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永远伤在童年

最有效的自我发掘历程,重建人生的心契机 ·你是否总是与周围的人无法友好相处? ·你是否在婚恋中总是重复扮演受伤害的那一方? ·你是否总是缺乏安全感,却变成了控制狂? ·你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约翰·布雷萧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
  • 定价:35.00元
  • ISBN:754473692X
第6章找到学前期的自我
  • 零度沸腾
    2018-02-10 12:03:46 摘录
    父母职责是教育孩子,为孩子示范。父亲示范如何扮演男性角色,母亲示范如何扮演女性角色。父母还要示范健康的亲密关系,包括健康的性。父母还
    要示范良好的交流技巧,比如澄清问题、倾听、提要求,以及化解矛盾等。

    男孩需要与父亲形成亲密感情。亲密感情需要身体触摸,也需要情感分享,这些只有在父亲的陪伴下才能产生。女孩有父亲的陪伴也非常重要,由女孩与母亲已经有情感纽带,所以应该与母亲适当地分开。男孩与母亲也有情感纽带,因为有乱伦的忌讳,所以形成情感纽带的方式不同于女孩。男孩必须防止自己背负上母亲的性投射。

    男孩与父亲感情亲近,就会想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他开始模仿父亲的行为,可能还会告诉每个人,长大后要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还可能在假扮游戏中象征性地扮演父亲。有的男孩会找一些英雄来崇拜、模仿。例如,我崇拜的英雄是棒球运动员,我穿着我所爱的球队的队服,收集棒球卡片,我最喜欢的收藏品是一个签名的棒球。同样,女孩开始模仿母亲的行为。她可能会跟洋娃娃过家冢,用奶瓶假装给它喂奶,把它放在婴儿车里推着,还可能玩妆扮游戏,兴高采烈地要求化妆。


    学前阶段还可能开始出现生物学上的同性恋倾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同性恋是一种内在倾向,而不是病理表现或成长失常。在多年的治疗中,我治疗过的同性恋者都清楚自己之前的性倾向。许多同性恋者都背负着过多的羞耻感,就像那些没有表现出传统男性气质和行为的男孩一样,他们有特别强烈和普遍的羞耻感。如果你是同性恋,那么你受伤的内在小孩需要听到: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零度沸腾
    2018-02-10 11:56:25 摘录
    学前儿童(早期身份感)

    我是某人<

    年龄:3~6岁
    发展的两极性:主动性与内疚感的对抗
    自我潜能:目的
    能力:想象和感觉
    人际关系问题:独立





    三岁的时候,孩子开始问为什么,这不是因为孩子笨或者讨厌,而是孩子的正常发育成长所致
    孩子提问是因为有一股生命能量推动孩子去开拓生命的疆界。

    如果对孩子到目前为止的发展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是:孩子感觉自己的出生是受欢迎的,知道可以信任世界,并能依靠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还形成了足够的意志力,内化了规矩,能信任自己。学前阶段,孩子必须发展的能力是:知道自己是谁,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是谁,就是获得一个身份,包括个人的性欲、幻想,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学前的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有太多东西要琢磨。直到现在,有些人依然还没琢磨透。

    知道自己是谁,以及知道自己要怎么生活,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大难题,所以他们需要特殊的保护和帮助。这种特殊的保护叫做“自我中心”。孩子天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这不是自私。孩子的自我中心是生物学现实,不是人为的故意选择。在六岁前,孩子确实不能以别人的眼光来理解世界。学前的孩子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同情,但他们并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直到十六岁,这一能力才会完全形成。

    学前的孩子常常沉浸在幻想中。他们整天忙着试探现实,以便将现实与幻想分开。这是发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方法。试探,就是要弄明白自己有多少能力。

    学前的孩子非常独立。他们忙着提问、形成看法、想象未来,还忙着努力揣摩世界怎么运作,事情如何发生。当形成更成熟的因果意识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能对事物产生影响。这是他们天生的、健康的职责,他们为此整日忙活,乐此不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