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这本书是在台湾《古典文学》杂志上连载的叶嘉莹讲唐诗的系列讲座。作者结合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会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叶嘉莹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定价:38.00元
  • ISBN:7101058787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 白夜白
    2021-06-03 16:42:14 摘录
    王国维曾经用叔本华的学说分析过天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他说,天才所在乎的往往是一种更高远、更长久的东西。

    他举了一个例证,说人与昆虫相比,有些昆虫有成千上万的复眼,可是只能看到几步之内的东西,在短距离内,它看得比人要清楚得多;而人虽然只有两只眼睛,,却能看见那高山远海,天才与庸人的区别正是在这里。

    那么天才果真就完全没有计较了吗?不是,他的计较不在这眼前的一切,而是在更高远的方面。

    中国古人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禹不是也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吗?我不也是这样吗?所以凡是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舜、禹那样,而且不是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陶渊明也说:“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七首》之二)

    古往今来,有这么多才人志土,你应该把你的标准放得高一点、远点。当然你可以要强,也可以要好,可要强、要好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别人的赞美,也不是为了胜过前后左右的人,而是因为你原本就把自己的标准悬得很高,你有一种要好的本心,你不能不要好。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说,我所追求的标准是我的内心以为好的标准;我既然认为它好,就会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来追求它,即使遭到怎样的挫伤都绝不后悔。

    这才是中国古代才人志士真正的精神品格,而陈子昂的这首诗可以说是道出了千古才人共同的悲哀,所以它的感发力量非常强大。

    前面我们不是说感发的生命有质量吗?你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精金美玉是一块,朽木粪土也是一块。你这块究竟是什么?你一定要写出整个人类最深广的思想和感情,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你的作品感染人的力量才会越强大。
    眼界影响感发的力量,道出整个人类最深广的思想和感情,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作品感染人的力量才会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6-03 16:10:03 摘录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这里,你要注意它的停顿。

    一般的五言诗每一句都是二、三的停顿,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等都是如此。

    可是陈子昂这两句诗虽然也是五字句,但它的停顿,不是二、三,你说什么叫“前不”呢?它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或者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一来者”,也就是一、四或三、二的停顿。

    现在,我就要把节奏的重点告诉大家了。我说一般的五言句是二、三的停顿,它最后一个节奏有三个字;而五言句的第二、四
    两个字更重要,因为它是节奏停顿的地方。

    可是,像陈子昂的这两句诗,它的停顿是一、四或者三、二,所以它最后一个节奏就是两个字或四个字了。

    在诗歌研究中,我们按照诗句最后一个节奏中字数的奇偶,把奇数的句子叫“单式句”,偶数的句子叫“双式句”。这些本来在讲诗的时候不需要讲,要到讲词的时候才需要重点介,,因为五言诗基本上是二、三的停顿,七言诗基本上是二、二、三或者四、三的停顿,这都是单式的。

    词就不同了,在一首词中,或者单式句,或者双式句,它是有很多变化的。

    现在陈子昂这首诗用的是双式句,所以是诗中的一个例外。接着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本来,“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就可以了,可他在这两句中加了两个虚字“之”和“而”,表示了某种语气。我们知道,一般的诗句往往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组合而成的,它不用什么“之、乎、者、也、已、焉哉”之类的虚词,虚词常常出现在散文之中。现在,陈子昂这两句诗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这是第二个例外。

    可见,这首诗之所以有特色,一个原因是它的字数不整齐,属于“杂言”;另一个原因是它的节奏属于“双式”的停顿;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

    正是由于这首诗用的不是陈言滥调,它与一般的诗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它才给了我们一种很直接、很鲜锐的感觉。
    《登幽州台歌》形式上的特色:字数不整齐,属于“杂言”;节奏属于“双式”的停顿;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6-03 11:56:34 摘录
    我常常说诗歌最关键的是要有感发的生命,而且这种感发的生命有大小、多少、深浅、厚薄之分。

    凡是文学作品,它所映、所触及的人生与社会的领域越广、层次越深越好,如果只是反映了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也许它很动人,但是这在文学的层次上永远不会是最高的。
    也因此,叶嘉莹先生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是最好的诗,不能与陶渊明、杜甫等人的诗作相比。 这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比如蒋勋,认为《春江花月夜》写的非常好。 我觉得,美也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该被赞扬、被欣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6-03 11:17:23 摘录
    前面我们提到,陈子昂的诗有时候“辞繁意复”,甚至“不免于拙率”,也就是说,他有些诗写得不够工整、不够美丽。

