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自我发掘历程,重建人生的心契机 ·你是否总是与周围的人无法友好相处? ·你是否在婚恋中总是重复扮演受伤害的那一方? ·你是否总是缺乏安全感,却变成了控制狂? ·你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约翰·布雷萧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
  • 定价:35.00元
  • ISBN:9787544736923
  • 2018-02-10 12:03:46 摘录
    父母职责是教育孩子,为孩子示范。父亲示范如何扮演男性角色,母亲示范如何扮演女性角色。父母还要示范健康的亲密关系,包括健康的性。父母还
    要示范良好的交流技巧,比如澄清问题、倾听、提要求,以及化解矛盾等。

    男孩需要与父亲形成亲密感情。亲密感情需要身体触摸,也需要情感分享,这些只有在父亲的陪伴下才能产生。女孩有父亲的陪伴也非常重要,由女孩与母亲已经有情感纽带,所以应该与母亲适当地分开。男孩与母亲也有情感纽带,因为有乱伦的忌讳,所以形成情感纽带的方式不同于女孩。男孩必须防止自己背负上母亲的性投射。

    男孩与父亲感情亲近,就会想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他开始模仿父亲的行为,可能还会告诉每个人,长大后要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还可能在假扮游戏中象征性地扮演父亲。有的男孩会找一些英雄来崇拜、模仿。例如,我崇拜的英雄是棒球运动员,我穿着我所爱的球队的队服,收集棒球卡片,我最喜欢的收藏品是一个签名的棒球。同样,女孩开始模仿母亲的行为。她可能会跟洋娃娃过家冢,用奶瓶假装给它喂奶,把它放在婴儿车里推着,还可能玩妆扮游戏,兴高采烈地要求化妆。


    学前阶段还可能开始出现生物学上的同性恋倾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同性恋是一种内在倾向,而不是病理表现或成长失常。在多年的治疗中,我治疗过的同性恋者都清楚自己之前的性倾向。许多同性恋者都背负着过多的羞耻感,就像那些没有表现出传统男性气质和行为的男孩一样,他们有特别强烈和普遍的羞耻感。如果你是同性恋,那么你受伤的内在小孩需要听到: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0 11:56:25 摘录
    学前儿童(早期身份感)

    我是某人<

    年龄:3~6岁
    发展的两极性:主动性与内疚感的对抗
    自我潜能:目的
    能力:想象和感觉
    人际关系问题:独立





    三岁的时候,孩子开始问为什么,这不是因为孩子笨或者讨厌,而是孩子的正常发育成长所致
    孩子提问是因为有一股生命能量推动孩子去开拓生命的疆界。

    如果对孩子到目前为止的发展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是:孩子感觉自己的出生是受欢迎的,知道可以信任世界,并能依靠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还形成了足够的意志力,内化了规矩,能信任自己。学前阶段,孩子必须发展的能力是:知道自己是谁,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是谁,就是获得一个身份,包括个人的性欲、幻想,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学前的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有太多东西要琢磨。直到现在,有些人依然还没琢磨透。

    知道自己是谁,以及知道自己要怎么生活,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大难题,所以他们需要特殊的保护和帮助。这种特殊的保护叫做“自我中心”。孩子天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这不是自私。孩子的自我中心是生物学现实,不是人为的故意选择。在六岁前,孩子确实不能以别人的眼光来理解世界。学前的孩子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同情,但他们并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直到十六岁,这一能力才会完全形成。

    学前的孩子常常沉浸在幻想中。他们整天忙着试探现实,以便将现实与幻想分开。这是发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方法。试探,就是要弄明白自己有多少能力。

    学前的孩子非常独立。他们忙着提问、形成看法、想象未来,还忙着努力揣摩世界怎么运作,事情如何发生。当形成更成熟的因果意识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能对事物产生影响。这是他们天生的、健康的职责,他们为此整日忙活,乐此不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0 01:41:30 摘录
    受伤小孩在幼儿阶段的成长失常可以归纳如下:

    心灵创伤:对“我是”意识的否定。你不可以做自己。心灵创伤通常始这个年纪。

    有害的羞耻感。有害的羞耻感告诉你,你一无是处。你感受的、做的和想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侵犯行为的倾向增强。缺乏管教会导致侵犯行为。一个人侵犯他人时,就是不计后果地想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强道性地过度控制。由于过度适应,你的内在小孩成了一个处处讨好人的照顾者。你渐渐变得恪守教条,对自己和他人都挑剔、专断。

    瘾癖。你的内在小孩不会说“不"。你染上酗酒、暴食、挥霍或纵欲等瘾癖。

    孤僻。你的内在小孩自我隔绝、孤独无依,只有这样他才感到有些许边界。不与人交往,也就不会受到伤害。

    缺乏平衡。由于内在小孩没有学会在收与放之间保持平衡,所以你:(1)要么吝于付出金钱、情感、表扬或爱;要么野性、疯狂,完全没有控制地给出一切,包括自己。缺乏平衡会导致你(2)要么过度控制儿女,即刻板地管教;要么一点都不限制他们,即过度放任而且张弛无度,在养育方法上完全不知一以贯之。由于不具备反依赖技巧,你会有(3)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要么与人纠结不清、落入陷阱,要么处于隔绝与孤独之中。


