穿好衣服,却要追求一种真正完美的人品,这是“圣之清者”。
所谓“圣之任者”,就是说我清白不清白没有关系,管你是什么样的朝廷,什么样的国君,我总要担负起我的责任来。你说这个朝廷不好,大都不出来,那岂不是更坏了吗?正因为它坏,我才要出来。如果我白鞋、白袜子永远不沾泥,那我怎么能拯救那些陷入泥坑里的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以我要自己先跳下去,弄得一身是泥,然后才可以或者有办法把大家从泥坑里边拯救出来。
这是不同的两种人格,不同的两种道德标准,不同的两种做人处世的态度。
“圣之清者”与“圣之任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03 08:10:34 摘录
自从陈子昂提倡复古以后,李太白也提倡复古,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就比较轻视初唐的律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轻薄为文哂未休了。
可是你要知道,文学,应该是形式与内容共进的。如果只是形式进步而内容不进步,这固然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从整体的文学演进来说,形式的进步和发展总算是一件好事情。
正是因为有了初唐律诗作者对诗歌形式方面的开拓与发展,才会产生盛唐时代的杜甫、晚唐时代的李商隐这些很了不起的诗人,才会把那么丰富的思想感情写到律诗这种精美的体裁里边去。
所以,对声调、对偶等形式方面的注重有它缺点的一面,也有它长处的一面。如果你能够把它进步的形式再加上很丰富的内容,岂不就更好了吗?中国人常常说,看待事物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我们确实应该如此。
文学,应该是形式与内容共进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他举了一个例证,说人与昆虫相比,有些昆虫有成千上万的复眼,可是只能看到几步之内的东西,在短距离内,它看得比人要清楚得多;而人虽然只有两只眼睛,,却能看见那高山远海,天才与庸人的区别正是在这里。
那么天才果真就完全没有计较了吗?不是,他的计较不在这眼前的一切,而是在更高远的方面。
中国古人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禹不是也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吗?我不也是这样吗?所以凡是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舜、禹那样,而且不是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陶渊明也说:“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七首》之二)
古往今来,有这么多才人志土,你应该把你的标准放得高一点、远点。当然你可以要强,也可以要好,可要强、要好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别人的赞美,也不是为了胜过前后左右的人,而是因为你原本就把自己的标准悬得很高,你有一种要好的本心,你不能不要好。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说,我所追求的标准是我的内心以为好的标准;我既然认为它好,就会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来追求它,即使遭到怎样的挫伤都绝不后悔。
这才是中国古代才人志士真正的精神品格,而陈子昂的这首诗可以说是道出了千古才人共同的悲哀,所以它的感发力量非常强大。
前面我们不是说感发的生命有质量吗?你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精金美玉是一块,朽木粪土也是一块。你这块究竟是什么?你一定要写出整个人类最深广的思想和感情,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你的作品感染人的力量才会越强大。
一般的五言诗每一句都是二、三的停顿,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等都是如此。
可是陈子昂这两句诗虽然也是五字句,但它的停顿,不是二、三,你说什么叫“前不”呢?它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或者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一来者”,也就是一、四或三、二的停顿。
现在,我就要把节奏的重点告诉大家了。我说一般的五言句是二、三的停顿,它最后一个节奏有三个字;而五言句的第二、四
两个字更重要,因为它是节奏停顿的地方。
可是,像陈子昂的这两句诗,它的停顿是一、四或者三、二,所以它最后一个节奏就是两个字或四个字了。
在诗歌研究中,我们按照诗句最后一个节奏中字数的奇偶,把奇数的句子叫“单式句”,偶数的句子叫“双式句”。这些本来在讲诗的时候不需要讲,要到讲词的时候才需要重点介,,因为五言诗基本上是二、三的停顿,七言诗基本上是二、二、三或者四、三的停顿,这都是单式的。
词就不同了,在一首词中,或者单式句,或者双式句,它是有很多变化的。
