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这本书是在台湾《古典文学》杂志上连载的叶嘉莹讲唐诗的系列讲座。作者结合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会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叶嘉莹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定价:38.00元
  • ISBN:7101058787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 白夜白
    2021-06-07 10:15:43 摘录
    当然,诗歌有思想、有内容是不错的,可是片面地强调“文以载道”就容易陷到一个窠臼之中。

    我们说诗歌不一定非要载道,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要使读者内心产生一种感动和启发。

    以前我讲了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说他虽然把景物写得很美,却不能使你有很深刻的感动,这样的作品不会达到最高的境界。

    另外,我讲了陈子昂的《感遇》诗,它的确给我们感动和启发了,可他是通过思索而得,是诗人先有了某种思想,然后假借一种草木鸟兽等等来表达的。

    现在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既没有“终古立忠义”,也没有“载道”,他只是写了人在月光之下的一种兴发感动,那么这样的诗算不算好诗呢?当然算。因为文学价值不是建立在道德价值之上的。

    固然,诗歌的感发生命有大小厚薄之分,而道德价值有时可以影响诗歌感发生命的厚薄大小,但是,我们绝不是说,凡写忠
    义、写道德的就都是好诗。如果你说的都是忠义,却不能给读者感发,这也不能算是好的作品。
    给人兴发、感动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夜白
    2021-06-04 14:22:03 摘录
    前面我们讲过陈子昂的两首《感遇》诗,其中,“兰若生春夏”一首说的是不遇的悲哀;“翡翠巢南海”一首说的是遇而不得其人的悲哀。尽管悲哀,可他一直在期待,一直是希望遇的。

    好,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人,你应该怎么样完成自己?

    这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向外求,既然向外求,你就要等别人认识你、欣赏你、给你机会,这永远是有待于人的;另外一种完成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的一——你追求一个自我要求的最高的标准,而你自己达到了这个标准,你既不需要别人的赞美,也不需要别人给你机会,你自己本身就可以完成了,这自然是无待于人的。

    由此看来,陈子昂所写的遇与不遇,都是有待于人的,他的功业要建立在外面,这是一种追求;可是,现在张九龄的这首诗,则是写的一种向内的、无待于人的追求。
    生命完成的两种形式: (陈子昂)向外求,有待于人。 (张九龄)向内求,无待于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杨立峰
    2017-07-21 17:50:26 摘录

    《古诗十九首》中说:“涉江釆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人常常看到一个喜爱之物,就想到远方自己所怀念的人,就要把这个东西选给他。《古诗十九首》中说的是赠送芳草,不仅古人如此,现代人也常常这样。比如加拿大的枫树很多,秋天,当你看到枫叶变红时,就怀念起远方的朋友,于是摘两片枫叶压平后就可以寄给你所怀念的人了。
    所以,当远方的亲友带给你一件小礼物时,不论价值多少,皆是一份美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