    现在我就要讲到批评诗歌的一个角度了。我认为,文学作品的表现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文,一个是质。文,就是说它的文辞、它外表的形式;质,则是它真正的本质和内容。

    我屡次讲到什么样的诗才叫成功的好诗,我说第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第二就是你要能够把你这种感发的生命表达得恰到好处。

    感发的生命是你的内容的本质,属于质;表达得恰到好处是文辞的外在形式,属于文。如果文质配合得好,像中国古人说的“文质彬彬”,这当然最好不过了。

    可是对于一般的作者,有时却不免于两种情形:一种是文过于质,一种是质胜于文。

    什么叫文过于质呢?就是说他表现的方法、技巧和功力超过了他的感情。以姜白石为例,他的词就写得非常典雅,他的形象,那些 Image,也都非常漂亮,所以有很多人喜欢他的词。

    可是我认为,他虽然在表现的技巧、功力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你只是在理性上觉得他说得很好,可他不给你种非常直接的感发。
    第一次较为清晰的明白“文质彬彬”中“文质”的意思。尽管叶嘉莹先生诚恳的说自己可能不对,但一定要说出来。我还是非常赞同她的观点。 人们常用“文质彬彬”来形容人,却不知所要指的是在外的形象美和内外的气质美。能称得上这个词的人,实际上少之又少啊。 不过,人类的情感千千万,我觉得叶嘉莹先生更看重的是家国情怀,以至于会降低表达其他感情的诗篇的评价。 可能我也说的不对,但正如叶嘉莹先生说的,我是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借用她老师的话:“余为此言,或不我谅;虽不我谅,然余诚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6-03 09:57:52 摘录
    你要知道,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是注重比兴的。

    所谓比兴,我在开始就讲到了,说“比”是由心及物,就是你内心先有了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界的物象来表达;而“兴”是由物及心,也就是先看到外界的物象,然后引起你内心的某种情意。

    所以在诗歌里面,不仅要有物象,还要有情意的感发。

    以前我们讲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说那首诗的中间两联写得很美,因为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早春游望时目中所见的景物。可是,除此之外,它没有很深的思想感情的内容,这也是陈子昂之所以要复古的一个原因。

    而复古,就是说作诗一定要有比兴的意思,一定要使外在的物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意密切结合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兰若生春夏》,它也是从物象写起的,但是,它并非只写了眼中所见的物象。
    复古,就是说作诗一定要有比兴的意思,一定要使在外的物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意密切结合起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6-03 08:19:10 摘录
    我们开始讲王绩的时候曾提到“圣之清者”与“圣之任者”。

    所谓“圣之清者”就是说,我要保存我一己的清白,保存我品德的完美。你现在这个国君不好,我决不在你手下做官;你现在这个政府不好,我决不在你政府之中做官,我不能让品格上留下一个污点。大家都知道追求外表的美丽,房子要造得怎么样漂亮,衣服要穿得怎么样讲究;可是你有没有把你自己的人格当做一件艺术品,要让它完美无缺呢?所以中国古代有一些人,他们宁可不要住好房子,不要穿好衣服,却要追求一种真正完美的人品,这是“圣之清者”。

    所谓“圣之任者”,就是说我清白不清白没有关系,管你是什么样的朝廷,什么样的国君,我总要担负起我的责任来。你说这个朝廷不好,大都不出来,那岂不是更坏了吗?正因为它坏,我才要出来。如果我白鞋、白袜子永远不沾泥,那我怎么能拯救那些陷入泥坑里的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以我要自己先跳下去,弄得一身是泥,然后才可以或者有办法把大家从泥坑里边拯救出来。

    这是不同的两种人格,不同的两种道德标准,不同的两种做人处世的态度。
    “圣之清者”与“圣之任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6-03 08:10:34 摘录
    自从陈子昂提倡复古以后,李太白也提倡复古,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就比较轻视初唐的律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轻薄为文哂未休了。

    可是你要知道,文学,应该是形式与内容共进的。如果只是形式进步而内容不进步,这固然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从整体的文学演进来说,形式的进步和发展总算是一件好事情。

    正是因为有了初唐律诗作者对诗歌形式方面的开拓与发展,才会产生盛唐时代的杜甫、晚唐时代的李商隐这些很了不起的诗人,才会把那么丰富的思想感情写到律诗这种精美的体裁里边去。

    所以,对声调、对偶等形式方面的注重有它缺点的一面,也有它长处的一面。如果你能够把它进步的形式再加上很丰富的内容,岂不就更好了吗?中国人常常说,看待事物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我们确实应该如此。
    文学,应该是形式与内容共进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