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最有效的自我发掘历程,重建人生的心契机 ·你是否总是与周围的人无法友好相处? ·你是否在婚恋中总是重复扮演受伤害的那一方? ·你是否总是缺乏安全感,却变成了控制狂? ·你
……
[ 展开全部 ]
是否对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 ·你是否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 ·你是否焦虑、压抑、沮丧、不安…… 世界级心理大师约翰•布雷萧在书中告诉你,虽然你已经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经历,比如被忽略、被误解、被伤害,会对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而这一切你可能并不自知。本书通过数十个经典案例和方法,教你了解、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找到人生幸福的方法。
[ 收起 ]
作者:(美)约翰·布雷萧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
定价:35.00元
ISBN:978754473692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零度沸腾
2018-02-10 12:03:46 摘录
父母职责是教育孩子,为孩子示范。父亲示范如何扮演男性角色,母亲示范如何扮演女性角色。父母还要示范健康的亲密关系,包括健康的性。父母还
要示范良好的交流技巧,比如澄清问题、倾听、提要求,以及化解矛盾等。
男孩需要与父亲形成亲密感情。亲密感情需要身体触摸,也需要情感分享,这些只有在父亲的陪伴下才能产生。女孩有父亲的陪伴也非常重要,由女孩与母亲已经有情感纽带,所以应该与母亲适当地分开。男孩与母亲也有情感纽带,因为有乱伦的忌讳,所以形成情感纽带的方式不同于女孩。男孩必须防止自己背负上母亲的性投射。
男孩与父亲感情亲近,就会想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他开始模仿父亲的行为,可能还会告诉每个人,长大后要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还可能在假扮游戏中象征性地扮演父亲。有的男孩会找一些英雄来崇拜、模仿。例如,我崇拜的英雄是棒球运动员,我穿着我所爱的球队的队服,收集棒球卡片,我最喜欢的收藏品是一个签名的棒球。同样,女孩开始模仿母亲的行为。她可能会跟洋娃娃过家冢,用奶瓶假装给它喂奶,把它放在婴儿车里推着,还可能玩妆扮游戏,兴高采烈地要求化妆。
学前阶段还可能开始出现生物学上的同性恋倾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同性恋是一种内在倾向,而不是病理表现或成长失常。在多年的治疗中,我治疗过的同性恋者都清楚自己之前的性倾向。许多同性恋者都背负着过多的羞耻感,就像那些没有表现出传统男性气质和行为的男孩一样,他们有特别强烈和普遍的羞耻感。如果你是同性恋,那么你受伤的内在小孩需要听到: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2-10 11:56:25 摘录
学前儿童(早期身份感)
男
我是某人<
女
年龄:3~6岁
发展的两极性:主动性与内疚感的对抗
自我潜能:目的
能力:想象和感觉
人际关系问题:独立
三岁的时候,孩子开始问为什么,这不是因为孩子笨或者讨厌,而是孩子的正常发育成长所致
孩子提问是因为有一股生命能量推动孩子去开拓生命的疆界。
如果对孩子到目前为止的发展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是:孩子感觉自己的出生是受欢迎的,知道可以信任世界,并能依靠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还形成了足够的意志力,内化了规矩,能信任自己。学前阶段,孩子必须发展的能力是:知道自己是谁,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是谁,就是获得一个身份,包括个人的性欲、幻想,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学前的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有太多东西要琢磨。直到现在,有些人依然还没琢磨透。
知道自己是谁,以及知道自己要怎么生活,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大难题,所以他们需要特殊的保护和帮助。这种特殊的保护叫做“自我中心”。孩子天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这不是自私。孩子的自我中心是生物学现实,不是人为的故意选择。在六岁前,孩子确实不能以别人的眼光来理解世界。学前的孩子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同情,但他们并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直到十六岁,这一能力才会完全形成。
学前的孩子常常沉浸在幻想中。他们整天忙着试探现实,以便将现实与幻想分开。这是发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方法。试探,就是要弄明白自己有多少能力。
