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
我把我的理论叫做“群体社会化理论”。然而,它不仅仅关于社会化,它还关注孩子成长的经历是如何塑造和改变他们的人格的。我要用该理论取代教养假设,我将在下一章中进行讨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建构新理论的动机是追求“统一和简化”。在心理学领域,斯金纳的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我的理论不是这样的。儿童的心智异常复杂,不能把它硬塞进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中。我希望你在评价我的理论时,不要用“简单”这个标准来衡量,而是看它的解释力,尤其是它能解释教养假设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在狩猎采集的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都有亲戚关系,无论是血亲还是姻亲。现在的人类群体不再局限于亲戚关系,但是驱使群体行为的动力似乎并不知道这样的改变。人类的认知能力深深植根于演化的根基,群体意识的情绪力量来自相当长的演化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群体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唯一希望,群体成员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丈夫和妻子。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强烈的动机与生存和繁衍有关。几百万年以来,灵长类就是以群居的方式生存,个体的生存依赖于群体的存亡,群体中所有的成员都有亲戚关系。从演化的角度来看,愿意为与自己有基因关系的人去死是有道理的。虽然许多动物看起来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例如,鸟发出粗厉的叫声向同伴报警而成为猎物的目标,但因为它的牺牲,它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得以幸存。个体生命虽然终结,但它的基因却得到保存并传递下去。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社会心理学家建构的群体关系理论主要解释人类中发生的事情。斯金纳错就错在用解释老鼠和鸽子行为的简单机制来解释人类行为,而我认为现代社会心理学家犯了一个反向的错误,他们建构的群体行为理论不适用于动物,虽然许多相同的行为也可以在动物群体身上观察得到。例如,约翰·特纳的理论认为,我们喜爱自己所在的群体、诋毁其他的群体是因为我们想增强自己的自尊。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比别的群体好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尊。即使你认可黑猩猩有自尊的愿望,但这个动机太微不足道了,不足以解释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人们愿意为各自的群体去杀人,去死!我不相信罗伯斯山洞夏令营十一岁男孩之间强烈的情绪和好战行为是受提升自尊愿望的驱使。如果把提升自尊作为动机的话,它还不足以让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把作业做好。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达尔文是对的。他观察到,“住在相邻的部落总是在交战,然而,一个野蛮人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同族人的生命”,“社会本能从来不会延伸到每一个个体的身上”。一个人是凶残的还是仁慈的,自私的还是利他的,取决于你看他这种行为是针对自己的同胞,还是针对其他群体。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