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新批评

“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上半年在英美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文学理论派别,是现在形式论的第一个重要潮流。新批评的一些主要人物长期在中国执教,对中国现代知识界的成型影响极大。新批评理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赵毅衡
  •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 定价:28.00元
  • ISBN:7541136867
导论:新批评与当代批评理论(1)
  • 书边猴
    2018-02-20 21:39:56 摘录
    ¥批评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主要是文科——的产物,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当代社会是实用的,受经济利益驱动,学生毕业后,不得不认同社会价值观,不然无法生存。但是至少在毕业之前,学生可以保持一点超功利的批判精神。这样做是必要的思想训练,很可能是此生唯一的机会。从教师方面说,学院是批判理论的根据地,是学院知识分子对抗体制的唯一堡垒。知识分子不愿意人云亦云,就只能存身于学院。知识分子不愿意同污合流,就只能走向边缘,退出社会主流。但是边缘化不是放弃批判。在边缘地位,在学院中,他们的批判言论可以更加犀利。

    ¥理论激进化带来的一个重大后果,就是“对象规定性”:研究者采取的立场有文本来源预先决定:讨论女作家,用女性主义;讨论第三世界作家,用后殖民主义;讨论俗文学,用后现代主义。这样一来,论文读起来像新八股,看题目就知道其论辩,知道其结论。我认为,这将会是批评理论最大的危机。

    ¥有没有可能把“西方文论”中国化?
    当然能,从王国维到钱锺书,几代中国学者卓有成效的努力,证明绝对是能的。用先秦名学说符号学,用陆王心学阐发现象学,用禅宗解释精神分析,用毛宗岗金圣叹小说点评支持叙述学,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创见,而且确实推动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很多人发现新批评特别适合中国化:杨晓明论梅尧臣“诗有内外意”是张力论,李良清以中国传统诗学的“气势”说张力;周裕楷论宋人“工拙相半”是“包容诗”;陆正兰以钱锺书“拟声达意”与“姿势语”相比较。这种工作常被人指责为“比附”或“局部中国化”,我觉得此种苛责完全没有道理。迄今为止,中西比较文学最切实的成果,依然来自这些点点滴滴但是切切实实的研究累积。

    ——导论:新批评与当代批评理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书边猴
    2018-02-20 21:37:47 摘录
    ¥批判性,是这个理论的最关键词。电影,电视,歌曲,传媒,广告,流行音乐,各种语言现象——文化的各种门类,是批评理论目前最热衷讨论的对象。这些门类过于专门化的技术讨论,不是批评理论所关心的,赞美演出成功不是批判理论的目标。因此,像行为艺术,摇滚音乐这样本身富于挑战性的门类,哪怕很技术性的研究,也会出现于典型的批评理论杂志中。同样,“类文化”门类,例如体育,娱乐,建筑,科学伦理,时尚,城市规划,环境规划,这些领域专业性的评论,不会进入批评理论的视野,批判理论是专门用来挑刺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很愿意重新回到新批评这种扎扎实实的文学批评,新批评的文本中心主义,一直被批为狭隘,现在也显出可爱之处:毕竟,我们还是要读作品,写作品,评作品。一味云里雾里谈“宏大叙述”,固然能满足知识分子褒贬天下的雄心,到最后,毕竟批评者还是得懂如何分析作品。

    ¥批评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主要是文科——的产物,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当代社会是实用的,受经济利益驱动,学生毕业后,不得不认同社会价值观,不然无法生存。但是至少在毕业之前,学生可以保持一点超功利的批判精神。这样做是必要的思想训练,很可能是此生唯一的机会。从教师方面说,学院是批判理论的根据地,是学院知识分子对抗体制的唯一堡垒。知识分子不愿意人云亦云,就只能存身于学院。知识分子不愿意同污合流,就只能走向边缘,退出社会主流。但是边缘化不是放弃批判。在边缘地位,在学院中,他们的批判言论可以更加犀利。

    ——导论:新批评与当代批评理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书边猴
    2018-02-20 21:33:34 摘录
    ¥要了解现代文论,无法不读形式论,而要想了解现代形式论,就绕不开新批评。

    ¥君不见个个学子都赶趋新潮,生怕落伍?我每次回国,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国外有什么新潮流?”我不喜欢这个问题。倒不是因为老气横秋看不起新潮,而是唯新是鹜常令人啼笑皆非。许多“新”潮流,往往是为新而新,“追新族”,更是还没有说顺一个新名堂就打出新牌子,结果除了名称其他都不太新。理论不是时装,理论应当批判时髦,总不至于让理论来批判理论的时髦?

    ¥不过我们可以看出,“星座效应”实际上是“银河效应”,也就是说,喷薄而出的是一批而不是一个星座,这四个“星座”同时产生,互相之间没有影响关系,但是共同的路线是“元批评”,是穿过现象寻找底蕴:马克思主义找到意识形态,弗洛伊德找到力比多,胡塞尔找到意向性,而新批评等人找到形式构造。寻找底蕴运动的结果,是使二十世纪变成了理论世纪:人们突然发现经验现象固然有趣,范型的变化可以使现象更加丰富,就像不同提喻会使对象世界变幻无穷。文论各派争夺真理的解释权,可以势同水火,但是争论的过程却让它们在世纪末融合汇通。

    ¥文学作品虽然经常是讨论的出发点,现代理论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学理论”,甚至不再局限于“文化理论”,只能以“批判理论”这样笼而统之不分对象的术语名之。在很多国家,例如中国,这个理论要进行的不仅是批判,还要建设(例如建设在西方学界认为早就已经解构了的“主体性”)。当代批判理论看起来像个大拼盘。

    ——导论:新批评与当代批评理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