学前的孩子非常独立。他们忙着提问、形成看法、想象未来,还忙着努力揣摩世界怎么运作,事情如何发生。当形成更成熟的因果意识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能对事物产生影响。这是他们天生的、健康的职责,他们为此整日忙活,乐此不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2-10 01:41:30 摘录
受伤小孩在幼儿阶段的成长失常可以归纳如下:
心灵创伤:对“我是”意识的否定。你不可以做自己。心灵创伤通常始这个年纪。
有害的羞耻感。有害的羞耻感告诉你,你一无是处。你感受的、做的和想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侵犯行为的倾向增强。缺乏管教会导致侵犯行为。一个人侵犯他人时,就是不计后果地想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强道性地过度控制。由于过度适应,你的内在小孩成了一个处处讨好人的照顾者。你渐渐变得恪守教条,对自己和他人都挑剔、专断。
瘾癖。你的内在小孩不会说“不"。你染上酗酒、暴食、挥霍或纵欲等瘾癖。
孤僻。你的内在小孩自我隔绝、孤独无依,只有这样他才感到有些许边界。不与人交往,也就不会受到伤害。
缺乏平衡。由于内在小孩没有学会在收与放之间保持平衡,所以你:(1)要么吝于付出金钱、情感、表扬或爱;要么野性、疯狂,完全没有控制地给出一切,包括自己。缺乏平衡会导致你(2)要么过度控制儿女,即刻板地管教;要么一点都不限制他们,即过度放任而且张弛无度,在养育方法上完全不知一以贯之。由于不具备反依赖技巧,你会有(3)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要么与人纠结不清、落入陷阱,要么处于隔绝与孤独之中。
虽然幼儿阶段并非你的内在小孩接受家庭系统角色的时期,但此时得到的对待依然为你将来选择角色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我由于遭到遗弃并体验
到分离和愤怒,后来就形成了讨好人和照顾人的倾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2-10 01:36:27 摘录
成长失常
在这个阶段,尤其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严格的边界;同样重要的,是父母也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正如之前谈到的,意志力是形成严格边界的一种自我潜能。意志力让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在适当场合(有人把手提箱放在你的帽子上时),以表达情绪来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它还帮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说“不"。最重要的是,意志力需建立在良好的平衡意识的基础上。
有的父母本身就是成年小孩,没有很好的平衡意识。他们要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说“不”,要么就总是说“不”。有时候他们自相矛盾,刚说了“是”,
然后又说“不"。这对他们养育的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我在幼儿阶段时,学会了以过度克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成了一个绝对听话的小男孩,是妈妈的“小帮手”和奶奶的“好孩子”,我成了过度适应
的一个人,我的的自主意识被压制了。
一旦我试图表达属于自我的其他部分——愤怒、捣乱、大笑等,我就感到羞耻。我小时候的排便训练一定是一场噩梦!多年来我都怕上卫生间,因为我觉得所有人都可能知道我干什么去了。
我的母亲是被责任束缚的人,是一个过度调适的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感上天给我一位这么有责任感的母亲,否则我不可能熬得过去。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盯着不放比放任不管要好。但是,责任的问题在于它是刻板、专断、吹毛求疵的。吹毛求疵、被责任束缚的道德观会培养出有羞耻
感、自卑心态的孩子。
被责任末缚的人会觉得没有快乐的权利。责任感过重的母亲厌恶快乐做她喜欢的事会让她产生罪恶感。责任还会让人陷入“行为"。正如玛利恩·伍德曼所说:“对一些已经训练好自己做事的完美主义者来说,‘闲着简直就是‘死去的委婉说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2-10 01:31:30 摘录
健康的羞耻感只是一种受到限制的情感,使我们可以人性化、可以不完美。
羞耻感不需要太多,只要足以让我们知道我们不是神即可。尼采说。盖耻守护心灵。怀疑意识能防止我们从二楼往下跳,让我们为心灵装上防护栏,以保证我们的安全。
健康的意志力是这一阶段的目标,使我们得以形成行为能力。“无规矩不成方”,规矩也是收与放之间的一种平衡。有人曾说,自由女神佩戴的面具中,最神秘的就是规矩。我们需要规矩,才能够自由。没有健康的意志力,我们就没有规矩,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收或放。我们要么放得不对(违法},要么收得不对(敛财、过度控制、偏执或强迫症)。人只要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收,在忠诚和爱情方面就靠得住;只要学会了如何恰当地放,在人生的转折面前就能只是稍作缅怀,随即继续上路。
