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这本书是在台湾《古典文学》杂志上连载的叶嘉莹讲唐诗的系列讲座。作者结合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会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
……
[ 展开全部 ]
独到的用心。
[ 收起 ]
作者:叶嘉莹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38.00元
ISBN:710105878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76 )
评价 (1 )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白夜白
2021-06-17 14:40:59 摘录
我说过,王昌龄的诗以言情胜,高适的诗以用意胜,岑参的诗以写景胜。“胜”,就是以这个见长,以这个为好。
对岑、高两人来说,他们的体式都是七言歌行;而王昌龄的体式则是七言绝句。以他们三个人为代表,形成了唐朝边塞诗中主要的三大类别。
高适的诗气骨是很好的,气骨表现在声调、口吻,也就是他说话的声音、他句子的结构。这些应当属于形式。而刚才我们说的言情、用意、写景,则属于内容。
从表达的形式来说,岑和高两个人的诗其实都是以声调取胜的。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用的都是七言歌行的体式,这种体式是比较自由的,不像七言绝句有那么多的限制。我以前讲乐府诗时说过,乐府诗可以有杂言体,句子可以有长短的变化,尤其是歌行,它如跑马驰骋,那步调可以有缓急快慢的多种变化。这是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的不同。
高适和岑参都用七言歌行的体式,但高适的诗以用意取胜,所以他注重内容,写了许多士兵的痛苦与将帅的豪奢。而岑参写了很多送别的诗,他不能够像高适那样有意讽刺这些将帅,只能赞美他们,所以他就只能从声调、口吻和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上取胜。边塞的景物确实是不同寻常的,我们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物,再加上七言歌行的体式使他可以在声调、口吻上有自由的变化,所以就能够给人一种很新奇的感觉。这就是岑参诗的特色了。
王昌龄的诗以言情胜,高适的诗以用意胜,岑参的诗以写景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白夜白
2021-06-17 11:27:37 摘录
王昌龄的诗没有一个具体的目的,不是专门送给哪一个人,只是因为他看到了征夫思妇离别的悲哀痛苦,所以才写了诗,或者反映思妇的悲哀,或者是反映征夫的怀念。
那么高适呢?高适是非常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当潼关被安禄山占领,唐玄宗从长安逃奔四川时,高适本来在哥舒翰军中,可是他特地赶回来,在逃难的路上向玄宗提出忠告。高适,是一个关怀面很广的人,从政治得失到人民疾苦,到将军与兵士之间的关系,都在他关心的范围之内。所以,他的诗是有深意的。
可是你看岑参呢?岑参都是送别。送一个人远行,一般就要说些歌颂赞美的话,可是如果你全篇都是歌颂赞美,那还有什么意思?
我讲过《诗经》,汉朝学者谈到《诗经》里的比兴时说,比是看到政治上有缺点,你不能直接责备他,所以就用比喻的方法来表现;兴是看到政治上有美好的成绩,可是如果一味地歌功颂德就有阿谀奉承的嫌疑,所以也用一个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赞美。
岑参也是如此。
他写诗送别,送的都是什么判官啦,将军啦等等,当然要歌颂赞美一番。可通篇都是这个,那就太无聊了。所以岑参主要的好处不在写情,也不在用意,他的好处在于那些用来做陪衬的景物。
岑参是果然真的到过边塞的,他曾跟随那些将帅在轮台一带地方生活了很久。因此,他对边塞的景物有很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另外值得提的一点,就是岑参这个人的个性。杜甫有一首诗写他和岑参兄弟到渼陂去划船,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这就是说,岑参兄弟都喜欢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有些不平凡的表现。还有就是,有人批评岑参的诗说是“语奇而格峻”,说他所用的语言是不平凡的,说他的风格像高山一样显得特别矫健而有力量。
王昌龄以情取胜,高适的诗歌很有深意,岑参的好处不在写情,也不在用意,他的好处在于那些用来做陪衬的景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初唐诗人
初唐诗人之一 王绩
初唐诗人之二 杜审言
初唐诗人之三 王勃
初唐诗人之四 骆宾王
初唐诗人之五 陈子昂
初唐诗人之六 张九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之一 孟浩然
盛唐诗人之二 王维
盛唐诗人之三 李白
盛唐诗人之四 王昌龄
盛唐诗人之五 王之涣
盛唐诗人之六 高适
盛唐诗人之七 岑参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对岑、高两人来说,他们的体式都是七言歌行;而王昌龄的体式则是七言绝句。以他们三个人为代表,形成了唐朝边塞诗中主要的三大类别。
高适的诗气骨是很好的,气骨表现在声调、口吻,也就是他说话的声音、他句子的结构。这些应当属于形式。而刚才我们说的言情、用意、写景,则属于内容。
从表达的形式来说,岑和高两个人的诗其实都是以声调取胜的。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用的都是七言歌行的体式,这种体式是比较自由的,不像七言绝句有那么多的限制。我以前讲乐府诗时说过,乐府诗可以有杂言体,句子可以有长短的变化,尤其是歌行,它如跑马驰骋,那步调可以有缓急快慢的多种变化。这是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的不同。
高适和岑参都用七言歌行的体式,但高适的诗以用意取胜,所以他注重内容,写了许多士兵的痛苦与将帅的豪奢。而岑参写了很多送别的诗,他不能够像高适那样有意讽刺这些将帅,只能赞美他们,所以他就只能从声调、口吻和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上取胜。边塞的景物确实是不同寻常的,我们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物,再加上七言歌行的体式使他可以在声调、口吻上有自由的变化,所以就能够给人一种很新奇的感觉。这就是岑参诗的特色了。
那么高适呢?高适是非常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当潼关被安禄山占领,唐玄宗从长安逃奔四川时,高适本来在哥舒翰军中,可是他特地赶回来,在逃难的路上向玄宗提出忠告。高适,是一个关怀面很广的人,从政治得失到人民疾苦,到将军与兵士之间的关系,都在他关心的范围之内。所以,他的诗是有深意的。
可是你看岑参呢?岑参都是送别。送一个人远行,一般就要说些歌颂赞美的话,可是如果你全篇都是歌颂赞美,那还有什么意思?
我讲过《诗经》,汉朝学者谈到《诗经》里的比兴时说,比是看到政治上有缺点,你不能直接责备他,所以就用比喻的方法来表现;兴是看到政治上有美好的成绩,可是如果一味地歌功颂德就有阿谀奉承的嫌疑,所以也用一个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赞美。
岑参也是如此。
他写诗送别,送的都是什么判官啦,将军啦等等,当然要歌颂赞美一番。可通篇都是这个,那就太无聊了。所以岑参主要的好处不在写情,也不在用意,他的好处在于那些用来做陪衬的景物。
岑参是果然真的到过边塞的,他曾跟随那些将帅在轮台一带地方生活了很久。因此,他对边塞的景物有很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另外值得提的一点,就是岑参这个人的个性。杜甫有一首诗写他和岑参兄弟到渼陂去划船,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这就是说,岑参兄弟都喜欢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有些不平凡的表现。还有就是,有人批评岑参的诗说是“语奇而格峻”,说他所用的语言是不平凡的,说他的风格像高山一样显得特别矫健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