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漂泊记(潘际銮)
-
此外,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投入,也是保证像他这样好学向上的青年人能够完成学业的重要基础。拿中学教育来说,1936年之前,中等教育是由地方省市教育厅来办,中央并不直接负责。抗战爆发后,为安置从沦陷区流亡到后方的中学生就学,国民政府开始创办国立中学,至1944年共设立国立中学34所,国立大学附属中学16所,国立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14所,遍及后方12个省区。国立中学的主要职责是收容来自沦陷区的中学生就学,以及吸收来自沦陷区的骨干教师,解决其生存问题并保证教育质量。1936年在校中学生为48万余人,正因为当局的努力,至抗战结束,在校中学生数量不降反增至120余万。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作为万千难民的一员,潘际銮一家的逃难经历十分具有代表性,跟南方难民的流动方向一致。通过他的口述,我们既能感觉到普通百姓被时代裹挟的那种无力感,也能看到家人间的不离不弃和拼命与命运奋争的人性之光,这些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的。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