    虽然幼儿阶段并非你的内在小孩接受家庭系统角色的时期,但此时得到的对待依然为你将来选择角色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我由于遭到遗弃并体验
    到分离和愤怒,后来就形成了讨好人和照顾人的倾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0 01:36:27 摘录
    成长失常
    在这个阶段,尤其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严格的边界;同样重要的,是父母也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正如之前谈到的,意志力是形成严格边界的一种自我潜能。意志力让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在适当场合(有人把手提箱放在你的帽子上时),以表达情绪来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它还帮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说“不"。最重要的是,意志力需建立在良好的平衡意识的基础上。

    有的父母本身就是成年小孩,没有很好的平衡意识。他们要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说“不”,要么就总是说“不”。有时候他们自相矛盾,刚说了“是”,
    然后又说“不"。这对他们养育的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我在幼儿阶段时,学会了以过度克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成了一个绝对听话的小男孩,是妈妈的“小帮手”和奶奶的“好孩子”,我成了过度适应
    的一个人,我的的自主意识被压制了。

    一旦我试图表达属于自我的其他部分——愤怒、捣乱、大笑等,我就感到羞耻。我小时候的排便训练一定是一场噩梦!多年来我都怕上卫生间,因为我觉得所有人都可能知道我干什么去了。


    我的母亲是被责任束缚的人,是一个过度调适的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感上天给我一位这么有责任感的母亲,否则我不可能熬得过去。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盯着不放比放任不管要好。但是,责任的问题在于它是刻板、专断、吹毛求疵的。吹毛求疵、被责任束缚的道德观会培养出有羞耻
    感、自卑心态的孩子。

    被责任末缚的人会觉得没有快乐的权利。责任感过重的母亲厌恶快乐做她喜欢的事会让她产生罪恶感。责任还会让人陷入“行为"。正如玛利恩·伍德曼所说:“对一些已经训练好自己做事的完美主义者来说,‘闲着简直就是‘死去的委婉说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0 01:31:30 摘录
    健康的羞耻感只是一种受到限制的情感,使我们可以人性化、可以不完美。
    羞耻感不需要太多,只要足以让我们知道我们不是神即可。尼采说。盖耻守护心灵。怀疑意识能防止我们从二楼往下跳,让我们为心灵装上防护栏,以保证我们的安全。

    健康的意志力是这一阶段的目标,使我们得以形成行为能力。“无规矩不成方”,规矩也是收与放之间的一种平衡。有人曾说,自由女神佩戴的面具中,最神秘的就是规矩。我们需要规矩,才能够自由。没有健康的意志力,我们就没有规矩,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收或放。我们要么放得不对(违法},要么收得不对(敛财、过度控制、偏执或强迫症)。人只要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收,在忠诚和爱情方面就靠得住;只要学会了如何恰当地放,在人生的转折面前就能只是稍作缅怀,随即继续上路。

    除了平衡的意志力之外,健康的自主性带来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获得对象恒常性"。即孩子到了三岁时,就要懂得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不美,自己也不完美。健康的羞耻意识有助于孩子理解这一点。“爸爸、妈妈也是人,不会总按我的想法做事,或者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他们设定约束,常常会让我不高兴。但是,那就是我学会平衡的方式。”对象恒常性让孩子能以“世事本不完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当孩子意识到,同样的父母,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有时又会把快乐拿走,哪怕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既好又坏,但他们依然恒常。孩子还需要懂得,自己有两极性:有些日子会快乐,有些日子会悲伤。但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自己始终还是同一个人。没有学会这一点的人,以及内在小孩受伤的成年人,行为上倾向于刻板、绝对化,思想上容易走极端,要么全是,要么全不是。

    孩子在获得独立之时,开始树立边界。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幼儿经常会说“那是我的”,他必须
    这样才知道什么属于自己,什么属于别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0 01:26:11 摘录
    18个月~3岁年龄段。这个阶段称为分离期,是以抵触的情感纽带为特点的反依赖阶段。在抵触的情感纽带作用下,孩子会说不”“让我来做”。以及“我不要”之类的话,尤其是在应对父母的要求时会这么说。他不愿服从指挥,但又总是待在父母的视线之内。这时孩子依然受情感纽带束缚,但是他必须反对父母,这样才能与父母分离,做他自己。这种分离过程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诞生”,标志着“我是”意识
    的开始建立。
    现在,孩子通过试探自己的各种能力,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最终发现自己是谁。


    自然的生命火花使孩子做自己,并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最初,孩子不懂得情感平衡,他们的自主冲动是过激反应。他们还没有试探过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想容易像绝对论者,行为可能像“小独裁者”,得不到满足就乱发脾气。他们需要父母坚定又耐心,需要父母帮助设定与他们年龄相符的约束。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父母双方都在。有时,妈妈搞不定他,需要歇一口气。这时,爸爸就要帮助妈妈,给孩子设立健康的约束。爸爸象征个人主义,而妈妈则象征海纳百川。


