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提要 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3版,袁行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学习辅导书。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中国文学史权威教材之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圣才考研网
  • 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 定价:59
  • ISBN:7511434215
目录
  • 云烟溪雪
    2018-10-07 14:52:53 摘录
    阅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选段,并按文后要求答题。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请将上述文字译为白话文。
    2、请谈谈这一段论述揭示了怎样的文学现象律。
    3、请写一篇评论,结台文学现象、作家文本或前人相关理论,阐述你的见解。题目自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10-07 11:04:02 摘录
    惆怅的心情与潇洒的风度融于一体,且流露出豪迈之气,典型地体现出苏诗的风格特征。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
    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扩大功能与开拓词境 以诗为词的手法 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馀力和态度填词。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10-07 10:39:54 摘录
    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他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在许多州郡做过地方官,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作的《荔支叹》,从唐代的进贡荔枝写到宋代的贡茶献花,对官吏的媚上取宠、宫廷的穷奢极欲予以尖锐的讥刺。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然如此敢怒敢骂,可见他的批判精神是何等执著!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岀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但苏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10-07 10:25:33 摘录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察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跄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10-07 10:23:12 摘录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又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自我评价与读者的感受是相吻合的,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10-07 10:16:36 摘录
    寥寥数笔,将释秘演、石曼卿两位奇土豪宕磊落的性情和落拓不偶的遭际已跃然纸上,而作者对两人的敬重惋惜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也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强了赋体抒情意味,欧阳修的成功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了。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难偶工切,从而给这种研四细六的文体注着的力,他的《上随州钱相启》、《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功。”这评价是公允的。
    欧文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显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后
    宋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10-05 20:51:39 摘录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思维特征
    (1)以已观物,以已感物
    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已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这种思维方式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神话的综合也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它通过一定程度的
    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比如龙这个神话形象,便是经过长时间的综合而形成的。
    (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比如,《山海经》中每当出现龙风神话形象时,总是伴有歌舞音乐,显示了祥和安乐的情感体验。神话中所蕴含的情感,是神话之所以感人的魅力所在。
    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思考,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神话是原始先民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是集体意识情感的表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09-26 17:44:27 摘录
    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
    (3)对自然景物描写不落俗套
    自然景物的描写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袭的程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随手拈来,自然真切,富有艺术美。
    (4)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
    ①《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
    ②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③吴敬梓企图创造一种与生活更直接不隔的、显示着生活本身流动的、丰富的、天然形态的艺术。
    3.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1)吴敬梓有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狂狷而豁达的性格,他睥睨群丑,轻蔑流俗。
    这样的气质和禀赋,使他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去抨击现实。
    (2)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美刺意义,“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3)《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4)《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
    的审美感受。
    4.影响
    《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其讽刺艺术对晚清谴责小说小说影响极大,这也是它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09-26 15:22:40 摘录
    、幽怨和涌动着的春情,只能在梦中靠五彩的如意世界来体贴关怀。
    《惊梦》作为古典戏曲中最令人感佩、发人深思的儿女风情戏之一,整体浸润着浪漫主义的感伤之美、追求之美、情爱之美和理想之美。


