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朱迪斯•哈里斯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58
  • ISBN:7532769909
第八章 与儿童为伴
  • 忙里偷闲的猫
    2018-02-21 15:56:20 摘录
    一个聪明的孩子多半会加入到学习好的圈子里,不太聪明的孩子加入到另一个圈子里。同伴的影响会使聪明的孩子更加努力,表现更好,结果他真的变得更聪明。虽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这个例子不是恶性的。诸如此类的循环不断地出现在儿童发展中。心理学家把它叫做“马太效应”,取自《圣经·新约》上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谁说生活是公正的? 但有时候,生活的确是公正的。在我被同学排斥的四年里,我感到非常痛苦,但回报是丰厚的。如果当时那些“小淑女”接受我的话,我可能变成跟她们一样的人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忙里偷闲的猫
    2018-02-21 15:54:21 摘录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有越来越多的理由分裂成更小的群体。在小学期间,来自不同种族、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孩子之间的友谊逐渐减少。学习好的孩子与学习好的孩子在一起,调皮捣蛋的孩子与调皮捣蛋的孩子为伍。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形成三到九人不等的小圈子,圈内的人越来越相似,而与其他圈子的人的差别则越来越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忙里偷闲的猫
    2018-02-21 15:53:05 摘录
    儿童中期是孩子角色模式化的重要时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的角色是他们自行选择的,有的是其他人强加给他们的。无论是什么情形,一旦角色选定之后,角色特征往往会被放大。滑稽可笑的孩子变得更加滑稽可笑,聪明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幽默和智力变成他们的专长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忙里偷闲的猫
    2018-02-21 15:50:55 摘录
    在同辈群体中地位的高低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很低,并且不安全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就像你被同龄人审判过,一直被他们通缉一样,永世不得翻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忙里偷闲的猫
    2018-02-21 15:25:45 摘录
    我们知道人类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它因群体而异,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学会。我们知道孩子习得了社会行为,因为他们与生长环境中其他人的行为很相似。不是出生的环境,而是生长的环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忙里偷闲的猫
    2018-02-21 15:08:36 摘录
    一位人类学家报告说:“七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逐渐离开父母,加入到同性别群体中。”一旦完成了这个过渡(这位人类学家说时间不长,我认为要一到两年的时间),社区中的成年人“不再教孩子任何东西了,孩子开始干活。需要时,孩子才向大人请教”。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忙里偷闲的猫
    2018-02-21 15:05:41 摘录
    阿里纳·艾布尔-艾伯斯菲尔观察到:“正是在游戏群体里,孩子才得以真正地成长。孩子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游戏群体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忙里偷闲的猫
    2018-02-21 14:25:12 摘录
    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种特质,他们的基因使他们倾向于发展某种人格。但环境可以改变他们,这个环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养环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环境,是孩子与同龄人共享的环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