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

《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内容简介:古今中外,还没有人像毛泽东那样善于运用三国故事,赋予《三国志》《三国演义》以时代的含义和深刻的哲理思想。毛泽东说,读《三国演义》这类书,能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孙宝义 刘春增 邹桂兰
  •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定价:35.00元
  • ISBN:7512501447
(一)攻 读 篇
  • 半舟Do
    2020-01-12 19:47:20 摘录
    《魏书·郭嘉传》说:“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理”。
    曹操说:“唯奉孝(注:郭嘉的字)为能知孤意。”郭嘉38岁中年天
    折,曹操非常惋惜,称道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
    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
    断地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据薄一波回
    忆:“毛泽东介绍《郭嘉传》让大家看,意思正是希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作事要多谋善断。毛泽东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
    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
    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
    为了断”毛泽东还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赛断。应当根据形势的
    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
    多谋善断”的实质,也可以理解为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多谋,善
    于与各方面的人包括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人商量问题,善于到群众中去听取各
    种不同的意见,这就得有一个好的民主作风:善断,能够正确集中来自各方
    面,来自群众的意见,并且不失时机地作出决断,这就既需要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又需要革命的胆略和魄力。像郭嘉那样善于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为曹操提供正确的建议,曹操据此才能作出正确的决断。毛泽东很希望党的各级领导一方面敢于和善于正确地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另一方面善于听取意见,敢于集中拍板定案。有一次毛泽东在与田家英、李锐、周小舟等人的闲谈中,又一次谈到郭嘉的历史事迹,提出:《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毛泽东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
    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欲与共济天下大难了!”
    毛泽东对干部要求“多谋善断”,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我们应该记取的一条经验
    郭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半舟Do
    2020-01-12 19:43:07 摘录
    “我很佩服关公,”王芳想了想回答说:“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但是,他又有唯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
    “看来你对关公还是很有研究的嘛!”毛泽东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这下,王芳倒有点不好意思了。后悔自己不该在毛泽东面前班门弄斧。
    “既然你对关公这么熟悉,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关公姓什么?
    毛泽东又问王芳
    “关公,当然就是姓关了。”王芳不假思索地答道。
    毛泽东看着王芳回答得很自信的样子,笑了笑说:“错了,关公其实
    并不姓关
    “主席,关公不姓关,姓什么呢?”王芳瞪大眼睛惊奇地问
    毛泽东慢条斯理地回答:“关公是指关为姓。”
    “指关为姓?”王芳还是疑惑不解。
    于是,毛泽东向王芳和其他随从人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了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他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员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他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露出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还没想出好办法。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主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上都没有这些记载啊?”王芳觉得
    毛泽东绘声绘色地讲述很有道理,便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
    “你查查其它书,看看是不是这样?”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王芳,而
    是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了找到这道题的答案,王芳细心阅读了许多有关的书籍,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只是在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找到了点蛛丝马迹。那本书上也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至于后来为何改姓关却没再讲王芳知道毛泽东知识渊博,除了正史之外他还看了许多野史。
    关公的故事。 里面的概括深得毛之认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半舟Do
    2020-01-12 19:35:33 摘录
    肯定诸葛亮
    ,唱《借东风》《空城计》等诸葛亮京剧折子戏,更多的是讲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1950年,他对董其武说:“你看过《三国演义》吧?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
    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诸葛亮与刘备的鱼水关系和七擒孟获故事,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
    毛泽东读《三国志》的高潮时期,是在1958年提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非常年代。
    毛泽东向干部推荐的四篇列传,也都是在这个特定时间提出的。
    《张鲁传》,他在列车上反复地读了几遍,在郑州会议
    上谈了一通,一个月就此传写了长达千字的按语;第二天,
    又重新写了按说,说五斗米道“吃饭不要钱”,“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它作为红头文件发给高级干部。探索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他要干部读《刘晔传》。“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
    他介绍大家读《郭嘉传》,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此人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伐,策谋帷幄,出了许多好主意,值得我们学习”。
    他十分赞赏“吕蒙勇而有谋”,由此提倡读《吕蒙传》,说:“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吕蒙传》。”上世纪70年代,他又号召读《吕蒙传》,“文化不高的也可学文化”。
    肯定诸葛亮。 不同时期,借古喻今,以史为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半舟Do
    2020-01-12 19:31:30 摘录
    毛泽东高度评价曹操,他赞同鲁迅评的曹操,“总是非常佩服他”。为曹操翻案成为20世纪50年代一大热点。这时,毛泽东更是多次称赞曹操。在北戴河高歌《观沧海》
    时,写下了《浪淘沙》。在此前后,还以如橡大笔,抄写《龟虽寿》一诗,分别赠送正在养病的林彪和胡乔木。
    曹操在文学史圈子里,也翻了身。原先钟嵘《诗品》,把他的乐府诗名列下品,现在领袖一语胜九鼎,“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直抒胸臆,豁达通脱”,从此,这些乐府诗,时时见于报章,竟为汉魏文才
    之冠。
    佩服曹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半舟Do
    2020-01-12 19:29:57 摘录
    对三国评价甚高。
    1938年对贺龙,徐沛东说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三部必读。20年后,他又反复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做一个中国人,这些书不看是不行的。”又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三部书,不看它三遍太遗憾了。《三国演义》《水浒》,这些好书,至少要读它三遍。”
    他还向高级将领和普通战士都提出要读《三国演义》。
    指导他们:“不要去注意那些演义式的描写,而要研究故事里的辩证法。”
    至少要读三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半舟Do
    2020-01-12 19:17:46 摘录
    三国鼎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竞争激烈。势均力敌的三方,依仗自己拥有的谋臣武将,使斗争变得极为复杂壮观。这是一个需要英雄豪杰,也是产生英雄豪杰的时代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说:“吾人揽史,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
    毛泽东谈论三国故事纵横捭阖如数家珍;他谈及三国人物也是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虽然他所说的、写的,多是片言只语,但它仍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毛泽
    东为20世纪中华文化圈作出的突出贡献。
    这几个历史时期确实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百读不厌,令人喜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