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得几个字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张大春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定价:46.00
  • ISBN:7208086974
59 临
  • 季浅阑
    2021-03-22 13:12:15 摘录
    临(臨),是一个从来不曾出现于甲骨文中的字,这意味它出现得较晚,所以字义的形成也比较复杂。左边的“臣”,过去一向被解释成“臣,屈服也,临(臨)下必屈其体。”这样的说明委实过于迂曲,还不如索性将“臣”看做像監(监)字、鑒(鉴)字里的“臣”那样,就是一只表情夸张的大眼睛,这只大眼睛的主子(也就是右边上方象征着人的形符)正弯着腰,直愣愣瞠目下视。三个口,谓之“品”,一般的解释是“众物”的意思。原先在金文和石鼓文中,这个“品”的位置不在右边,在“臣”的下方,三口成一横列,在上俯瞰的眼睛甚至还发射出三条短短的“视线”,一一指点到位呢。
    这就是“臨”字原初的意思了——一个在高位上的人瞪大了眼睛,仔细审视在低位之众物(这里的众物当然也可以指人民)。所以《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和《荀子劝学》中所谓的“不临深壑不知地之厚也。”就是既准确又丰富的描述了。只用一个“临”字,非但状述了这个动词使用的位置,也勾勒出环境的形势以及这登观的心情。此外,作为一种战车而命名为“臨”,顾名思义,一定是辆造型高大的侦察车。
    直到了小篆时代,原本被观望的众物(那三个口)才改变了位置,使得“臣”(眼睛)底下只留存一口,另两口堆成一上一下的位置,写到右边来。
    再发展到隶书时,今日书写的形体才告确立。可想而知,小篆以后的变化定是为了书写美观、结体均衡的缘故。如此则造字的精微之义往往就给牺牲掉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