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得几个字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张大春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定价:46.00
  • ISBN:7208086974
89 哏
  • 季浅阑
    2021-03-30 20:02:03 摘录
    先就“哏”本身来看。它的本义和“很”或者“狠”是一样的既有“过甚”之义,也有“凶恶”之义。
    以“过甚”义言之,例句如此:《元典章·工部三·役使》里面有一段和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大白话相去不远的文字,是这么说的:“如今吃饭的人多种田人少有,久已后哏不便当。”(见《汉语大词典》)。另外,以“凶恶言之,例句如此:元曲《救风尘·第三折》里有一段家暴的场面:“则见他恶哏哏,摸按无情棍,便有火性的不似你个郎君。”
    在表达以上两个意义的时候,“哏”的读音与“很”、“狠”无别。我们只能就现存的文献看出,“哏”字虽然拦取了“很”字和“狠”字的意义,但是并没有取而代之。“很”字还是继续维持它“过甚”的意义而“狠”字则在“凶恶”之余,偶尔也抢表现“过甚”之义。像在《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小说里,“大胆得狠”“有钱”之类的话屡见不鲜,我们用字人也习以为常,不把它看成错字。
    读作“gen”的“哏”是元代以后才出现的俗体字,断不至于在初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日后所表达一有趣,滑稽以及笑点的意义。从曲艺表现形式上可以常见,对口相声里主述搞笑的一角谓之“逗”,呼应衬托的一角谓之“捧哏”,“哏”这个字在北方方言里可谓“俗白得狠”,根本不是一个生字,但是到了台湾,地方文化里没有这种形式,语言中就没有这个符号生小不听相声的孩子长大之后也许还认得 stand-up comedy的字样,却听不懂老相声艺人或者是借由曲艺中的术语来表达“好笑”、“可笑”之义的“哏”字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