    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王实甫《西膈记》中的红娘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春香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主要异同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春香虽然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然而作者都赋予她们鲜明的个性特点,是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
    (1)相同点
    ①红娘和春香的身份相同,都是婢女,社会地位低下,是受气挨打的角色。
    ②从红娘和春香的性格来说,她们都充满活力,活泼开朗而又机灵聪慧。二者都属于心计不深而且兢兢业业为主上服侍的那类。稍有不同的是,红娘更机灵些,而春香更稚嫩些。
    ③红娘和春香在推动剧情,促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
    ①红娘和春香给读者的整体印象不一样红娘举止大方得体,端庄而又礼貌,出语不凡,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春香则显得孩子气。有孩子的天真无邪,率直顽皮。
    ②红娘和春香在剧中存在的意义不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09-26 14:45:26 摘录
    简述明末传奇的汤、沈之争及其文学意义。[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1)汤、沈之争
    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的问题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汤显祖以“至情”为其戏曲创作之本,讲究浪漫风格,文辞上偏于绮丽,称“文采派”而沈璟则好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调强调本色,尤其苛求曲辞的格律,称为“本色派”或“格律派”。在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文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汤沈两人并提而论,出现了说汤必言沈,说沈必论汤的现象。基于汤氏文采为先、沈氏格律第一这两种创作理论上的差别,汤沈之间产生了争论。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2)汤沈之争的文学意义
    ①明确了戏曲创作的标准
    汤沈之争使得当时及后来的文人剧作家们对文人化的戏曲的标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就是以才情的抒发、文辞的华美、音律的谐合作为戏曲创作的最高境界。
    ②“合之双美”主张的提出和践行
    虽然汤沈之争在当时的曲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戏曲家们并没有站在某一方来批评、指责另一方,而是持调和的态度,即提出了“合之双美”的主张。如王骥德与沈璟交往甚深,两人相互推服。汤显祖与沈璟,一个追求个人志趣的张扬与文辞的典雅,一个追求格律的精致细密,两者都对当时及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经过文人剧作家与理论家们对两人的戏曲主张的总结,使得两者合成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了戏曲的进一步雅化。如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一大批才情、曲律双美的文人之作。如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戏曲家的戏曲创作,既富才情,又合曲律。
    总之,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1.简要论述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①)明初传奇发展概述
    ①传奇渊源及体制
    明初的主要戏曲形式是传奇,它是以南戏为基础,吸取北杂剧的优长,形成的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流布范围几平遍及全国的新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传奇在剧本创作和表演上的
    积累,以及相应的理论总结,都达到了戏曲艺术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明初传奇的基本特点
    a.明初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这与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有关,而朱元章对标榜“子孝共妻贤”的《琵琶记》一类戏曲的推崇也起了示范作用。所以明初传奇被认为有“道学风”、八股味。其代表作有邱濬的《五伦全备记》、邵璨的《香囊记》。
    b.反映历史与民族本身的魅力,具有水恒的美感
    姚茂良的《精忠记》讴歌岳飞父子的爱国精神,揭露奷贼秦桧夫妇的阴谋与罪过;苏复之的《金印记》描写战国时代的苏秦通过“合纵”政策联合东方六国对付日益强大的秦国,以及在这前后苏秦所遭遇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沈釆的《千金记》描写楚汉相争,其中项羽与虞姬的戏非常感人;王济的《连环记》写王允托貂禅离间董卓与吕布从而获得成功的故事。
    (2)明中期三大传奇
    ①李开先的《宝剑记》
    嘉靖年间季开先写成的《宝剑记》初步开辟了明代中期传奇的新局面。该剧在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增添了林冲主动出击,上本参奏把持朝政、祸国殃民的童贯和高俅的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09-26 14:30:42 摘录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
    (1)明初杂剧的特点
    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
    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2)与元杂剧的区别
    ①从语言风格上看,明初杂剧与元杂剧的质朴本色相较,有着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②从艺术创新上看,明初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朱有嫩在剧中安排的轮喔合唱,贾仲明将南北曲融入一折,杨讷的《西游记》超越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通常规范,这都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既与元杂剧差异颇大,又与明初的杂剧多有不同
    (1)从发展线索来看,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2)作向上着,明代中后的杂打了风花雪月伦理数化和神仙道化的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都不在少数
    (3)从演唱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杂剧的纯北曲体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4)从艺术成就上言,明代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可以称之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09-26 14:25:29 摘录
    论归有光的散文。[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主张作文应学习唐朱古文的法度,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1)归有光散文创作的特点
    ①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选材
    例如《寒花葬志》这篇文章寒花只用了三件小事:初来时垂鬟着绿布裳,不让归有光吃她削的荸荠,吃饭的时候目眶冉冉动,活现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形象。寥寥数笔,将三件小事串联起来,却毫无突兀之感,只感清新自然,令人不禁莞尔。然而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却早早地死了,而且奄忽就是十年,让人又不禁轻叹:岂不悲哉!生命如此脆弱,时光如此快迅,人生际遇如此不可捉摸!这正是作者巧妙地选取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事,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读者与所描绘人物之间的距离,才使得这小小一篇散文给人的启示如此丰富,真可谓大手笔。
