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新媒体排行榜”心理健康类第一公号KnowYourself首度结集,专业、犀利、直戳人心。 ·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KnowYourself主创们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定价:42.00元
  • ISBN:7210085475
“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
  • 清和月
    2018-08-23 23:46:58 摘录
    和世界上所有的他人一样,你与母亲之间也应该有清晰的边界。她的需求,不等于你的需求,也并不总是比你的需求重要。当发现母亲侵犯到自己的边界时,同样可以沟通和拒绝。而对于过于疏远的母子关系,长大之后的你,也有力量、有选择重新认识、走进母亲,重新和母亲“相爱”。
    如果你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并不安全,你首先需要知道这并不完全是你或她的错,改变不健康的关系是你和她都需要努力的事。
    另外你要明白,真正意义上的孝顺并不是道德绑架,在与母亲的互动中,你可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你也同样需要尊重她表达观点的权利。你们首先是两个人,尤其是成年后,你们首先是两个同样有着独立意志、自主决定权、平等的成年人。向母亲诚实地表达与她不一样的想法,其实比隐瞒,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信任——你相信她有可能倾听你,尊重你,理解你——这种信任正是你爱她的表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清和月
    2018-08-23 22:49:59 摘录
    在俄狄浦斯情结中,我们提到随着个体的成熟,男性会逐渐将父亲作为自身认同的理想对象,而逐渐发展出男性化的性别气质。但如果个体与母亲之间有过度痴迷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则倾向于认同亲身上的女性气质。由于现存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和刻板印象,大多数时候,女性气质被定义为更温柔、更需要被照顾、力量感的削弱等。
    也同样是因为社会往规定了男人该是什么样子,女人该是什么样子,这样有着社会定义中“另一个性别的气质”的男性往往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公平的评价和对待。
    当然,影响不完全是负面的。也有一些这样的男性在长大后对性别刻板印象有更多的反思,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力更强。
    此外,英国学者彼得·库柏( Peter Cooper)等人的大样本研究发现,越亲密(痴迷)的母子关系,儿子对于自己与“男性”之间相似性的认同越低,即越不认为自己身上具备男性气质。然而库柏等人也发现,母亲的回避也并不会让儿子对自己“男性”的身份更认同、更满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