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咖啡馆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 莎拉·贝克韦尔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88.00
  • ISBN:7559610781
第九章 生平考述
  • 流羽
    2018-05-11 23:30:25 摘录
    在萨特的小说和传记,以及他的哲学中,视角竞争的事件一直重复出现。在他的新闻报道中,他回忆了1940年之后那种被视为战败民族一员的不愉快感。1944年,他写了一整部关于它的戏剧: Huis clos,被翻译为 No Exit(《禁闭》)。剧本描绘了被困在同一房间里的三个人:一个被指怯懦的逃兵,一个粗鲁的女同性恋者和一个轻浮的拜金女。每个人似乎都用评头论足的目光至少看着其中一人,而每个人又都渴望逃离同伴无情的眼神。但他们不能这样做,因为他们死了,去了地狱。正如该剧中被引用过无数次,但也常被误解的最后一句台词所说的那样:“他人即地狱(He
    ell Is other people)。”萨特后来解释道,他并不是在笼统地指他人就是地狱。他的意思实际上是,在死后,我们被冻结在他人的视野中,再也无法抵挡他们的解释。活着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什么,来控制我们留给别人的印象;一旦死去,这种自由便会荡然无存,而我们只能被埋葬在其他人的记忆和知觉当中。
    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流羽
    2018-05-11 23:26:07 摘录
    有一天,大约是在1948年的柏林之旅期间,波伏娃正握笔而坐,盯着一张纸看,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对她说:“你看起来好疯狂哦!”她回答:“那是因为我想写,可不知道写什么。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他,“睿智”地说:“那就随便写。”

    她照做了,而且还真写出了东西。此外,她从最近读到的朋友米歇尔·菜里斯的实验性自传体作品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这些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尝试用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写下她的回忆,而围绕的主题则是成长过程中身为一个女孩对她意味着什么。和萨特讨论这个想法时,他敦促她要更深入地探索一下这个问题。这三个男人,据西蒙娜·德·波伏娃描述,正是她伟大的女权主义著作《第二性》的源起。
    随便写的你敢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