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以中日关系为主轴,作者阵容强大,涵盖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辻康吾(日本独协大学教授)、约翰•道尔(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许知远 主编 刘柠 客座主编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32.00
  • ISBN:7549563241
专题
  • 麦兜史努比
    2018-12-21 21:03:50 摘录
    作为终生视中国为“第一故乡”,从早在两国建交前的“民间外交”时代起,便几度访华,不懈推动邦交正常化的汉学家,竹内实无疑是铁杆的中日友好派。可吊诡的是,就在建交的“悲愿”终于达成的翌日(1972年9月30日),竹内却在公明党的机关刊物《公明新闻》上发表评论,谈“今后的日中关系”(亦为论文题目),明言“应该慎用‘友好’二字”,指出“今后的中日关系,无疑取决于我们对近代以来日本的历史的认识”,“再不必去描绘那玫瑰色的梦”,主张日本应高调承担战争责任。如果把文章的发表时间和作者身份联系起来考虑的话,这种声音很可能会被看成是“搏出位”。但只消对竹内实的思想变迁及其背后的心路轨迹多少有所了解,便能体味其良苦用心。
    作为深谙中国历史文化和两千年中日交往史的学者,竹内深知,1972年的建交,实际上是两国政治家共同推动的、一种基于国家战略的政治和解方案的实现,并非是基于两国国民相互理解基础之上的“水到渠成”的结果,“日本民众其实对中国并非多么感兴趣,毋宁说态度倒有些冷淡。这就是事实”。准确地说,1972年的“建交”,其实是“复交”:
    在日本的近、现代历史上,日本与作为“国家”的中国进行交往,并非是自今日才开始的。
    日本与清朝或中华民国,都曾有过外交关系。然而,正如历史告诉人们的,在清朝,日本曾在其领土上与俄罗斯打过仗;到了中华民国时代,又扶植过“满洲国”、冀东政权与汪精卫政权,并未尊重过对方的主权。
    友好易,理解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