除了平衡的意志力之外,健康的自主性带来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获得对象恒常性"。即孩子到了三岁时,就要懂得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不美,自己也不完美。健康的羞耻意识有助于孩子理解这一点。“爸爸、妈妈也是人,不会总按我的想法做事,或者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他们设定约束,常常会让我不高兴。但是,那就是我学会平衡的方式。”对象恒常性让孩子能以“世事本不完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当孩子意识到,同样的父母,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有时又会把快乐拿走,哪怕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既好又坏,但他们依然恒常。孩子还需要懂得,自己有两极性:有些日子会快乐,有些日子会悲伤。但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自己始终还是同一个人。没有学会这一点的人,以及内在小孩受伤的成年人,行为上倾向于刻板、绝对化,思想上容易走极端,要么全是,要么全不是。
孩子在获得独立之时,开始树立边界。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幼儿经常会说“那是我的”,他必须
这样才知道什么属于自己,什么属于别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2-10 01:26:11 摘录
18个月~3岁年龄段。这个阶段称为分离期,是以抵触的情感纽带为特点的反依赖阶段。在抵触的情感纽带作用下,孩子会说不”“让我来做”。以及“我不要”之类的话,尤其是在应对父母的要求时会这么说。他不愿服从指挥,但又总是待在父母的视线之内。这时孩子依然受情感纽带束缚,但是他必须反对父母,这样才能与父母分离,做他自己。这种分离过程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诞生”,标志着“我是”意识
的开始建立。
现在,孩子通过试探自己的各种能力,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最终发现自己是谁。
自然的生命火花使孩子做自己,并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最初,孩子不懂得情感平衡,他们的自主冲动是过激反应。他们还没有试探过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想容易像绝对论者,行为可能像“小独裁者”,得不到满足就乱发脾气。他们需要父母坚定又耐心,需要父母帮助设定与他们年龄相符的约束。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父母双方都在。有时,妈妈搞不定他,需要歇一口气。这时,爸爸就要帮助妈妈,给孩子设立健康的约束。爸爸象征个人主义,而妈妈则象征海纳百川。
父母双方都要以身作则,示范如何健康地表达愤怒,如何巧妙地化解矛盾。矛盾的解决对于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至关重要。孩子需要看到父母能够
解决自已的矛盾。需要看到父母双方处在诚实的关系中,并能表达真正的感受,解决分歧。
孩子也需要表达自己的独立性,探索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起初,他们要求一切都感觉良好、快乐。一旦父母介入并设定约束,矛盾就会发生。必须让孩子知道,他可以生爸爸、妈妈的气,但是爸爸、妈妈依然不会离开他。孩子必须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明白不可能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孩子还需要明白,“不”是有后果的,不可能选了这样又选那样,比如全家人商量是否去游泳时,不能先说“不去”,发现全家都要去时又反悔说“要去"。这些教训是孩子在幼儿期要学会的,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形成了羞耻感和怀疑意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2-10 01:18:18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2-10 01:07:32 摘录
形成健康自我所需的各个部分:(wonderful)
1、好奇心。好奇心压抑会让孩子封闭心灵,害怕探索和冒险。
2、乐观。
3、单纯。
4、依赖性。
5、情绪。
6、韧性。
7、自由游戏。
8、独特。孩子天生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感是不稳定的,需要照顾着随时给予回应。如果照顾者没有准确地让孩子明白自己本来的模样,孩子就不会感到自己很独特。
9、爱。如果孩子本身没有得到爱,就会缺乏“我是”意识,依赖性变强,自我中心意识开始作祟,永远也无法形成真我。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是孩子遭受的最严重的缺失。
10、心灵创伤。如果父母不能同心协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无法顾及关爱孩子,也会给孩子造成创伤。
11、性侵犯、体罚、情感侵犯、校园侵犯、教会侵犯。一般来说,只要孩子的重要性超过了父母一方配偶的地位,那就存在情感性侵犯的潜在可能。父母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违背了自然规则。父母需要为孩子付出时间,关心和指导孩子,而不是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利用就是侵犯。