    ②独特的写作手法
    归有光描写事物,往往从侧面偏出,不直接写明,显得曲婉含蓄、幽谧动人。在《寒花葬志》中,以写婢女寒花之名,实则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自己妻子的无限怀念。作者借
    写牌女稚气地不让自己吃荸荠,妻子笑之,又写寒花目眶冉冉动,妻子指与己看,又是相笑一番,两人脉脉温情、鹣鲽情深尽显其中,这也表明,作者记着亡妻的一颦一笑,记着两人之间值得玩味的一件件小事,真真纾徐平淡,诚切感人。
    ③细腻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调
    这也是古往今来归氏最得赞誉的一点。例如,在《寒花葬志》中,作者锁定角度,精选细节,白描深画,寥寥几笔,写稚嫩活泼的寒花“曳深绿布裳”的轻盈步态,写她削荸荠却“持去,不与”作者的调皮举动,写她“即饭,目眶冉冉动”的憨然之态,然文末“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便戛然而止,涵盖了生的意趣和死的无情。这种对美好的刻画愈细愈小,对于流逝的悲哀就愈痛愈恸,给读者无限的感发空间。
    (2)归有光散文的贡献
    ①克服了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弊病,推动了明代散文的发展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作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作家,归有光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弊病,推动了明代散文的发展。
    ②继承并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
    归有光的散文“家龙门而户昌黎”,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这使文章写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09-26 14:15:57 摘录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1.后七子的形成
    前七子的文学活动于嘉靖前期逐渐偃旗息鼓,至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其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其中王世贞的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2.后七子的文学主强
    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显得尤为突出。
    (1)王世贞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他主张诗文之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将其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语词、句法、结构上。同时,王世贞又强调重格调要“根于情实”,讲法度要“不屈阏其意以媚法”,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2)晚年,王世贞在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明确地将主格调者分成两种,一种是“先有它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者”,另一种是在确立自我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主张“有真我而后有真诗”。
    (3)后七子的有些论点乃针对当时以王慎中、唐顺之为代表的唐宋派文人的创作面提出的,在他们看来,王、唐等人所作“学宋而伤之理”,因而批评其“惮于修辞,理胜相掩”,表达了注重作品“修辞"艺术、反对重“理”轻“辞”的文学态度。
    (4)与前七子相类似,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3.后七子的诗歌创作
    (1)后七子中创作量最大的是王世贞。他的一些拟古之作锻炼精纯、气势雄厚,或时寓变化,神情四溢,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如《战城南》《伤卢柟》等。其绝句体裁的短诗中
    也有一些清新隽永之作,如《送内弟魏生还里》。
    (2)后七子中谢榛也是一位值得留意的人物,他于诗擅长五言近体,注意字句锻炼及气韵高古是其诗歌的一大特点,如《榆河晓发》《渡黄河》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09-26 14:11:02 摘录
    1.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间一个影响甚大的文人群体一“前七子”活动一时,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唐海、徐祯卿和王廷相,而主要以李梦阻为核心实质上他们是
    以复古自命,“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
    2.前七子形成的原因
    (1)在前七子之前,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的崛起,虽对当时台阁文学有着一定的冲击,但其创作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习气。
    (2)明初以来,程朱理学受到官方高度重视,尊经穷理风气盛行,影响到文学领域,致使创作理气化现象趋向活跃。
    3.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1)李梦阳等人的复古主张,排斥文学“主理”现象,具有明确的反宋诗倾向。同时,他们强调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说,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学观念与仞作提出了质疑,其有某种挑战性。而所谓的“真诗”,其在本质上被赋予了最为自然而朴素的情感特性,成为李梦阳等人在注重诗歌抒情特性问题上的一种终极追求,它也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一种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2)前七子过多地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表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云烟溪雪
    2018-09-26 14:09:05 摘录
    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①宋濂,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主张“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这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
    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和经世致用之气。
    ②宋濂散文创作,有不少道学气。不过也有一些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之作,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如《秦士录》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生气给人印象深刻。
    ③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
    (2)刘基
    ①其作品中的寓言散文颇有特点,这些作品吸收了先秦历史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传统,将所要论说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故事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既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又能恰当地说明问题、深化主题,体裁短小活泼,文字简洁质朴,如《郁离子》。刘基往往通过寓言故事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
    ②刘基的一些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常能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如《活水源记》,抓住自然界中不同的景物特征,以细腻而自然的笔触表现出来,使所描绘的艺术图景生趣盎然,
    自然逼真,不落俗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