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以中日关系为主轴,作者阵容强大,涵盖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辻康吾(日本独协大学教授)、约翰•道尔(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
……
[ 展开全部 ]
牛津大学教授)、唐纳德•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入江昭(哈佛大学教授)、矢吹晋(横滨大学名誉教授)、家近亮子(日本敬爱大学教授)、刘柠(日本研究专家)等知名学者和作家,梳理近现代日本的中国学乃至东洋学、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日本学,或介绍相关领域的学者及著作。访谈栏目收入对作家张大春关于他的新作《大唐李白》的采访;影像栏目收入摄影师北野谦的风景观念摄影;书评栏目收入路易斯•梅南对《到芬兰车站》的评论、與那霸润为内藤湖南旧籍重刊撰写的导读后记等。
[ 收起 ]
作者:许知远 主编 刘柠 客座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2.00
ISBN:754956324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专题
麦兜史努比
2018-12-21 21:03:50 摘录
作为终生视中国为“第一故乡”,从早在两国建交前的“民间外交”时代起,便几度访华,不懈推动邦交正常化的汉学家,竹内实无疑是铁杆的中日友好派。可吊诡的是,就在建交的“悲愿”终于达成的翌日(1972年9月30日),竹内却在公明党的机关刊物《公明新闻》上发表评论,谈“今后的日中关系”(亦为论文题目),明言“应该慎用‘友好’二字”,指出“今后的中日关系,无疑取决于我们对近代以来日本的历史的认识”,“再不必去描绘那玫瑰色的梦”,主张日本应高调承担战争责任。如果把文章的发表时间和作者身份联系起来考虑的话,这种声音很可能会被看成是“搏出位”。但只消对竹内实的思想变迁及其背后的心路轨迹多少有所了解,便能体味其良苦用心。
作为深谙中国历史文化和两千年中日交往史的学者,竹内深知,1972年的建交,实际上是两国政治家共同推动的、一种基于国家战略的政治和解方案的实现,并非是基于两国国民相互理解基础之上的“水到渠成”的结果,“日本民众其实对中国并非多么感兴趣,毋宁说态度倒有些冷淡。这就是事实”。准确地说,1972年的“建交”,其实是“复交”:
在日本的近、现代历史上,日本与作为“国家”的中国进行交往,并非是自今日才开始的。
日本与清朝或中华民国,都曾有过外交关系。然而,正如历史告诉人们的,在清朝,日本曾在其领土上与俄罗斯打过仗;到了中华民国时代,又扶植过“满洲国”、冀东政权与汪精卫政权,并未尊重过对方的主权。
友好易,理解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专题
备受历史折腾的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 /辻康吾
学术与政治 /采访、撰文:田波澜 受访:葛兆光
竹内实:超越“友好”思维的中国通 /刘柠
美国的日本学:从占领到融合 /采访、撰文:张哲 受访:约翰•道尔
海外的日本研究 /撰文:[日]唐纳德•金
斯卡拉皮诺:亚洲的积极理解者 /刘柠
昨日和今日的世界 /采访、撰文:陈越 受访:入江昭
宏大叙事背后的中日战争 /采访:徐力恒 受访:拉纳•米特
基于历史事实的钓鱼岛问题 /采访、撰文:何培忠 受访:矢吹晋
“脐带”是怎样炼成的 /矢吹晋
“迷惑”的“麻烦”? /刘柠
蒋介石的外交成功和挫折 /家近亮子
访谈
虚荣时代的诗人 /采访、撰文:郭玉洁 受访:张大春
影像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撰文:刘柠 摄影:北野谦
随笔
一个现代德国的犹太家庭 /雅恰•蒙特
关闭太阳:日本如何制造出自己的“消失的一代” /米歇尔•吉伦吉格
书评
车站前的历史浪漫主义 /路易斯•梅南
革命与背信之间:“同病相怜的亚洲主义”的预言书 /與那霸润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专题
备受历史折腾的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 /辻康吾
学术与政治 /采访、撰文:田波澜 受访:葛兆光
竹内实:超越“友好”思维的中国通 /刘柠
美国的日本学:从占领到融合 /采访、撰文:张哲 受访:约翰•道尔
海外的日本研究 /撰文:[日]唐纳德•金
斯卡拉皮诺:亚洲的积极理解者 /刘柠
昨日和今日的世界 /采访、撰文:陈越 受访:入江昭
宏大叙事背后的中日战争 /采访:徐力恒 受访:拉纳•米特
基于历史事实的钓鱼岛问题 /采访、撰文:何培忠 受访:矢吹晋
“脐带”是怎样炼成的 /矢吹晋
“迷惑”的“麻烦”? /刘柠
蒋介石的外交成功和挫折 /家近亮子
访谈
虚荣时代的诗人 /采访、撰文:郭玉洁 受访:张大春
影像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撰文:刘柠 摄影:北野谦
随笔
一个现代德国的犹太家庭 /雅恰•蒙特
关闭太阳:日本如何制造出自己的“消失的一代” /米歇尔•吉伦吉格
书评
车站前的历史浪漫主义 /路易斯•梅南
革命与背信之间:“同病相怜的亚洲主义”的预言书 /與那霸润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专题
备受历史折腾的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 /辻康吾
学术与政治 /采访、撰文:田波澜 受访:葛兆光
竹内实:超越“友好”思维的中国通 /刘柠
美国的日本学:从占领到融合 /采访、撰文:张哲 受访:约翰•道尔
海外的日本研究 /撰文:[日]唐纳德•金
斯卡拉皮诺:亚洲的积极理解者 /刘柠
昨日和今日的世界 /采访、撰文:陈越 受访:入江昭
宏大叙事背后的中日战争 /采访:徐力恒 受访:拉纳•米特
基于历史事实的钓鱼岛问题 /采访、撰文:何培忠 受访:矢吹晋
“脐带”是怎样炼成的 /矢吹晋
“迷惑”的“麻烦”? /刘柠
蒋介石的外交成功和挫折 /家近亮子
访谈
虚荣时代的诗人 /采访、撰文:郭玉洁 受访:张大春
影像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撰文:刘柠 摄影:北野谦
随笔
一个现代德国的犹太家庭 /雅恰•蒙特
关闭太阳:日本如何制造出自己的“消失的一代” /米歇尔•吉伦吉格
书评
车站前的历史浪漫主义 /路易斯•梅南
革命与背信之间:“同病相怜的亚洲主义”的预言书 /與那霸润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作为深谙中国历史文化和两千年中日交往史的学者,竹内深知,1972年的建交,实际上是两国政治家共同推动的、一种基于国家战略的政治和解方案的实现,并非是基于两国国民相互理解基础之上的“水到渠成”的结果,“日本民众其实对中国并非多么感兴趣,毋宁说态度倒有些冷淡。这就是事实”。准确地说,1972年的“建交”,其实是“复交”:
在日本的近、现代历史上,日本与作为“国家”的中国进行交往,并非是自今日才开始的。
日本与清朝或中华民国,都曾有过外交关系。然而,正如历史告诉人们的,在清朝,日本曾在其领土上与俄罗斯打过仗;到了中华民国时代,又扶植过“满洲国”、冀东政权与汪精卫政权,并未尊重过对方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