情感侵犯:对孩子尖叫、怒吼,会侵害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骂孩子就是在伤害孩子,刻板、催毛求刺和控制欲也是情感侵犯。
12、文化羞耻。孩子很早就会理解,自己和朋友之间确实存在着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差距。来自同龄人的压力越发明显。
13、有害羞耻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2-09 22:54:04 摘录
婴儿(共生情感纽带)
我就是你
年龄:0~9个月发展的两极性: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相对
自我潜能:希望
能力:存在
人际关系问题:健康的自恋、共依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1-03 22:47:32 摘录
疾病表现:
C(Co- Dependence):共依存
O( Offender Behaviors):侵犯行为
N( Narcissistic Disorders):自恋症
T( Trust Issues):信任问题
A( Acting Out/ Acting In Behaviors):外在实现或内在实现行为
M( Magical Beliefs):不切实际的幻想
I( Intimacy Dysfunctions):亲密关系障碍
N( Nondisciplined Behaviors)缺乏管教的行为
A( Addictive/ Compulsive Behaviors):瘾癖行为或强迫症行为
T( Thought Distortions):思想畸形
E( Emptiness( Apathy, Depression):空虚(冷漠、抑郁)
这些隐藏的疾病,源于童年时期缺乏安全感和健康的情感;源于童年时遭受的暴力的痛苦和困扰没有及时得到化解;源于自恋需求遭到剥夺。 童年时一直埋藏、未能释放的情感,常会变成现在的隐患。 亲密关系需要彼此能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度沸腾
2018-01-03 22:12:49 摘录
我慢慢意识到,我在度假期间的那些行为是一种自发性年龄退化。当我在盛怒之下以退缩来惩罚家人时,我其实是退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年,我咽下愤怒,用孩子所能使用的唯一方法—惩罚式的退缩来表达愤怒。如今,我已是成年人,每次闹完这么一出,我都会感到羞愧,觉得自己孤独得像当年那个小孩。
我现在明白了,当一个孩子的发展受阻,情绪—特别是愤怒或受伤等情绪被压抑时,他心里就会装着一个易怒且易受伤的孩子。当他长大之后,这个孩子可能会随时跳出来,影响他成年后的行为。
外表是七尺男儿,内心却是幼稚儿童,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实在荒谬。但这恰好就是我要提出的观点。我深信,许多年前那个被忽视、被伤害的孩子,正是成年人的一大痛苦之源。除非我们把这个受伤的小孩找回来,守护他,否则他会继续作祟,给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抹黑。
进入两岁的孩子,各种情绪都会出现,有时让人疲惫不堪,但为了让孩子的幼年能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就不要压抑孩子,有情绪让他发泄出来,让他闹,等他冷静后再跟他沟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言
鲁迪·雷夫林的故事
一、对不起,内在小孩
导言
第1章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你的一生
受伤的内在小孩问卷
第2章内在小孩是怎样受的伤
温柔小精灵的故事
二、回来吧,内在小孩
导言
第3章清理童年的创伤
第4章遇见婴儿期的自我
第5章寻回幼儿期的自我
第6章找到学前期的自我
第7章寻回学龄期的自我
第8章创造新的青春期
三、我爱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9章用成年的力量呵护内在小孩
第10章让内在小孩的需求得到释放
第11章保护受伤的内在小孩
第12章简单易行的疗愈练习
四、谢谢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13章创造力回来了
第14章神奇小孩的顿悟
结语回家!
致谢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言
鲁迪·雷夫林的故事
一、对不起,内在小孩
导言
第1章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你的一生
受伤的内在小孩问卷
第2章内在小孩是怎样受的伤
温柔小精灵的故事
二、回来吧,内在小孩
导言
第3章清理童年的创伤
第4章遇见婴儿期的自我
第5章寻回幼儿期的自我
第6章找到学前期的自我
第7章寻回学龄期的自我
第8章创造新的青春期
三、我爱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9章用成年的力量呵护内在小孩
第10章让内在小孩的需求得到释放
第11章保护受伤的内在小孩
第12章简单易行的疗愈练习
四、谢谢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13章创造力回来了
第14章神奇小孩的顿悟
结语回家!