    父母双方都要以身作则,示范如何健康地表达愤怒,如何巧妙地化解矛盾。矛盾的解决对于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至关重要。孩子需要看到父母能够
    解决自已的矛盾。需要看到父母双方处在诚实的关系中,并能表达真正的感受,解决分歧。

    孩子也需要表达自己的独立性,探索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起初,他们要求一切都感觉良好、快乐。一旦父母介入并设定约束,矛盾就会发生。必须让孩子知道,他可以生爸爸、妈妈的气,但是爸爸、妈妈依然不会离开他。孩子必须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明白不可能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孩子还需要明白,“不”是有后果的,不可能选了这样又选那样,比如全家人商量是否去游泳时,不能先说“不去”,发现全家都要去时又反悔说“要去"。这些教训是孩子在幼儿期要学会的,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形成了羞耻感和怀疑意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0 01:18:18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0 01:07:32 摘录
    形成健康自我所需的各个部分:(wonderful)
    1、好奇心。好奇心压抑会让孩子封闭心灵,害怕探索和冒险。
    2、乐观。
    3、单纯。
    4、依赖性。
    5、情绪。
    6、韧性。
    7、自由游戏。
    8、独特。孩子天生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感是不稳定的,需要照顾着随时给予回应。如果照顾者没有准确地让孩子明白自己本来的模样,孩子就不会感到自己很独特。
    9、爱。如果孩子本身没有得到爱,就会缺乏“我是”意识,依赖性变强,自我中心意识开始作祟,永远也无法形成真我。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是孩子遭受的最严重的缺失。
    10、心灵创伤。如果父母不能同心协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无法顾及关爱孩子,也会给孩子造成创伤。
    11、性侵犯、体罚、情感侵犯、校园侵犯、教会侵犯。一般来说,只要孩子的重要性超过了父母一方配偶的地位,那就存在情感性侵犯的潜在可能。父母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违背了自然规则。父母需要为孩子付出时间,关心和指导孩子,而不是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利用就是侵犯。
    情感侵犯:对孩子尖叫、怒吼,会侵害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骂孩子就是在伤害孩子,刻板、催毛求刺和控制欲也是情感侵犯。
    12、文化羞耻。孩子很早就会理解,自己和朋友之间确实存在着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差距。来自同龄人的压力越发明显。
    13、有害羞耻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09 22:54:04 摘录
    婴儿(共生情感纽带)
    我就是你
    年龄:0~9个月发展的两极性: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相对
    自我潜能:希望
    能力:存在
    人际关系问题:健康的自恋、共依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03 22:47:32 摘录
    疾病表现:
    C(Co- Dependence):共依存


    O( Offender Behaviors):侵犯行为

    N( Narcissistic Disorders):自恋症

    T( Trust Issues):信任问题

    A( Acting Out/ Acting In Behaviors):外在实现或内在实现行为

    M( Magical Beliefs):不切实际的幻想

    I( Intimacy Dysfunctions):亲密关系障碍

    N( Nondisciplined Behaviors)缺乏管教的行为

    A( Addictive/ Compulsive Behaviors):瘾癖行为或强迫症行为

    T( Thought Distortions):思想畸形

    E( Emptiness( Apathy, Depression):空虚(冷漠、抑郁)
    这些隐藏的疾病,源于童年时期缺乏安全感和健康的情感;源于童年时遭受的暴力的痛苦和困扰没有及时得到化解;源于自恋需求遭到剥夺。 童年时一直埋藏、未能释放的情感,常会变成现在的隐患。 亲密关系需要彼此能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03 22:12:49 摘录
    我慢慢意识到,我在度假期间的那些行为是一种自发性年龄退化。当我在盛怒之下以退缩来惩罚家人时,我其实是退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年,我咽下愤怒,用孩子所能使用的唯一方法—惩罚式的退缩来表达愤怒。如今,我已是成年人,每次闹完这么一出,我都会感到羞愧,觉得自己孤独得像当年那个小孩。

    我现在明白了,当一个孩子的发展受阻,情绪—特别是愤怒或受伤等情绪被压抑时,他心里就会装着一个易怒且易受伤的孩子。当他长大之后,这个孩子可能会随时跳出来,影响他成年后的行为。

    外表是七尺男儿,内心却是幼稚儿童,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实在荒谬。但这恰好就是我要提出的观点。我深信,许多年前那个被忽视、被伤害的孩子,正是成年人的一大痛苦之源。除非我们把这个受伤的小孩找回来,守护他,否则他会继续作祟,给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抹黑。
    进入两岁的孩子,各种情绪都会出现,有时让人疲惫不堪,但为了让孩子的幼年能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就不要压抑孩子,有情绪让他发泄出来,让他闹,等他冷静后再跟他沟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