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序言
-
首先,家长的生物利益和孩子的生物利益不一样,尽管孩子当时对家长的奖赏、惩罚、榜样、唠叨表示顺从,那是因为他们还小,除了顺从别无选择,但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人格永久地因此受到影响。 再者,人类是群居物种。人类群体就像任何一种有机体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切有机体需要适应的因果结构。在群体中获得成功,意味着要得益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享集体的成果;意味着弄清楚看起来是任意的、但被大家共同遵守的当地的行为规范(熟悉的例子有货币、靠道路的右边行驶等);意味着努力与其他人保持联系,并从中获得好处,而不是被其他人利用或支配。因为每一个群体都有着与其他群体相冲突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意味着参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对抗。 今天,孩子在群体中赢得或失去获得成功的能力,而在过去,关乎孩子在群体中能否生存下去。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卡路里和保护是有道理的,因为父母是唯一愿意提供食物和保护的人,但是他们需要从更重要的渠道获取信息,这些重要的渠道不是来自他们的父母。孩子要与同伴竞争在群体中而不是家里的地位,群体的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孩子与家长甚至发现他们可能处在相互竞争的群体中。当然,大自然没有把孩子设计为父母手中的面团。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教养的迷思》论文谈到,在儿童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基因和同龄人起作用,而父母不起作用,由此提出的关于儿童和家长的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对正统的社会科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该模式认为儿童是由一组条件反射和一个空白的大脑皮层构成,等待心地善良的父母对他进行编程和设置。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大可能的。像其他的生物一样,孩子是演化的产物,必须在适者生存的过程中努力拼搏,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下去。在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