致谢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言
鲁迪·雷夫林的故事
一、对不起,内在小孩
导言
第1章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你的一生
受伤的内在小孩问卷
第2章内在小孩是怎样受的伤
温柔小精灵的故事
二、回来吧,内在小孩
导言
第3章清理童年的创伤
第4章遇见婴儿期的自我
第5章寻回幼儿期的自我
第6章找到学前期的自我
第7章寻回学龄期的自我
第8章创造新的青春期
三、我爱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9章用成年的力量呵护内在小孩
第10章让内在小孩的需求得到释放
第11章保护受伤的内在小孩
第12章简单易行的疗愈练习
四、谢谢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13章创造力回来了
第14章神奇小孩的顿悟
结语回家!
致谢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要示范良好的交流技巧,比如澄清问题、倾听、提要求,以及化解矛盾等。
男孩需要与父亲形成亲密感情。亲密感情需要身体触摸,也需要情感分享,这些只有在父亲的陪伴下才能产生。女孩有父亲的陪伴也非常重要,由女孩与母亲已经有情感纽带,所以应该与母亲适当地分开。男孩与母亲也有情感纽带,因为有乱伦的忌讳,所以形成情感纽带的方式不同于女孩。男孩必须防止自己背负上母亲的性投射。
男孩与父亲感情亲近,就会想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他开始模仿父亲的行为,可能还会告诉每个人,长大后要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还可能在假扮游戏中象征性地扮演父亲。有的男孩会找一些英雄来崇拜、模仿。例如,我崇拜的英雄是棒球运动员,我穿着我所爱的球队的队服,收集棒球卡片,我最喜欢的收藏品是一个签名的棒球。同样,女孩开始模仿母亲的行为。她可能会跟洋娃娃过家冢,用奶瓶假装给它喂奶,把它放在婴儿车里推着,还可能玩妆扮游戏,兴高采烈地要求化妆。
学前阶段还可能开始出现生物学上的同性恋倾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同性恋是一种内在倾向,而不是病理表现或成长失常。在多年的治疗中,我治疗过的同性恋者都清楚自己之前的性倾向。许多同性恋者都背负着过多的羞耻感,就像那些没有表现出传统男性气质和行为的男孩一样,他们有特别强烈和普遍的羞耻感。如果你是同性恋,那么你受伤的内在小孩需要听到: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
男
我是某人<
女
年龄:3~6岁
发展的两极性:主动性与内疚感的对抗
自我潜能:目的
能力:想象和感觉
人际关系问题:独立
三岁的时候,孩子开始问为什么,这不是因为孩子笨或者讨厌,而是孩子的正常发育成长所致
孩子提问是因为有一股生命能量推动孩子去开拓生命的疆界。
如果对孩子到目前为止的发展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是:孩子感觉自己的出生是受欢迎的,知道可以信任世界,并能依靠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还形成了足够的意志力,内化了规矩,能信任自己。学前阶段,孩子必须发展的能力是:知道自己是谁,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是谁,就是获得一个身份,包括个人的性欲、幻想,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学前的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有太多东西要琢磨。直到现在,有些人依然还没琢磨透。
知道自己是谁,以及知道自己要怎么生活,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大难题,所以他们需要特殊的保护和帮助。这种特殊的保护叫做“自我中心”。孩子天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这不是自私。孩子的自我中心是生物学现实,不是人为的故意选择。在六岁前,孩子确实不能以别人的眼光来理解世界。学前的孩子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同情,但他们并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直到十六岁,这一能力才会完全形成。
学前的孩子常常沉浸在幻想中。他们整天忙着试探现实,以便将现实与幻想分开。这是发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方法。试探,就是要弄明白自己有多少能力。
学前的孩子非常独立。他们忙着提问、形成看法、想象未来,还忙着努力揣摩世界怎么运作,事情如何发生。当形成更成熟的因果意识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能对事物产生影响。这是他们天生的、健康的职责,他们为此整日忙活,乐此不疲。
心灵创伤:对“我是”意识的否定。你不可以做自己。心灵创伤通常始这个年纪。
有害的羞耻感。有害的羞耻感告诉你,你一无是处。你感受的、做的和想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侵犯行为的倾向增强。缺乏管教会导致侵犯行为。一个人侵犯他人时,就是不计后果地想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强道性地过度控制。由于过度适应,你的内在小孩成了一个处处讨好人的照顾者。你渐渐变得恪守教条,对自己和他人都挑剔、专断。