现在陈子昂这首诗用的是双式句,所以是诗中的一个例外。接着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本来,“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就可以了,可他在这两句中加了两个虚字“之”和“而”,表示了某种语气。我们知道,一般的诗句往往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组合而成的,它不用什么“之、乎、者、也、已、焉哉”之类的虚词,虚词常常出现在散文之中。现在,陈子昂这两句诗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这是第二个例外。
可见,这首诗之所以有特色,一个原因是它的字数不整齐,属于“杂言”;另一个原因是它的节奏属于“双式”的停顿;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
正是由于这首诗用的不是陈言滥调,它与一般的诗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它才给了我们一种很直接、很鲜锐的感觉。
凡是文学作品,它所映、所触及的人生与社会的领域越广、层次越深越好,如果只是反映了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也许它很动人,但是这在文学的层次上永远不会是最高的。
现在我就要讲到批评诗歌的一个角度了。我认为,文学作品的表现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文,一个是质。文,就是说它的文辞、它外表的形式;质,则是它真正的本质和内容。
我屡次讲到什么样的诗才叫成功的好诗,我说第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第二就是你要能够把你这种感发的生命表达得恰到好处。
感发的生命是你的内容的本质,属于质;表达得恰到好处是文辞的外在形式,属于文。如果文质配合得好,像中国古人说的“文质彬彬”,这当然最好不过了。
可是对于一般的作者,有时却不免于两种情形:一种是文过于质,一种是质胜于文。
什么叫文过于质呢?就是说他表现的方法、技巧和功力超过了他的感情。以姜白石为例,他的词就写得非常典雅,他的形象,那些 Image,也都非常漂亮,所以有很多人喜欢他的词。
可是我认为,他虽然在表现的技巧、功力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你只是在理性上觉得他说得很好,可他不给你种非常直接的感发。
所谓比兴,我在开始就讲到了,说“比”是由心及物,就是你内心先有了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界的物象来表达;而“兴”是由物及心,也就是先看到外界的物象,然后引起你内心的某种情意。
所以在诗歌里面,不仅要有物象,还要有情意的感发。
以前我们讲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说那首诗的中间两联写得很美,因为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早春游望时目中所见的景物。可是,除此之外,它没有很深的思想感情的内容,这也是陈子昂之所以要复古的一个原因。
而复古,就是说作诗一定要有比兴的意思,一定要使外在的物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意密切结合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兰若生春夏》,它也是从物象写起的,但是,它并非只写了眼中所见的物象。
所谓“圣之清者”就是说,我要保存我一己的清白,保存我品德的完美。你现在这个国君不好,我决不在你手下做官;你现在这个政府不好,我决不在你政府之中做官,我不能让品格上留下一个污点。大家都知道追求外表的美丽,房子要造得怎么样漂亮,衣服要穿得怎么样讲究;可是你有没有把你自己的人格当做一件艺术品,要让它完美无缺呢?所以中国古代有一些人,他们宁可不要住好房子,不要穿好衣服,却要追求一种真正完美的人品,这是“圣之清者”。
所谓“圣之任者”,就是说我清白不清白没有关系,管你是什么样的朝廷,什么样的国君,我总要担负起我的责任来。你说这个朝廷不好,大都不出来,那岂不是更坏了吗?正因为它坏,我才要出来。如果我白鞋、白袜子永远不沾泥,那我怎么能拯救那些陷入泥坑里的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以我要自己先跳下去,弄得一身是泥,然后才可以或者有办法把大家从泥坑里边拯救出来。
这是不同的两种人格,不同的两种道德标准,不同的两种做人处世的态度。
可是你要知道,文学,应该是形式与内容共进的。如果只是形式进步而内容不进步,这固然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从整体的文学演进来说,形式的进步和发展总算是一件好事情。
正是因为有了初唐律诗作者对诗歌形式方面的开拓与发展,才会产生盛唐时代的杜甫、晚唐时代的李商隐这些很了不起的诗人,才会把那么丰富的思想感情写到律诗这种精美的体裁里边去。
所以,对声调、对偶等形式方面的注重有它缺点的一面,也有它长处的一面。如果你能够把它进步的形式再加上很丰富的内容,岂不就更好了吗?中国人常常说,看待事物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我们确实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