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东京一年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
[ 展开全部 ]
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 【编辑推荐】 • 随文彩插:日本知名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拍摄的三十余幅摄影作品,去陌生化的东京。 • 内附精致别册:作者最新短篇小说《雨男》,丧丧的日式爱情。 • 蒋方舟首次献声,全程录制有声书,喃喃自语,迷之东京。 • “最美图书”设计师孙晓曦别出心裁,背胶腰封是一张行李票,巧思玄机等你发现。 • 灵魂画手蒋方舟手绘地图,设计“东京一年”帆布包、同款笔记本,日用即道。 • 九月全国高校、书店,东京漂流记巡回演出即将启动,二十场以上的活动与你分享。 • 陈丹青、窦文涛、阎连科、刘瑜击掌推荐。 • “东京一舟——偶遇蒋方舟”八月开团,与蒋方舟相约神保町、吉祥寺…… 【名人推荐】 方舟是一个特例的人,只有榜样性,没有普及性。才情、思维、读书与写作,尤其在同代人中的独立性与包容性,时尚性与利他性,都不能和她的同代作家相论与比较。你无法理解她对底层、民间、民族、国家那种与年龄不甚相符的关注与忧虑,你也无法理解她对时尚、潮流的领新与领悟,乃至于对两性、家庭、婚姻和仇怨,她都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坦荡。如果说有人生来是为了让人嫉妒的,那也就是她了吧。对许多人来说,和她相处是一场灾难,因为她让你知道你的短处与缺陷;让你知道,时间与时代,早就与你无关不在了。 ——作家阎连科 《东京一年》讲述了一个不再年轻的少女天才和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如何面对、打磨平生第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作品:她自己。《东京一年》中出场的蒋方舟,和作为叙事者的蒋方舟分属两者。她既是看东京、看在东京的自己,更是在东京看中国的人和事。回到北京的,是刚开始真正人生的青年作家蒋方舟——“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自由撰稿人李二
[ 收起 ]
作者:蒋方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68.00元
ISBN:750867761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2015.12.22
志宏
2019-12-08 13:49:29 摘录
艺术家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暮年?更具体地问,当创作已经逐渐变成比生命更大的存在,该如何面对创作欲望和热情都已减退的老年?我开始想这个问题。
寿多则辱,这句话对于艺术家来说尤甚。
写《八百万种死法》的著名侦探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曾经描述过他创作欲望的减退:他不再写书,不锻炼,阅读无法引起他强烈的反应,吸引他的故事越来越少,他对虚构世界的热情也越来越少。他强逼自己创作新的短篇,抑郁却不断自我更新。
或许应该像塞林格那样?写完几部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然后就隐居50多年,不写作一一至少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不接受采访,不允许《麦田里的守望者》封皮上印自己的照片,命令经纪人烧掉所有粉丝的信件。
寿多则辱,残酷却又现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onlefoy
2018-09-08 10:20:34 摘录
增山从万菊那温柔、婀娜、优雅、纤细以及集种种女性魅力的舞台身姿中,感觉到有一种犹如暗泉般的东西涌现出来。居然增山无法把握那究竟是什么,但他却曾认为那是舞台俳优最大魅力的莫名之恶,是那种诱惑人心,让人们沉溺于瞬间美之中的优美之恶,这才是那暗泉的真面目。”
三岛由纪夫短篇小说《旦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
2015.12.16
2015.12.17
2015.12.18
2015.12.19
2015.12.20
2015.12.22
2015.12.30
2015.12.31
2016.1.2
2016.1.3
2016.1.6
2016.1.13
2016.1.16
……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
2015.12.16
2015.12.17
2015.12.18
2015.12.19
2015.12.20
2015.12.22
2015.12.30
2015.12.31
2016.1.2
2016.1.3
2016.1.6
2016.1.13
2016.1.16
……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
2015.12.16
2015.12.17
2015.12.18
2015.12.19
2015.12.20
2015.12.22
2015.12.30
2015.12.31
2016.1.2
2016.1.3
2016.1.6
2016.1.13
2016.1.16
……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艺术家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暮年?更具体地问,当创作已经逐渐变成比生命更大的存在,该如何面对创作欲望和热情都已减退的老年?我开始想这个问题。
寿多则辱,这句话对于艺术家来说尤甚。
写《八百万种死法》的著名侦探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曾经描述过他创作欲望的减退:他不再写书,不锻炼,阅读无法引起他强烈的反应,吸引他的故事越来越少,他对虚构世界的热情也越来越少。他强逼自己创作新的短篇,抑郁却不断自我更新。
或许应该像塞林格那样?写完几部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然后就隐居50多年,不写作一一至少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不接受采访,不允许《麦田里的守望者》封皮上印自己的照片,命令经纪人烧掉所有粉丝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