瘾癖。你的内在小孩不会说“不"。你染上酗酒、暴食、挥霍或纵欲等瘾癖。
孤僻。你的内在小孩自我隔绝、孤独无依,只有这样他才感到有些许边界。不与人交往,也就不会受到伤害。
缺乏平衡。由于内在小孩没有学会在收与放之间保持平衡,所以你:(1)要么吝于付出金钱、情感、表扬或爱;要么野性、疯狂,完全没有控制地给出一切,包括自己。缺乏平衡会导致你(2)要么过度控制儿女,即刻板地管教;要么一点都不限制他们,即过度放任而且张弛无度,在养育方法上完全不知一以贯之。由于不具备反依赖技巧,你会有(3)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要么与人纠结不清、落入陷阱,要么处于隔绝与孤独之中。
虽然幼儿阶段并非你的内在小孩接受家庭系统角色的时期,但此时得到的对待依然为你将来选择角色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我由于遭到遗弃并体验
到分离和愤怒,后来就形成了讨好人和照顾人的倾向。
在这个阶段,尤其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严格的边界;同样重要的,是父母也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正如之前谈到的,意志力是形成严格边界的一种自我潜能。意志力让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在适当场合(有人把手提箱放在你的帽子上时),以表达情绪来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它还帮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说“不"。最重要的是,意志力需建立在良好的平衡意识的基础上。
有的父母本身就是成年小孩,没有很好的平衡意识。他们要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说“不”,要么就总是说“不”。有时候他们自相矛盾,刚说了“是”,
然后又说“不"。这对他们养育的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我在幼儿阶段时,学会了以过度克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成了一个绝对听话的小男孩,是妈妈的“小帮手”和奶奶的“好孩子”,我成了过度适应
的一个人,我的的自主意识被压制了。
一旦我试图表达属于自我的其他部分——愤怒、捣乱、大笑等,我就感到羞耻。我小时候的排便训练一定是一场噩梦!多年来我都怕上卫生间,因为我觉得所有人都可能知道我干什么去了。
我的母亲是被责任束缚的人,是一个过度调适的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感上天给我一位这么有责任感的母亲,否则我不可能熬得过去。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盯着不放比放任不管要好。但是,责任的问题在于它是刻板、专断、吹毛求疵的。吹毛求疵、被责任束缚的道德观会培养出有羞耻
感、自卑心态的孩子。
被责任末缚的人会觉得没有快乐的权利。责任感过重的母亲厌恶快乐做她喜欢的事会让她产生罪恶感。责任还会让人陷入“行为"。正如玛利恩·伍德曼所说:“对一些已经训练好自己做事的完美主义者来说,‘闲着简直就是‘死去的委婉说法。
羞耻感不需要太多,只要足以让我们知道我们不是神即可。尼采说。盖耻守护心灵。怀疑意识能防止我们从二楼往下跳,让我们为心灵装上防护栏,以保证我们的安全。
健康的意志力是这一阶段的目标,使我们得以形成行为能力。“无规矩不成方”,规矩也是收与放之间的一种平衡。有人曾说,自由女神佩戴的面具中,最神秘的就是规矩。我们需要规矩,才能够自由。没有健康的意志力,我们就没有规矩,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收或放。我们要么放得不对(违法},要么收得不对(敛财、过度控制、偏执或强迫症)。人只要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收,在忠诚和爱情方面就靠得住;只要学会了如何恰当地放,在人生的转折面前就能只是稍作缅怀,随即继续上路。
除了平衡的意志力之外,健康的自主性带来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获得对象恒常性"。即孩子到了三岁时,就要懂得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不美,自己也不完美。健康的羞耻意识有助于孩子理解这一点。“爸爸、妈妈也是人,不会总按我的想法做事,或者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他们设定约束,常常会让我不高兴。但是,那就是我学会平衡的方式。”对象恒常性让孩子能以“世事本不完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当孩子意识到,同样的父母,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有时又会把快乐拿走,哪怕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既好又坏,但他们依然恒常。孩子还需要懂得,自己有两极性:有些日子会快乐,有些日子会悲伤。但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自己始终还是同一个人。没有学会这一点的人,以及内在小孩受伤的成年人,行为上倾向于刻板、绝对化,思想上容易走极端,要么全是,要么全不是。
