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乐的困惑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卜正民
  • 出版社: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CNY 49.80
  • ISBN:7549587507
商业与文化 / 141
  • 麦兜史努比
    2018-05-08 18:29:01 摘录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初期,一位河南的知县提出,《易经》视市场为良好社会秩序的一部分,用以表明“盖以利民而通货也”。他进而以传统的方式争辩道,商人应该被征以轻税。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会使国家与人民竞逐他们可能从商业贸易所得的利益。这位县令显然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推论,即国家调节市场的利益旨在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但是他并不像许多明初评论者那样,相信商人是坏人中的一类。不能调整市场使之作为公平交易的地方,不仅会把商人赶离当地市场,也会迫使他们投身走私活动以继续他们的贸易。他总结道:“驱农以为商,尤可也;驱商而为盗,不可也。”他并不特别认为农业绝对优于商业,他把确保市场良好运作也作为知县职责的一部分。
    还是挺有见地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05-08 11:28:36 摘录
    徽商善于打进上层文化的圈子,特别是在扬州一带。明代中叶,这个城市得到“俗尚儒雅,士兴文艺,弦诵之声,衣冠之选,迥异他州”的赞誉。这里描述了奢华的士绅文化生活。假如徽商仍然在这社交圈子以外的话,很难想象扬州如何能够负担得起这些精美雅致的东西。事实上,徽商并非处于士绅社交圈子以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05-08 11:26:54 摘录
    宋汉理(Harriet Zurndorfer)对徽州地区的研究发现,与边境运输制度重组同时发生的,是明代政府税收政策的转变。1494年,工部所要求征用的清漆和桐油不再以从地税收益中扣减的方法征收,而是分开作为地税以外的独立年征,这一转变使本地税收显著地增加了3777两。1515年,工部进一步向徽州征收两万株松树;接着,1523年,又增加了砍伐树木的征税。当以前无关紧要的杂项附加税在嘉靖年间(1522—1566)剧增时,从耕地获得收入的成本变得很重,以致很多人宁愿放弃占有土地而选择从事贸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05-08 11:25:29 摘录
    从十二世纪开始,土地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在此推动下,徽州农业的早期商业化促使当地转而生产出口货品。茶是其中一种。明初,喝茶品味由茶粉转变为茶叶,从而促进了徽州茶的生产。粉状茶是经过加工程序将茶叶碾磨成粉,再将粉末压缩成为可以运送的茶饼。这些茶饼不会走味或变坏,比茶叶更易用船运输。明初江南士绅喜爱茶粉,大众口味却喜爱茶叶。洪武皇帝个人喜爱茶叶,宣称产茶地区的贡品只能是茶叶,尽管他的决定部分是为了打击围绕茶粉税征而产生的各种贪污行径。徽州从中得益不少,因为比起长江沿岸的其他地区,它的茶叶可以更快地船运到位于南京、杭州和苏州的茶业贸易和消费中心。
    使徽商攀登至明代商人财富顶端的,并不是茶叶的贸易,而是供应谷物到边境以换取盐引的开中贸易。随着1492年谷物运输转变为以白银支付,徽商越来越能够操控赚钱的卖盐专利权(以扬州近岸的盐场为基地),进入当时最富有的商人的行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05-08 11:25:04 摘录
    在明代中叶,徽州作为一些大商贾的家乡而享有极好的声誉。它的地理位置与其环境并不协调——与人口及消费的主要地区邻近,却又被多山的地形所分隔。但是徽州并非完全孤立,因为它幸运地拥有两条河流,可以运输大量的土产(茶、木材和木制品)进入两个省份。大共水向西流入江西省,向下流入瓷器中心景德镇。新安河于茶市屯溪汇集数条小河,向东南横跨浙江边界,最后流入杭州湾。这两条河流都是徽州的生命线,但外输交通的主要路线通往杭州。虽说暗礁、沙洲、夏洪及不稳定的天气都会使得路途艰难,但取道新安线的运输船还是可以在一周内抵达杭州。因为生产地与销售点之间的这种单线形式,明代徽州的贸易仍是出口导向,它并没有扩大形成一个由不同中介市场点组成的层级体系,而这种结构在高度商业化地区中十分常见。徽州内部的方言障碍也验证了这一发展导向,直到十七世纪,徽州某一县城的居民仍然听不懂另一个县的土话。徽州人流到了州外,而不是在州内流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05-08 11:23:23 摘录
    明代中叶农村的时尚紧随城市。同一时期河南省志的编纂者察觉到,集市和乡村的人们“多夸侈”,只有那些居住在山区的仍然“多粗鄙”。在下一个十年间出版的广东省志的作者,捕捉到了这种农村时尚风格城市化的情形。他指出,城市和农村妇女只是在她们用来织帽的原料方面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他不无惋惜地指出,甚至来自远乡僻壤的妇女,“妆饰颇与郡城无异”。另一部于较早时出版的广东省志,记述了县城人们的衣服又是如何模仿府治的款式。城镇生活风尚的散播,正侵蚀着传统城乡的分隔,同时也建构起一个城市享有优势的等级体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