孩子在获得独立之时,开始树立边界。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幼儿经常会说“那是我的”,他必须
这样才知道什么属于自己,什么属于别人。
的开始建立。
现在,孩子通过试探自己的各种能力,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最终发现自己是谁。
自然的生命火花使孩子做自己,并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最初,孩子不懂得情感平衡,他们的自主冲动是过激反应。他们还没有试探过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想容易像绝对论者,行为可能像“小独裁者”,得不到满足就乱发脾气。他们需要父母坚定又耐心,需要父母帮助设定与他们年龄相符的约束。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父母双方都在。有时,妈妈搞不定他,需要歇一口气。这时,爸爸就要帮助妈妈,给孩子设立健康的约束。爸爸象征个人主义,而妈妈则象征海纳百川。
父母双方都要以身作则,示范如何健康地表达愤怒,如何巧妙地化解矛盾。矛盾的解决对于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至关重要。孩子需要看到父母能够
解决自已的矛盾。需要看到父母双方处在诚实的关系中,并能表达真正的感受,解决分歧。
孩子也需要表达自己的独立性,探索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起初,他们要求一切都感觉良好、快乐。一旦父母介入并设定约束,矛盾就会发生。必须让孩子知道,他可以生爸爸、妈妈的气,但是爸爸、妈妈依然不会离开他。孩子必须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明白不可能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孩子还需要明白,“不”是有后果的,不可能选了这样又选那样,比如全家人商量是否去游泳时,不能先说“不去”,发现全家都要去时又反悔说“要去"。这些教训是孩子在幼儿期要学会的,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形成了羞耻感和怀疑意识。
1、好奇心。好奇心压抑会让孩子封闭心灵,害怕探索和冒险。
2、乐观。
3、单纯。
4、依赖性。
5、情绪。
6、韧性。
7、自由游戏。
8、独特。孩子天生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感是不稳定的,需要照顾着随时给予回应。如果照顾者没有准确地让孩子明白自己本来的模样,孩子就不会感到自己很独特。
9、爱。如果孩子本身没有得到爱,就会缺乏“我是”意识,依赖性变强,自我中心意识开始作祟,永远也无法形成真我。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是孩子遭受的最严重的缺失。
10、心灵创伤。如果父母不能同心协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无法顾及关爱孩子,也会给孩子造成创伤。
11、性侵犯、体罚、情感侵犯、校园侵犯、教会侵犯。一般来说,只要孩子的重要性超过了父母一方配偶的地位,那就存在情感性侵犯的潜在可能。父母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违背了自然规则。父母需要为孩子付出时间,关心和指导孩子,而不是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利用就是侵犯。
情感侵犯:对孩子尖叫、怒吼,会侵害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骂孩子就是在伤害孩子,刻板、催毛求刺和控制欲也是情感侵犯。
12、文化羞耻。孩子很早就会理解,自己和朋友之间确实存在着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差距。来自同龄人的压力越发明显。
13、有害羞耻感。
我就是你
年龄:0~9个月发展的两极性: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相对
自我潜能:希望
能力:存在
人际关系问题:健康的自恋、共依存
C(Co- Dependence):共依存
O( Offender Behaviors):侵犯行为
N( Narcissistic Disorders):自恋症
T( Trust Issues):信任问题
A( Acting Out/ Acting In Behaviors):外在实现或内在实现行为
M( Magical Beliefs):不切实际的幻想
I( Intimacy Dysfunctions):亲密关系障碍
N( Nondisciplined Behaviors)缺乏管教的行为
A( Addictive/ Compulsive Behaviors):瘾癖行为或强迫症行为
T( Thought Distortions):思想畸形
E( Emptiness( Apathy, Depression):空虚(冷漠、抑郁)
我现在明白了,当一个孩子的发展受阻,情绪—特别是愤怒或受伤等情绪被压抑时,他心里就会装着一个易怒且易受伤的孩子。当他长大之后,这个孩子可能会随时跳出来,影响他成年后的行为。
外表是七尺男儿,内心却是幼稚儿童,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实在荒谬。但这恰好就是我要提出的观点。我深信,许多年前那个被忽视、被伤害的孩子,正是成年人的一大痛苦之源。除非我们把这个受伤的小孩找回来,守护他,否则他会继续作祟,给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